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古树名木的「老有所依」——留住历史与乡愁

2024-01-30三农

一棵古树, 在那里一站就是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纵横于天地之间,你能说它不是一种壮美的风景吗?

于大地,盘根错节;于天空,婀娜多姿;于人间,遮风挡雨。或扎根于青山绿水,或立足于古寺名刹,或处身于名胜古迹。独处时,淡泊明志;群居时,宁静致远。

千百年间,它伫立于天地,栉风沐雨,历时间经纬,日月轮转。千百年间,它经历了多少跌宕,感叹过几多岁月,饱含了多少秘密。

但因为各种原因也会伤害到它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空腐,有的倾斜;有的被火烧,有的被雷击;有的被松鼠啃食,有的蛀虫缠身;有的被道路硬化剥夺了生存空间,有的根系裸露在外……保护复壮工作刻不容缓。

2022年年中,【法制与社会】杂志七期(上)刊出了【寻找昆明古树密码】的报道,古树的生存状态引起了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的担忧和重视,一场保护古树的「特别行动」付诸实施,林草部门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古树名木进行了复壮。

今天,让我们再来听听这些古树名木的故事,深入了解它们的复壮过程。

古树承载着历史与乡愁

九头龙树王

阳宗镇新街村委会东约2公里处,有一座宝珠山,山上树木葱郁,岩峭壁陡,立于山顶,阳宗坝子一览无余。

宝珠山上有一座龙泉寺,这座千年古刹之所以远近闻名,得益于寺内的一株千年黄连木。

这株黄连木栽植于唐朝,树龄1210年,高33米,胸围9.98米,平均冠幅15.5米。树围最粗处接近10米,需要六七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主干垂直向上生长,离地六米处分生出九个主枝,每个主枝又分生出若干侧枝,这些侧枝就像一条条巨龙的龙爪。当地村民把它称为「九头龙树王」。

2006年,「九头龙树王」入选中华古树名木,也是阳宗海管辖区内目前发现树龄最老、最长的一棵古木老树。

九头龙树王位于阳宗镇新街村

在树的西南方向十余米处,有一深潭,潭深五米,常年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当地人称之为「龙泉」。「九头龙树王」的诞生与其有着极大渊源。

今年79岁的退休老教师、阳宗镇龙泉理事会成员杨兴讲述,堪舆说有一句话,叫「高山开窝,平地起乳」,龙树与龙潭的位置相对,分别位于「乳」与「窝」之处。龙潭形似太极,由内潭和外潭组成,内潭储水,外潭绕着中间的「阳极」流出去,滋养着这棵龙树。

宋代大理国建立后,「九头龙树王」被当地人奉为神树,人们在树旁搭建神龛,供奉香火。到了明洪武年间,人们又围绕这棵树修建起了龙泉寺。

由于历朝历代,当地群众对「九头龙树王」的推崇和保护,龙树得以存活千年,历千年沧桑,风霜雨雪,酷暑严寒,却依然雄劲挺拔,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古而不衰。

尽管这株千年黄连木看上去古而不老,但走到树的下方,能明显看出来树干有一个很大的空洞。可一人侧身而入。

负责修复的云南叁木绿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叶磊介绍,用专业的检测仪器—picus3树干横断面空腐检测仪对树干进行空腐检测后发现,这个空洞高8米,宽2.43米,深1.9米,整棵树空腐率为58.32%。保护复壮刻不容缓。

使用picus3检测仪进行空腐检测得出的图形数据

这个空洞的形成原因,不得而知,但据杨兴介绍,为了不让松鼠进树洞去做窝,早些年,他们曾往洞内填充了36床棉絮,并倾倒了许多沥青。叶磊说,由于顶上没有做好防雨、防潮措施,所以棉被在树洞内发潮、发烂。

