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农村记忆——挑水生活

2024-04-02三农

原创 刘全新

我小时候,村子里没有自来水,没有自流井,只有数眼竖井,家家一个大水缸,吃水需要从井里挑水,挑水生活的日子里,发生了许多和井有关的故事。

村里的井都盖有井房,井口设垒有方形井台,四周石块铺地,台口设有排水渠,多余废水经小水渠排入附近水渠。

我们村的地下水位高,水井水面距地面也就二三米,季节不同略有变化,水位最高时,用水瓢就可以舀水。

水位低的村庄都使用辘轳取水,我记得县城北关村路西有一辘轳取水的水井,我们兄弟进城时,还专门跑到井边,去摇动辘轳,体验一下辘轳取水的感觉。

村里每家都有一副水桶,水桶闲时倒扣檐下,钩担挂在墙上,人们习惯早晨担水,两担水一缸,一般足够一家人一天日常生活使用。

清晨,天刚蒙蒙亮,街上就响起了「吱忸、哎忸」的摇动水桶声音,伴随着早起人们打招呼式的问候,井台旁开始忙碌起来,挑水人放下一只水桶,另一铁钩挂着另一只水桶伸进水井,往侧向一摆,井下水桶侧向倾倒,水漫入水桶,借水和桶向下的重力,胳膊向下一伸,水桶灌满,上下一倒手,一手抓扁担,另一臂一弯,伸入扁担下面,腰背一挺,水桶借势出井,放到井台之上。撤钩挂上另一只桶,如法炮制,灌满两桶水,弯腰担在肩上,迈着有节奏的步伐,颤颤悠悠轻松回家。

挑水人回家操作十分娴熟,放下扁担,提起水桶,倒入水缸,挂桶转身,又走向井台。年轻人干活利索,经常担水回家后,扁担不落肩,直接抓捅梁倒水入缸,转身又去挑水。缸满水清,一瓢凉水倒入口中,沁人心脾,浑身舒爽,农村人自有一付好肚量。

冬天井台结满了冰,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不要靠近,以免出现意外,大人依旧每天站在光滑的井台上提水,为家忙碌着。

村里有一位盲人,身材高大有力气,每天都要到井台上挑水,孩子们好奇他怎么能知道井台到了,怎么能准确取水,把水挑回家,在街上看到他走路大步流星,脸上一成不变的笑容,还应答人们的问候,走到井边,准确站在井台取水,分毫不差。我曾一直盯着看他取水,他走向井台边的时候,我的心也悬着,生怕他多迈一步掉下去,看着他娴熟地提上水桶,微笑返家,自己才放下心来。我与伙伴也曾讨论,他为什么能做到准确取水,讨论的结果是,他从家里就开始数着步数,知道多少步拐弯,多少步到井台,一切都有固定的步数,现在想起来有点可笑,但那时候认为这是他最好的办法。

我也用稚嫩的肩膀去挑水,沉重的担子压的肩膀生疼,看到我的样子,人家告诉我,用双手抓紧前后两个钩担钩,使劲往里收,挑担走路就会稳当许多,我一试果然如此,担子也变得轻快多了。

后来,村里打了自流井,井水日夜流不停,曾经喧嚣的井台突然变得冷清起来,只有附近人家偶尔使用,时间长了,水质变差了,用的人更少了,井房破损也无人修理,但井仍保留约二十年,不知何时,井房没有了,井不见了,回家路经那里,只记得大概位置,再不见老井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