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摆贝:一个古老苗寨的新旧碰撞

2024-09-23三农

今天(9月21日),「村超爷爷」杨老赶在北京天安门观看了升旗仪式。因为「村超」,89岁的他第一次走出家乡榕江。千里之外,他的家乡榕江县摆贝村,这个古老苗寨因为「村超」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村超爷爷」榕江县摆贝村村民杨老赶

榕江县摆贝苗寨坐落于海拔1300米的崇山峻岭中,是月亮山最古老的苗寨之一。2020年11月,榕江县成为全国最后一批脱贫县,摆贝村也开启了新生活。这两年,随着「村超」的持续爆火,这个距离县城56公里的苗寨也抓住了发展机遇。独特的风景、古朴的民风,让摆贝村在网络出圈,越来越多的山外人走进苗寨。

榕江县摆贝村

距离「村超爷爷」杨老赶向巴西球星卡卡赠送礼物已经过去几个月,网络红人也回归了村里平静的生活。

「村超爷爷」和巴西球星卡卡

当我们见到他时,89岁的老人刚刚喂完牛,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到家。得知要拍摄,他特意换了一身衣服。

「照片是第一次去村超的时候拍的。」「村超爷爷」榕江县摆贝村村民杨老赶身穿着印有自己照片的T恤。

这张照片记录了爷爷的第一次「走红」。

去年夏天,没有足球队的摆贝村组织了50人的队伍,在「村超」现场进行苗族祭祖表演,扛着捆牛绳出现的寨老杨老赶精神矍铄,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村超爷爷」的称呼随之而来。

「村超之前,爷爷只出过一次乡。」榕江县摆贝村党支部书记刘正文说,借由「村超」,村里的文化出了圈。「摆贝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最深厚的,我们把牯藏节这种仪式带到‘村超’现场,也让更多的摆贝人走出了家乡。」

摆贝村在贵州村超进行牯藏节表演

榕江县摆贝村党支部书记 刘正文

爷爷过去只到过一次的县城,一年多来,他已经去了4次,见到了不少大场面。他的视频在国内某平台也播放了近600万次,甚至远播海外。时不时,他还会和村干部一同直播,带动村货出山。

「村超」扩大了爷爷的生活半径。

因为「村超」,很多像杨老赶这样的村里人被世界看见,而更多的,则是越来越多的村外人,被吸引到摆贝。7月以来,村里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游客。

从事足球文化工作的钱川从欧洲杯决赛现场直接来到摆贝。

「我们从事足球文化,一直有关注‘村超’,很多明星大咖都来过这里,我相信一定是因为他们被这里的淳朴的民俗所感染。」上海某体育文化公司负责人钱川也一下子就被摆贝吸引。「我们追随足球而来,却在榕江看到了更多的风景。」

上海某体育文化公司负责人 钱川

钱川居住的是村里最高端的民宿,虽然旺季的价格已经上千元,但依然天天客满。

老板是广东佛山人,虽然操着一口粤语,却已经能用苗家传统的拦门酒欢迎客人。

榕江县摆贝村某民宿负责人 殷木良

「我现在就是摆贝6组的村民。」榕江县摆贝村某民宿负责人殷木良说,「我原本就是研究民族古村落的,走了很多地方,其实村落大多数都消失了,或者已经被开发、改变了。但是摆贝还保存了一个很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是我留在这里的原因。」

摆贝民宿

过去,摆贝因交通闭塞,发展缓慢,却也让这里的传统村落和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如今,200多年历史的小青瓦、吊脚楼、苗王古墓、古榕树,都成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优势。

榕树之下,返乡大学生阿勇正带着一拨北京游客在村里参观。

「这片平地是以前村里的小广场,有事通知的时候,苗王就会站在这块石头上呼喊,把大家召集来开会。」随着村里的旅游发展,榕江县摆贝村村民潘发勇去年阿勇和妻子从贵阳返回摆贝,经营了一家蜡染研学工作室,他也自发当上了村里的导游。近一个多月,通过网络平台联系到他的游客已经超过200人。

榕江县摆贝村村民潘发勇带着北京游客参观

潘发勇和妻子

「你们看,这是我外婆的屋子,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是他们亲手盖上去的。」阿勇的讲解绘声绘色,村里的一砖一瓦在他看来都充满了故事。「这口古井见证了摆贝村的迁徙,我去找村里的牯藏头聊天,从他们演唱的苗族古歌里,从苗绣的图腾去发掘村里的故事。」

苗族没有文字,但属于苗族百鸟衣支系的摆贝,却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村民的节日盛装百鸟羽毛服被誉为「服饰活化石」,现在村里有9名手艺人正在将制作百鸟衣的蜡染、苗绣、织锦等非遗手艺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开发出衣服、包包等产品。

传承上千年的苗族古歌正是他们的灵感来源。

摆贝村村民潘发英学唱苗族古歌

「我们绣的图案都是以龙、鸟、蝴蝶和花为主,在古歌里面能找到他们的故事。」80后的潘发英是村里的苗绣手艺人之一。「苗绣的工艺不难学,但难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看见苗绣、爱上苗绣。」

将苗族古老图腾和足球融合在一起,潘发英设计的T恤一个月能被游客买走20多件。

苗寨里,这样的文化碰撞正在发生。

今年,村里在网络上推出「我在月亮山有栋房」活动,由村集体流转出租60家空置民房,开发民宿和旅居。民俗学教授吴平成为了首批租客,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执行主编 教授 吴平

「黔东南的文化特征就是自然生态的原真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吴平是【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的执行主编,曾经走过黔东南的村村寨寨,如今选择留在摆贝。「今后,我可以帮他们村里面做一些规划,依托文化拓展产业,以民宿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现在,摆贝村不仅有村里人,还有更多的游客、学者、文化爱好者。今年7月,村里联合榕江、三都苗族百鸟衣支系的19个村寨进行议榔栽岩,用古老的民间制度立下了迎接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规。

「这棵香柏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即使已经在摆贝居住了一年多,殷木良依然为村里的古朴所触动。「香柏树上面已经是枯枝,但下半部分还很茂盛,就像摆贝,看上去依旧传统、古老,但看似平静的摆贝正萌发出勃勃生机。」

传统在这里历久弥新,新的产业也借由网络让村里发展之路变得活泛。在摆贝,「新」的势力正在「旧」的文化土壤中,野蛮生长。中国摆贝,村子的自我介绍充满了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和底气。

记者: 刘粒粒 梁林杰 榕江融媒 摆贝苗寨新媒体 郭佳荣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