此外,树干向东南方有倾斜,在树体主干分叉处、分散角度较大的枝干极易在大风或雨雪天气时折断、劈裂。

仔细观察,树干上有小蠹虫危害,树皮有一个宽0.7米、高3.6米的缺损。

经走访询问得知,该地区还属雷击频发区。

经过一系列基础情况的摸底,叶磊他们首先将树洞内填充的36床棉絮及倾倒进去的沥青清理出来,然后使用凿子等工具对树洞内部所有腐烂和已变色的木质部进行清理,在对树洞内部清理干净后,用小型喷雾器等工具喷施杀菌杀虫剂,灭杀树洞内腐生菌及各类害虫。

再使用角磨机等器械对洞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并对清理后的木质部进行干燥及除尘处理,保持树洞干燥度,便于环氧树脂与树体黏合,用改性环氧树脂对木质部进行二次防腐。再在顶部空洞之处做好防水,防止雨水灌入树洞之中。为其修剪枯枝,杀菌除虫。还为其装置了避雷针。

空腐清理及防腐作业

由于古树树体明显倾斜,树冠大,枝叶密集,易遭风折的古树名木,他们采用圆管支撑对其进行支撑、稳固,并在管材下置混凝土底座。支撑、稳固设施与树体接触面先用棕垫包裹,再用橡胶弹性垫层包裹,做到设施不与树体直接接触,以保护树皮。

一系列的保护复壮措施后,「九头龙树王」更具生机。时至今日,站在寺中,能看到,龙树王姿态秀丽,冠幅广展,枝叶茂密,绿荫笼罩寺院,与大殿雕梁画栋,交相辉映,气势雄伟,古朴有致。

罗汉松王

在昆明市呈贡区大渔街道大渔村,有一株郁郁葱葱的罗汉松王,它位于大渔街道东面山上的寺庙之中。生机盎然,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据专家考证,此古松树龄有600年,树高11米,胸围1.69米,平均冠幅8米。

这株树龄六百年的古松位于大渔街道对华寺中

罗汉松王所在的寺庙,名曰「对华寺」。寺庙与罗汉松王有着深厚的渊源。

对华寺有悠久的历史,建于元朝大德年间,至今700多年历史。始建时,金碧辉煌,翠竹遍野,古木参天,风光迷人。与西山太华寺遥相对望,两寺为姐妹寺,规模也一样。

后对华寺被毁,只留这株罗汉松。

1994年,对华寺重新修建。罗汉松也保留了下来。目前,昆明市已将它列为名木挂牌保护,并配置了专门的护树员。

一直以来,对华寺都是寺庙西面山脚下大渔村的十多个老人在看护。今年77岁的李琼芬,是大渔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在对华寺守护了24年。

2018年12月,大渔村搬迁,村子1100多户村民、3700余人搬到了几公里外的地方。李琼芬每天早上起床后,步行半小时,8:00准时到寺庙点灯点香,打扫卫生。

李琼芬讲述,筇竹寺也有一棵相同年龄的罗汉松,但被火烧死了。

对华寺这株罗汉松,据实测后发现,其树枝上有少量红蜘蛛及蚜虫危害。少量枝条上感染煤污病,出现黑斑。树上长有青苔,需要进行防腐处理。由于树根周围地面已用水泥做了硬化处理,土壤板结严重,需做土壤改良。

叶磊他们首先对其进行了枯枝修剪,然后对其进行树体清腐,杀菌消毒和防虫处理,打磨、抛光,干燥及除尘,使用熟桐油对其进行涂刷、防腐。

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原地面硬化,他们对树根进行了打孔复壮。在树冠投影的土层范围内做了20个孔径大小为10厘米、深度60厘米左右的复壮施肥孔,2圈复壮施肥孔均匀分布在树体四周,进行改良土壤和补充营养物质,促进古树根系生长。

