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村里爷爷奶奶会写诗 来自北大的「乡村CEO」带着农民出诗集

2024-02-03三农

潮新闻 记者 吴丽燕 共享联盟·南浔 祝原 宋豪亮

理想,叩在我心头

刚铺的水泥马路

生机勃勃

前程,阳光

都温柔

……

很难想象,这样满是灵性的诗作竟然出自一位淳朴的农民之手,而更让人称奇的是,湖州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30多位村民历时2个多月,竟然「拼」出了一本诗集。

活动发起人,是村里聘请的「乡村CEO」黄彬彬。去年4月,窑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杭州向上文旅有限公司开启股份合作,签约整村运营。作为运营公司联合创始人,北大研究生黄彬彬带领一支「90后」乡创团队扎根于此,发展艺术研学、田园度假与乡居颐养等产业。

「其实,发起活动的初衷,是想和村里的人熟络起来。」让黄彬彬没想到的是,村民们对写诗有极大的热情。诗集的创作者中有年近八旬的老人,也有6岁学生;有退休乡村教师,也有小卖部的老板娘。诗集作品主要描写江南乡村的农作生活、乡土风物等,体现出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

年近80的邱小毛,从教师岗位上退休近20年,从未写过诗的他,对于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他说:「过去我以为写诗的都是大作家,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经历尝试后,老邱还在村里人组织了「诗社」,目前,诗社成员只有5位,但已经有了新体诗与古体诗的「流派」之争。

邱凤宝老人作为村里古体诗人的代表人物,擅长七言。「每寸土地都是金,农民伯伯勤耕耘」,这便是老人「两句三天得」的「苦吟」之作。她说,写诗就是要朗朗上口,现在这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种乐趣。

现在邱凤宝不仅自己写诗创作,还带出了一个徒弟。窑里村小卖铺的店主王爱玲便是邱凤宝老人口中的「高徒」。对于诗集的「出版」,王爱玲有她的看法,她希望这样的诗集最好每两三年能出一本,因为这是他们对村子最诗意的表达。

对于窑里村的诗集作品,中国作协会员、诗人莫寒直言:「虽然作品有些不成熟,但他们也是诗人,是另一个维度上的‘乡村余秀华’。」

莫寒说,从他们的作品里,她看到了窑里村农民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内心真实的感受与碰撞,这种碰撞不仅有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与生命联结,还有村民们新的精神内涵与内化习惯。这些作品记录了牧歌回归与现代生活的张力与困境,体现了当地村民在文化上的自信,看见了这些农民从文化艺术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进步。

黄彬彬说,在窑里村的10个月里,除了邀请村民们写诗,他们还邀请高校大学生到窑里参与乡村共创,举办村民日常生活照片展,针对窑里村特有元素设计文创等。她还在策划,能为村民们办一次诗歌节,让「乡间诗人」站上舞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