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湖南省区划调整可行性报告:长株潭合并晋级超大城市

2024-02-13三农

如果要概括湖南省的地貌特征,那就是「山青水秀」四个字。

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分为东西两大地貌区域。省域内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是典型的中国南方景观。这片热土孕育了勤劳智慧的湖南人,他们开垦出千亩良田,缔造了「湖南粮仓」的美誉。

40多年来,湖南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在农业方面,湖南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稻和玉米的育种水平居全国之首。

工业发展也异军突起,高新技术制造业蓬勃发展,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崛起。

第三产业更是增长迅猛,批发零售、房地产、金融以及文化产业表现突出。

2023年,湖南GDP突破5万亿元,增长4.6%,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前十。

在这幅画卷中,最耀眼的一笔便是「长株潭」。这三座城市位于湘江中下游,依傍湘江水系布局,地缘关系十分密切。如果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定会成就一座更加璀璨的大都市。

长沙,这座城市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长长的沙洲」,源自古代此地多沙洲的地理景观。 在6000多年文明长河中,长沙渐渐成长为楚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到了近现代,这里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如今的长沙,早已不是古时候的「长沙狮子楼下,潇湘妃子笑春风」。它已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城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是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中心城市。

株洲则以工业裕名于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重镇。 如今,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下,株洲正加快转型,努力打造成为汽车、精密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高地。作为长株潭三市之一,株洲将进一步提升自身辐射力,带动周边县城的共同富裕。

湘潭素有「潭城」「莲城」的美称,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与轻工业。 湘潭踞长株潭北端要地,是连接长沙、株洲的纽带,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传统产业的生命力和新兴产业的活力使这座城市焕发青春活力,正加速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航道。

事实上,早在2007年,这一区域就被批准建设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从此崭露头角。到2022年,长株潭正式晋级为国家级都市圈,这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第四个、也是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

这一区域包括三市全域,面积达到1.8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84万人,经济总量高达1.79万亿元。作为湖南省核心的增长极,长株潭承载了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任。在这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正蓬勃展开,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也在逐步完善。

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合并成一个超大城市,这一设想蕴含了极大的远见。这三座同属湘江文明的城市,本就是命运共同体,合二为一势在必行。作为超大城市长株潭将汇聚起1484万人的力量,GDP总量直逼2万亿。城市规模的扩大使长株潭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将大幅提升,必将加速崛起成为世界级城市。

长株潭超大城市的定位是什么?

笔者认为具有三个层面的价值:

第一,是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增长的新引擎。 湖南与中部省份发展水平相近,但与东南沿海城市群已形成明显落差。打造超大城市有助于湖南加快赶超,并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到2035年,这座超大城市将辐射带动中南部数省,为中部崛起提供稳固的支撑点。

第二,是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验田。 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超大体量下实现高效治理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长株潭超大城市建设可以为这一课题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三,是助力长江经济带崛起的新亮点。 超大城市建设可以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界限,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加速长江中游城市群跨区域协同发展。未来的长株潭将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力支点。

长株潭超大城市建设无疑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统筹兼顾、久久为功。

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的长株潭,其发展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站在未来的制高点眺望,我们已隐约看到一座林立着摩天大楼的现代化城市雄姿,一片繁荣富裕的热土正在这片中原大地上蓬勃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