此外,他们拆除了原树池围栏,铺设了透水砖。在高于树顶旁的围墙外立避雷针,以保护罗汉松不被雷击。

每逢节庆,或祭祀扫墓之日,村里的人都会去庙里上几炷香,在袅袅的香火中祈求安康,获得一份内心的平静,不少外村人也会特地开车过来祈福,只为见上这百年古松一眼。

对华寺虽然几经摧毁,但与古寺近乎同龄的罗汉松却每次都能幸运地存活下来。已经没有人见过对华寺最原始的样子,除了这棵600余年的古罗汉松。虽已600多岁,但其依旧枝繁叶茂。神韵清雅挺拔,有一股雄浑苍劲的傲人气势。

复壮后的罗汉松枝繁叶茂、雄浑苍劲

柳杉王

相传,妙高正殿有辟尘木,故境不生尘。

这一点,在徐霞客【滇游日记四】及明清的多段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妙高寺境不生尘」「楚宇巍焕,清绝无纤埃」「林壑幽奇,栋宇璀璨,不假拂拭,自无尘埃」……

妙高寺,位于五华区黑林铺玉案山脉之中,隐于峰峦起伏之处,森林掩映之间,为昆明胜景之一。在昆明民间,有「先有妙高寺,后有昆明城」的说法。古刹周围,箐深林密,道路崎岖。相传,明崇祯年间,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从海源寺,经西华洞、双石洞、盘曲攀石山而上,为寻妙高寺,几度迷失于深峡。颇费了一番周转折腾,方才寻到寺庙。

妙高寺不生尘,真是由于寺中辟尘木吗;辟尘木又为何物?

原来,徐霞客书中的辟尘木,实则为孔雀衫,又称柳杉,据说有了它,寺里便不生蜘蛛网。

妙高寺古柏参天,沟深林密、郁郁葱葱,且水源丰沛,有黑龙潭、青龙潭、白龙潭,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湿润。故寺内尘土较少。加之栽种有柳杉,产生一种淡淡的杉木味道,能起到驱虫的作用。故被称为「辟尘木」也不足奇。

柳杉,为昆明寺庙中最常见的「佛树」,原生于我国华东地区,迁徙后扎根于云南古刹,留下汉传佛教传播的足迹。

妙高寺中的柳杉王,至今500年历史,树高32米,胸围5.33米,平均冠幅12.5米,高耸云天,重绿叠翠,蔽日遮天,蔚为壮观,虬枝盘逸能揽千山之秀,枝干摩霄可沐紫阳之光,兼具松之苍劲、杉之挺拔、榕之婆娑、柳之柔丽、竹之青翠、柏之碧绿。来到妙高寺的人,都要去看看这株柳杉,瞻仰王者风采。

妙高寺中的柳杉王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因其能「辟尘」,这株柳杉王被视为镇寺法宝,被人们精心养护。千百年来,禅寺屡有兴废,数遭劫难,但柳杉却在众僧保护下免遭厄运。

1995年4月,今年80岁的朱兰英从山下村子进寺庙管理,据她讲述,约1980年,古寺遭受火灾,寺毁过半,这株500年柳杉险葬火海,后人们全力救护,百年古木得以逢春。

2023年3月24日,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保护复壮,据叶磊介绍,他们对树干进行空腐检测后,发现空腐率为58.32%,形成了高8米,宽2.43米,深1.9米的空洞。古树底部至11米处受损较严重。树干因空腐较大,同时由于树木高大,极易在大风或雨雪天气时折断、劈裂。

他们先对古树进行枯枝修剪,修剪完成后涂抹伤口修复剂,防止伤口感染造成健康组织继续腐朽,并且对白蚁和蛀干害虫进行消杀。

随后使用凿子等器械对树洞内部所有腐烂和已变色的木质部进行清理,再使用角磨机等器械对洞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用熟桐油对木质部进行二次防腐。

最重要的是,由于树体明显倾斜,立于山顶易遭风折,所以他们在离主树干较远的位置采用圆管支撑,并在管材下置混凝土底座,底座中提前埋入钢筋预埋件,方便后期钢管连接底座,形成三角形分别支撑主干。

