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丢下就能长大,果实咬不动,曾经被大量种植,到现在却销声匿迹

2024-01-20三农

童年的记忆总是夹杂着无数美好,我的老家位于安徽北部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那里有着与城市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一排排梯田沿着群山切割出形状,一眼望去满是翠绿。

村子周边没有工厂,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记忆中总能看到耕作的水牛和辛勤劳作的村民。

村子里有很多常见的作物,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刀巴豆」这种植物。刀巴豆不是作为粮食种植的,而是以经济性为目的进行栽培。

它最大的特征就是那硕大如同弯刀的豆荚,沉甸甸的,坚硬无比,即便大人们使劲咬也离不开一个牙印。不过这对我们放牛的孩子们来说,那往往是绝佳的玩具和「武器」。

「刀巴豆生命力好强,根本不用人工辅助,扔到地里自己就能生长得郁郁葱葱。」村里老人常这么和我们描述。听闻这样神奇的生命力,加上刀巴豆的独特形态,我们更加喜欢到田间地头寻找刀巴豆的身影。

有了它们,我们可以玩扮演战场游戏,也会拿来制作各种口哨或是做装饰。只是每次带回家,妈妈都会一边夸我们「折腾的能力越来越强」,一边严肃批评我们不该碰那「有毒」的东西。

我至今难忘童年对刀巴豆那份新奇与熟稔,它曾经是村子里再普通不过的底层群众,却因为神奇的生命力和标志性的独特形态,在儿时记忆里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如今回想起它们,仿佛一阵久违的乡野芳香又萦绕鼻端,那是属于童年的馈赠。

记忆中的80年代,正值村子迎来一轮快速的经济发展浪潮。这场浪潮推动了许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作物的引入。

其中,一种名为刀巴豆的植物正迅速成为家家户户种植的模式和乐此不疲的衷肠。

刀巴豆丰产性和抗逆性都优于大豆等其他传统作物,几乎不会受到病虫害的挑戰,甚至旱涝保收。这使得村里的大多数农户都愿意去一试它的种植。

何况,刀豆的市场价格也不菲,深受粮食收购站的欢迎,几乎是原有豆类产品价格的1-2倍。「今年必须抓紧时间种上刀豆,要是能丰收就是发了」。

这是当时村民们普遍的观点。

果不其然,在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优越的村子里,第一年高密度试种刀豆很快迎来了开花结果、丰收的好消息。当秋风送爽,巨大的银白色弯刀状荚果开始从灌木枝头纷纷坠落时,众人眼中均放射着欣喜的光。

盛产的刀豆担架车也不停穿梭至粮食收购站,如数套现的收益足以令村民信心倍增。自此之后,刀豆的种植热潮便在本地村莊迅速弥漫开来。

刀巴豆曾一度成为我们村第一大经济作物,近乎家家户户都栽培这一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植物。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景象渐渐被打破。

随着种子公司不断推出更高产的超级杂交稻和一些耐旱害的经济作物,它们很快在村里流行开来。这些新品种大多抗性更强,单产丰厚,且市场销路更佳。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转为这些更值钱的作物。再加上那时正值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高峰期,刀巴豆的人工成本相对更高一些,这也是农户减少栽培的一个原因。

抛弃的不仅是刀巴豆,就连过去饲料作物也开始被取代。大豆、花生等大宗经济作物带来的实际收益更高,很多农户为脱贫致富的心理而选择了放弃刀巴豆。

「以前种它是没别的选择,现在有更好的,何必再扎堆搞它呢。」村里一位老农这么解释着过去几年作物结构调整的动机。

其他更值钱作物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刀巴豆的优势地位。逐渐地,它在土地利用率上被挤到了边缘,成为被「优胜劣汰」的一员。

尽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刀巴豆已在村子里明显少见,但它仍保留着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种植意义。

据记载,刀巴豆中的刀豆碱、刀扁豆硝等成分,能起到温中下气、健脾益肾的药效。在中医理论看来,它属于较温和的补药,可用于腹泻久泄的症状,也可调理肾阳不足。

所以,刀巴豆仍是许多中药单方和复方的常见组成。

为满足中药配料企业的采购需求,村子里保留了小片刀巴豆种植基地。这些作物大都会在秋天采收晒干,部分直接卖给药材商,也有部分经过制剂加工后再出售。

「它现在不是什么大宗,但至少还有药用这条路。质量好的刀豆每斤也能卖到十几块钱。」村里97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如此解释道。

所以从本质上,刀巴豆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它以另一种形象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

如今,当我回到故乡村子探亲时,几乎已经无法找到刀巴豆的身影了。过去视野中那成片开花结果的刀巴豆灌木,已经在乡村大地上消失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高粱、玉米等更具价值的粮食作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村子里不少年轻力壮的劳动群体纷纷外出打工。剩下耕种土地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没有精力和动力再去照料刀巴豆那复杂的播种和整枝作业。

种植这类非必需的经济作物,已经被淘汰出主要的生产计划。

「也就前面山沟沟里那几亩,还有些老农坚持种着。大部分打工的回来了,也都是培植点菜地,没人再搭理它。」村里一位老人告诉我,如今刀巴豆已成为乡土记忆中的濒危物种。

它的消失,恰如村落生态中许多元素的消逝,在时代洪流下不复存在。我不禁感叹,它已然成为一种仅存于记忆的怀旧产物。

细数刀巴豆的种植历程,它曾一度辉煌,后来又隐去身影,这其中饱含着时代发展的滋味。

上世纪80年代,在我的家乡,刀巴豆无疑是最令农民津津乐道的明星作物。它单产高、耐恶劣环境,种植回报率高,一时间家家户户无不沉迷其中。

那个年代,它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迈向小康的重要推手。

但是历史终究会决定一个物种的归宿。当21世纪初更优质高效的作物加入竞争,刀巴豆逐渐失去了在种植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格。

它曾经风光无限的盛世,随着村落年轻劳动力外流,以及耕作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了历史。

兴盛后衰落,是刀巴豆种植历程的真实写照。它出现得恰如其时,又在失去优势后无声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其中提醒我们,变迁是世间的常理。

我们不应过分怀念过往,也不应贪恋现状,而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