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绿色金融完善标准刻不容缓

2024-03-24财经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业内普遍认为,下阶段,发力方向应重点围绕「完善配套政策、细化标准框架」展开。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蓝色债券、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等创新型绿金产品发行热度持续高涨,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在此背景下,业内普遍认为,下阶段发力方向应重点围绕「完善配套政策、细化标准框架」展开。

「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绿色金融方面,持续完善绿色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市场约束机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日表示。

绿色ABS发行量显著增长

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日前发布【2023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2023年发行各类产品1.85万亿元,产品结构相对稳定。其中,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成倍增长,去年全年共发行全市场绿色ABS产品351只,规模2438.8亿元,是2022年的1.1倍。其中,交易所ABS发行规模占比最高,为52.18%,银行间绿色ABN(资产支持票据)占比30.34%,绿色信贷ABS占比17.48%。

ABS对于加快直接融资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去年绿色ABS产品创新颇有进展。去年6月,全国首单户「绿色+低碳转型挂钩」双贴标资产证券化产品「海通恒信26号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交所成功设立,发行规模为人民币10亿元。去年12月,全国首单保险公司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泰康资产——中电投租赁1号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上交所通过。

惠誉评级表示,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绿色融资年复合增长率约30%,其中绿色ABS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绿色ABS交易按照资产类别划分,受大型国有能源企业政府补贴支持的项目,在为清洁能源项目如可再生能源发电筹措资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绿贷和绿债规模加速提升

截至目前,我国绿色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惠誉评级指出,我国绿色贷款主要投向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环保低碳项目。2023年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增至2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整体余额比重从2017年末仅6%升至14%。同时,银行贷款占绿色融资余额比例升至88%,截至2023年上半年,银行业持有超过一半的绿债余额。

五大国有银行在支持政策性贷款方面较其他商业银行发挥着更大作用,在提供绿色贷款支持方面也是如此。2023年上半年,五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市场份额高达58%,而在各项贷款总体市场的份额为42%。相比之下,惠誉授评的10家中型银行的绿色贷款市场份额合计仅有12%,低于各项贷款总体市场的份额17%。

事实上,在证监会于2017年3月发布【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绿债发展势头尤为强劲。2018年至2022年间,境内贴标绿债发行量猛增5倍,年发行量占境内各类债券发行总量比例从0.5%升至1.9%。

此外,中资证券公司作为服务于股票和债券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中介机构,在支持中国绿色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贴标绿色债券的发行,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相关的环境友好型项目或资产,支持国家的绿色能源转型。业内认为,随着可持续投资成为全球投资者的重要策略,绿贷绿债融资将有助于拓宽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标准丰富供给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指出,在各项政策支持引导下,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成效卓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可持续信息披露不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转型金融框架有待建立等。

霍颖励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框架,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特色化的金融供给,包括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对此,惠誉评级金融机构—银行评级董事徐雯超表示,我国已加紧绿色融资监管措施出台,包括进一步明确符合绿色融资条件的行业,以及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作出更严格的规定。

徐雯超坦言,近年来,我国绿色融资监管框架加速发展,对符合绿色融资条件行业的定义愈加明晰,从而与全球标准接轨,并针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制定了更严格的规定。包括对募集资金用于一般营运资金的较高比例加以限制,以化解 「漂绿」风险或应对在项目环境影响方面误导投资者的问题,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更加一致地披露ESG信息。

显然,完善和细化配套政策及其相关标准,将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总结提炼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并将其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是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何根据具体技术指标或者行业特点来区分绿色和转型经济活动,以及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漂绿’风险,一直是政策制定者以及投资者持续关注的问题。」惠誉常青ESG研究组联席董事贾菁薇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文 | 本报记者 王林

End

编辑 | 闫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