柳杉火烧处被科学细致地修复处理

寺中柳杉,据说龙云时代还有数十株,到2002年也还有近二十株,如今却只剩两株。

朱兰英说,大家都知道这株500年的古柳杉有户口(被政府纳入管理),所以即使落下的枝条,也不敢沾指半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短短两句诗文,道出了岁月更迭、风雨侵蚀中寺庙的沉静安宁、遗世独立。千百年来,沧桑变幻,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这株柳杉静立寺中,见证着古刹的悠久历史。

晋宁第一树

历史上,黄连木因根系发达,涵养水源,一直被彝族人民视为灵树。

相传,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子孙定居在晋宁夕阳乡的一个小山村,因此地缺水,为涵养水源,便广种黄连木。从此清泉长流不息,碧澈见底;村子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青山四季绿,碧水绕村流。

传说种树的人最后也化成一条小溪,永远庇护着这里,为纪念他的功绩,人们将这里取名为大绿溪。

现存至今的黄连木中,树龄最大的一株有400多年历史,树高35米,胸围6.9米,平均冠幅24.65米,由阿普笃慕子孙种在绿溪庙旁。此树也是晋宁树龄最大的树,有「晋宁第一树」「彝族神树」的美誉。

世居的彝族村民们将「晋宁第一树」奉为「彝族神树」,将其视为村子的「守护神」「风水树」

今年83岁的退休老教师普文金,是村子里土生土长的彝族,据他讲述,以前在这株黄连木的西面,有个龙潭,龙潭水流经大树,树下溪水潺潺,清澈见底,长年不断,村里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在树下洗衣服、洗菜。树的东面有池塘,池塘里有荷花、茨菇,泥鳅、黄鳝和各种鱼;村里树林成片,风一吹,「哗啦啦」作响,风景非常优美。

因水分充足,黄连木根系发达,长势良好,枝繁叶茂,小孩手臂那么粗的树根一直延伸到路上,树冠很大,枝叶层层叠叠的。

普文金读小学时的学校就在树下,一到夏天,树枝树叶从窗口探进来。

老人普文金讲述古树的历史

「晋宁第一树」吸收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世居的彝族村民们将其奉为「彝族神树」,将其视为村子的「守护神」「风水树」,凡遇久旱无雨的年份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在树下焚香烧纸,求雨祈神,以保风调雨顺。

世代村规民约相传,不允许砍树和破坏树木,民众拾柴,只能拾自然掉落的枯枝,不可掰折没有掉落的树枝。

现在,树老了,树枝枯死条较多,树干有多种蛀干害虫危害,流胶严重。

古树底部0.6米处较严重受损,叶磊介绍,树干进行空腐检测后发现,树干受损率为47.83%。

且发现冠幅范围内地面多为建筑垃圾,土壤板结严重,根系透气性差。需要对表面30至50厘米深的土壤进行改良处理。

于是他们对古树枯枝进行修剪,并做好白蚁和蛀干害虫的消杀工作。然后进行树体清腐,使用角磨机等器械对洞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用熟桐油对木质部进行二次防腐。

对于根系的复壮,对表层土壤进行松土处理,深度为30至50厘米,用「土壤修复改良包」与周围土壤按体积比1:5的比例进行混合,做成营养土,进行回填。

再用「根系复壮包」药液,浇灌根部土壤,促根壮根,杀菌杀虫。

还在古树周围分边做了约50个复壮孔,用土壤修复改良包配合有机棒放入孔中,留了8个透气孔,增加土壤透气性,也方便后期施肥管理。

伫立树下,仰望大树,犹如瞻仰一位400岁的老人。顿感自身的浅薄与渺小。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徐凝在【古树】一诗中写道,「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山乡巨变,不变的是古树和日月星辰。

滇中黄杉王

要说黄杉里能称得上「王」的古树,非禄劝县茂山镇至租村的那株400年黄杉莫属。

黄杉王屹立在村子后山北坡上,树高36米,胸围6.78米,平均冠幅24米,饱经沧桑400年,却依旧冠盖如云、浓荫匝地,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静立一隅,如一位长者默视着至租村百年来的过往。

