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亩产可达5万元,曾被农民视为「摇钱树」,为啥如今却大量弃种?

2024-06-28三农

中药材市场的发展起起落落,让人不禁感慨万千。这些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一些曾经默默无闻的药材突然成了抢手货。就拿玉竹来说吧,这个小东西可真是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

玉竹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种百合科的草本植物。它长得挺漂亮的,在我国各地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从东北的黑龙江一直到南方的广东,这家伙都能安家落户。它喜欢在海拔500到3000米的山林里悠哉游哉地生长,成了不少地方的特色草药。

说起玉竹的历史,那可就长了去了。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它就已经登台亮相了,那时候人们叫它"葳蕤"。古人说它"今处处有,其根似黄精而小异",意思是说这东西到处都能找到,根茎长得有点像黄精,但又有些不一样。看来,在古代,玉竹已经是个家喻户晓的药材了。

到了汉代,【名医别录】给它起了个新名字——玉竹,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古代的医书里对玉竹的功效赞不绝口,说它能"补中益气、滋阴润燥"。简单点说,就是它能补身体、润肺止咳。所以,玉竹从古到今都是个不错的滋补良药。

随着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玉竹这个老古董又重新火了起来。大家都跑到深山老林里去挖玉竹。虽说我国的野生玉竹不少,但架不住大家挖得太起劲,结果野生玉竹越来越少,价格也是蹭蹭往上涨。

市场需求大,价格又高,野生资源又不够用,这可让一些聪明人看到了商机。于是,到了2000年左右,人工种植玉竹的风潮就兴起来了。

当时看来,种玉竹确实是个好主意。这玩意儿既能当药吃,又能当食品吃,而且没什么毒性和副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是医药和食品行业的重要原料,甚至还能出口创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种玉竹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

就拿2010年来说吧,种玉竹的收益简直让人眼红。通常情况下,玉竹种下去2到3年就能收获。每亩地大概需要300到500公斤的种子。种得多,收的也多。一年生的玉竹,产量是种子的4倍;两年生的,产量能达到种子的8到10倍。

算算账就知道有多赚了。假如一亩地种500公斤的一年生玉竹,能收2000公斤;要是种两年生的,那就能收4000到5000公斤。2010年的时候,新鲜玉竹的收购价是每公斤10块钱。按最高产量算,一亩地能赚5万块!这可比种稻谷强多了,差不多是种稻谷的30倍收入。

难怪当时农民们都把玉竹当成了"摇钱树"。不少人都不种稻谷了,改种玉竹去了。

但是好景不长啊。从2010年到2014年,玉竹的价格一直在涨,连着几年都保持高价。这下可把农民们乐坏了,都争着抢着去种玉竹。结果呢,不仅原来种玉竹的地方种得更多了,连一些以前不种玉竹的地方也开始种了。

到了2016年,玉竹的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问题是,玉竹种下去要3年才能收,前几年种得太多,到2017年到2020年这几年,产量就猛增,价格自然就哗啦啦往下掉。

更糟糕的是,在行情好的时候,很多药商都囤积了大量的玉竹。再加上2020年疫情的影响,玉竹的出口也基本停摆了。平常年份,玉竹的出口量在7000到8000吨左右,现在可好,产量上去了,囤积的又卖不出去,出口又停了,玉竹市场一下子就萎靡不振了。

收购价格比种子的价格还低,卖也卖不出去,农民们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原本很多人还想再坚持一下,看看能不能好转,没想到这低迷一下子就持续了好几年。到了今年,很多地方都不种玉竹了,甚至有些农户把前两年种的、还没收获的玉竹全都铲了,改种水稻或者其他作物了。

其实玉竹本身挺不错的,无论是吃还是当药材都很有价值。问题出在大家都盲目跟风,看到行情好就一窝蜂地去种,最后供过于求,市场崩溃了。

现在又到了玉竹新货上市的季节,因为种植面积减少,今年的产量比去年低了不少。新鲜玉竹的价格比去年同期高了一些。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又被这点儿涨幅给蒙住了眼,再次盲目跟风去种。要是那样的话,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回头看看玉竹这个例子,真是让人感慨良多。它的经历其实反映了整个中药材市场的问题。这些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不少传统中药材突然成了香饽饽。除了玉竹,还有天麻、黄精、白芨、半夏和艾草等等,都经历了从野生药材到经济作物的转变。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的药材种植市场还不够规范,出现了不少乱象。有的人为了赚快钱,搞投机炒作;有的为了让药材看起来更好看,用硫磺熏蒸;还有的囤积居奇,想等价格高了再卖。这些做法不仅导致市场混乱,还让不少农民蒙受了经济损失。

玉竹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从"摇钱树"到"鸡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市场变化反应的滞后性。

当玉竹价格上涨时,大家都看到了商机,纷纷投入种植。但是,由于玉竹从种植到收获需要2-3年的时间,当大量玉竹产出时,市场需求已经饱和了。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导致了价格的暴跌。

这个现象其实在很多农产品中都存在。当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农民们就会大量种植;等到收获的时候,由于供应过剩,价格又会大跌。这种"猪周期"现象在农业生产中屡见不鲜。

对于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血的教训。盲目跟风,不考虑市场容量和长期需求,最终只会导致自己受损。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行业协会、农业专家等都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指导。

同时,这个例子也提醒我们,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时,需要更加科学和理性。我们不能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比如,在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采挖导致资源枯竭。在种植过程中,要注重质量管理,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在市场销售中,要建立健全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开发中药材的新用途,拓展市场空间。比如,除了传统的药用,我们还可以开发中药材的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以增加市场需求。

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有长远眼光。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帮助农民做出正确的种植决策。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玉竹的例子,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努力,推动这个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毕竟,中药材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健康和中医药事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