禄劝县境内有古树五十七株,该黄杉是最古老的一株

村子人烟稀少,但人们引泉而饮,耕田而食,简单幸福。村中老人经常坐在树下,给孩子们讲述村民们与黄杉王命运相连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此地刚形成村落时,村里的一个小伙从乌蒙一带娶回来一个美丽的彝族姑娘。离开了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熟悉的故乡,年轻的姑娘日夜思念家乡,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姑娘的母亲来看她,给她带来了一株家乡的黄杉树苗,栽种在屋后。每当看到这棵小树,姑娘就像见到自己的家乡一样。

黄杉王的一生是与周围环境不断抗争、不断适应的过程,是生物界适者生存的完美体现。一天天,一年年,小树变成了大树、古树,古树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成为了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彝族姑娘数不尽的乡愁。

村子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流水潺潺,绿树成荫。历经百年,依托这株黄杉,村民们又在周边种植了百余亩黄杉,由至租村繁衍至周边多个村落,形成一条独特的黄杉景观。现在至租上队后山,已有13棵认证过的古树,形成了一个古树群落。

但现在,古树老了,实测后发现,由于其树体高大,曾被雷击过,部分树枝断裂,在主干上有12米高的树皮被雷击过后表皮脱落。树干有大痣小蜂危害及轻微流胶情况,底部有空洞,有部分根系裸露。

叶磊介绍,对树干进行空腐检测后发现,空腐率为58.32%,形成了高8米,宽2.43米,深1.9米的空洞。保护复壮工作迫在眉睫。

他们为其修剪枯枝,剪除枯死且腐烂严重枝条,及时清理有安全隐患的枯死枝、断枝、劈裂枝。剪除枝条杀菌除虫后及时清理,以防病虫传播。

针对树干病虫害及流胶情况,使用药剂为其驱虫。清理原树洞内腐烂树干及杂物,使用角磨机等器械对洞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对清理后的木质部进行干燥及除尘处理,用熟桐油对木质部进行二次防腐。

在距树干3米外为其安置了接闪塔(杆),进行防雷。

古树外表可见的空洞

「古树含风长带雨,寒岩四月始知春。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匀。」黄杉王是有灵性的,守护着一方水土,庇佑着一方百姓。因其在此,村子气候宜人,降雨充沛。炎炎夏日,站在树下,空气清新凉爽,大口呼吸,仿佛置身天然氧吧。因其在此,村子也变得充满了灵气,出了许多人才,年轻的学子们考入了好的大学,从这里走出了大山。

树荫之下,留存着至租村祖祖辈辈的记忆,它是先人的图腾,是游子心中的情感坐标,记录着至租村千百年的传奇,承载着至租村人「讲和修睦、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沉淀着古村之子浓浓的乡愁。

滇中核桃王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用自己丰盛的果实,回报着淳朴勤劳的村民;在国富民强的年代,它用自己优良的品种,带动着当地的核桃品种改良。

它就是寻甸县鸡街镇南海村委会大海嘎村的「滇中核桃王」。

寻甸县鸡街镇南海村委会大海嘎村,世代彝族与汉族混居。村子西高东低,平均海拔2080米,四季分明,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民风淳朴。70余户人家,200余口人依山而居。

在村子西南面的平地处,有一株远近闻名的核桃树。树高约25米,胸围4.71米,冠幅非常大,平均冠幅35米,树龄300多年。枝叶繁茂,华盖如伞,生机盎然。

「滇中核桃王」位于寻甸县鸡街镇南海村委会大海嘎村

寻甸县鸡街镇林业站站长邓长懿讲述,当地野生核桃很多,但都是铁核桃,唯独这一棵核桃王,个大、皮薄,品种好,果实像一面鼓一样又圆又饱满,当地村民称之为「大皮鼓」核桃,比其他核桃的价值高。

据传,几百年前,当地一位居住山里的村民去外地做生意,看到这个核桃品种好,便想方设法去到该核桃的种植地,向当地人要到了一株幼苗,放在了担行的竹篮里,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将其带回来种在了村子西南面的一块平地上。

树的西面,小山林立,当地人称大龙箐、小龙菁,山上的泉水,自西向东从树脚流经,长年累月,矿物质丰富的泉水将幼苗滋养成了参天大树。

核桃树也不负众望,年产上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村里将核桃树分给了张家、王家、高家三姓五户人家。王家大儿子,今年53岁的王正文回忆,他们长大后,每年结核桃的时候,就把果实分作5堆,自家用背篓背着去卖。青皮核桃,产量高,市值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用自己丰盛的果实和良好的市价,回报着淳朴勤劳的村民。

寻甸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科科长何宗辉说,由于其品种好,三县(寻甸县、富民县、禄劝县)八镇的人都来接穗(取其幼枝去嫁接),县林草局多次取其种子去育苗。在国富民强的年代,它又用自己优良的品种,带动着当地的核桃品种改良。

2006年,相关部门为核桃王挂了牌,加以保护。身为村集体护林员的王正文,每年冬春两季,都要给核桃王补水,半个月浇一次,每次浇四五吨水。

2014年,围绕着大树,建起了村集体活动室,在树的南面建起了篮球场。人们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就坐在树下乘乘凉,叙叙旧,拉拉家常。

但也由于如此,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地面大面积硬化,严重影响了核桃往地下水气循环和土壤理化性质,需进行根系复壮和土壤改良。

树下地面的硬化造成树的根系「呼吸困难」

叶磊他们将核桃王根部原有的砖砌基座拆除,清理原有土壤,更换根部土壤。为其修剪枯枝,使用铲刀、斧头、钢刷等工具对树体主干有损伤的死亡组织进行人工防腐处理。

在树冠投影的土层范围内开了50个直径为10厘米、深度80厘米的复壮施肥孔,2圈复壮施肥孔均匀分布在树体四周,进行改良土壤和补充营养物质,促进古树根系生长。

原有的砖砌基座拆除后,他们又砌了一个长4米多,高0.45米的六边形树池凳,以保护树根,并在树池内播撒混播草籽,以进行美化、透气。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一棵幼苗到如今的根深叶茂,我们不禁感叹核桃王顽强的生命力。百年岁月在其枝干上写满了沧桑,但它依然生机勃勃。透过核桃王亭亭如盖的枝蔓,我们看到了树和人类的和谐共生,相依相存。

猴欢喜古树

每年六七月份,在云贵山区经常会发现一些看上去像红毛丹,又像板栗的果子,它表面的红毛不像红毛丹那样弯曲,而是像毛栗球那样直直的。再仔细看,它也会像毛栗球那样开裂,但里面的种子是黄色的,不像毛栗是深褐色的。

有人说这是变异的毛栗,有人说是变异的红毛丹,但很少人知道,它有一个喜庆的名字,叫「猴欢喜」。

猴欢喜树的果实

关于其名字的由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猴子爱吃其果实而得名;二是果子成熟时,野外的猴子以为是板栗,个个抢着去采摘,准备饱餐一顿,哪知道剥开后很多果荚里面是空的,落了一场空欢喜,因此被取名为「猴欢喜」。单看其名称,也趣味多多,引人遐想。

富民县永定街道拖担村委会,有一株猴欢喜树,树龄有500年,树高33米,胸围7.85米,平均冠幅19.3米。保护等级为一级。

站在斜坡上往下看这棵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遮天蔽日,犹如唐代诗人崔道融【古树】诗曰:「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叶长千年茂,根扎大地深。」只见它巨大的树干拔地而起,在它如龙爪一般抓地的遒劲根系上,又长出数十棵高大笔直的小树,颇有巴金先生笔下「独木成林」的壮观之感。

站在树下,凉风徐徐,倍感清爽。

这株猴欢喜树,位于拖担村委会吴家村、化香科村、张家村、庄房村四个村子共同组成的核桃箐大龙潭原始古老生态林源中。

据传,这棵猴欢喜树、这片核桃箐大龙潭生态林源曾是红军的宿营之地。拖担村委会书记吴加强讲述,已故的90多岁老人们以前常讲起在他们小娃娃时候,有一路红军从化香科老营盘进来,来到大龙潭时,在大龙潭林荫树下扎营休息过。

林中有朴树、猴欢喜、山玉兰树、香樟树等几十个树种,林密安全;还有花脸獐、竹鸡、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进入林中,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风声萧萧,水声潺潺,鸟语花香,心旷神怡。红军在此获得了充足的泉水、食物补给和安心的整修。

这株猴欢喜树,树龄五百年,平均冠幅近二十米,保护等级为一级

老人们说,过去核桃箐大龙潭生态林源好得很,有花脸獐、猴子、穿山甲、竹鸡、松鼠等野生动物,就算是现在,还时不时会到村子周围来。

从斜坡往下,进入林源,走近古树,才发现古树「鼠灾」(松鼠)严重,树干被松鼠啃咬后造成缺损。此外,树干中心空洞严重,高达9米,空心的地方,可放下一张两米乘两米的饭桌。空洞位置的土壤有腐烂物,味道扑鼻。

在保护复壮的工作中,叶磊他们首先将古树空洞内的根部土壤进行清理,移除腐木,对土壤进行杀虫杀菌处理,不给病虫害有滋生空间。

随后使用凿子等器械对树洞内部所有腐烂和已变色的木质部进行清理,再使用角磨机等器械对洞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用熟桐油对木质部进行二次防腐。还在顶部空洞之处做好防水,防止雨水灌入树洞之中。

此外,他们对古树枯枝修剪,剪除枯死且腐烂严重枝条,清理有安全隐患的枯死枝、断枝、劈裂枝。对松鼠危害的位置,涂上涂抹剂,促进伤口愈合。并在树干上施药剂进行趋避。

叶磊介绍,目前,古树长势良好,周围根土壤没有出现板结现象,无需对该古树开设复壮孔,只需用混合药液,浇灌根部土壤,促根壮根,杀菌杀虫。

这样一片由数百棵古树聚集而成的林源,在富民县也不多见。那些漫长的岁月里,林源默默地为气候、水文、地理、生态等做着贡献。整座山体水源充盈,保证了附近几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春干时也有泉水流淌而出。

几百年来,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解释着什么叫「生命」。

大叶榉树古树

无树之乡非故乡。凡是有村落的地方,皆有大树。

在禄劝县翠华镇新庄村委会后庆村,生长着一株300多年的大叶榉树古树。古树屹立在村子后山的坡上,树体高大,姿态端庄,将整个村庄尽收眼底。其高33米,胸围5.96米,平均冠幅25.5米,保护等级为二级。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禄劝县林业和草原种苗管理站站长邓秋江介绍,这株大叶榉树古树树叶颜色随季节变化丰富,春夏季绿荫满目,秋季或红或黄,璀璨绚烂,异常漂亮,观感十足。

这株大叶榉古树位于禄劝县翠华镇新庄村委会后庆村

凡有大树,必有山泉。这株大叶榉树古树之所以远近闻名,得益于树下一眼清澈透亮的活泉。

今年83岁的村中老人段金喜讲述,听说后庆村有活泉,1941年,他的爷爷举家从翠华鲁姑村委会下龙泽搬到后庆村落户。活泉出水量大,长年不断,雨季水量能有20至30厘米粗,枯水季也有小碗那么粗。被当地人称之为「龙潭」。夏季,潭水清冽甘甜,村民们都喜欢用手捧水喝;冬季,潭水温热暖心,当地人对其宝贝不已,珍爱有加。

彼时,龙潭上方有一片树林,郁郁葱葱,其中有一株特别大。在村民眼中,这株树生长缓慢,相当坚硬,当地人都叫它「铁榄树」,要3个人才能抱得过来。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大叶榉树古树。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叶榉树古树与活泉相互成就。活泉滋养了古树,而因着古树的关系,山体蓄水很好。由于有这株古树、这个龙潭,村民们都很健康长寿。村子日益发展壮大。段金喜说,当年他家爷爷迁到这里落户时,村子才有4户人家,十多口人,现在已经有24户95人。

「榉」通「举」,有兴起之意。村民们非常敬仰这棵大叶榉树古树。将其视为「神树」「风水树」,每到过年过节,或天旱之年,就会到树下祭拜,以求古树保佑村子的安康和丰登。

邓秋江说,但也因祭拜,有一次不小心,点香时把树的根部点着了,古树底部受损严重。现在古树老了,树根部出现了空洞,村民们非常着急,立刻向林业站作了报告,邓秋江告诉他们,林业站已经将情况上报,昆明市林草局非常重视,已安排对这株古树进行保护复壮,村民悬着的心才放下。

邓秋江多年护林育苗的经验使得他对植物特性特别了解,说起如何复壮古树,他颇有心得

复壮开始的那天,大叶榉树古树下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村民,大家伸长了脖子,想把古树复壮的细节一探究竟。

据叶磊介绍,对树干进行空腐检测后,发现其空腐高度1.3米,树干受损率为30.23%。

与富民县那株500年的猴欢喜一样,他们先是对大叶榉树古树进行枯枝修剪,剪除其枯死且腐烂严重枝条,并适当疏枝,然后做好白蚁和蛀干害虫的消杀工作。对空洞的大问题,使用凿子等器械对树洞内部所有腐烂和已变色的木质部进行清理,再使用角磨机等器械对洞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刷上熟桐油进行二次防腐。做完这一切,大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复壮。

人们与大叶榉树古树,在百年的岁月里,相依相伴,相守相存。岁月流转,古树依旧春萌芽、夏成荫、秋迎霜、冬傲雪,岿然而立。它承载乡愁,也庇佑一方百姓。它是家园的象征,是岁月的符号,是村民精神的寄托。

黄龙古柏

嵩明县黄龙山上林木葱茏,尤以山顶的两株柏树为甚。

据清光绪【续修嵩明州志·古迹】云:「黄龙山古柏在宗镜寺,周十围,相传为晋宋间物。」今据考证,这两棵柏树为晋时所种,人们遂喜称之为「晋柏」,算来迄今近两千年。

两树苍劲挺拔,繁茂碧翠,被誉为「千年老寿星」,见证了嵩明古城的历史文化。清代陈庚明在【黄龙山双柏歌】中赞道:「黄龙南奔气势猛,城如飞链锁龙颈。森森两角老不缪,化作双柏矗峰顶。」早在1985年,两株晋柏被列为嵩明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两株晋柏相距六七米,树高约30米。树干粗壮,胸围分别为4.77米和5.80米,两三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将其围上一圈,平均冠幅分别为78.5米和68.5米。枝干蜷曲,宛如翘首虬龙。树叶纵横交错,犹如华盖,覆盖地面500余平方米。

庄严肃穆,森然可敬,颇有杜甫笔下「霜皮溜溜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气势。

两株晋柏相距六七米,树叶纵横交错,犹如华盖,覆盖地面500余平方米

嵩明县城市管理局绿化管理科工作人员李富荣介绍,黄龙山山清水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建过寺庙,建过学校,县一中曾在此办学。

1981年至1987年,李富荣在这里度过了自己6年的初中、高中生涯。在他的记忆中,当时两株晋柏仅有一圈挡墙包围、保护。墙不高,景仰古柏的人们逢年过节都要到树下祭拜,或在树上拴上红布条以祈福,对土壤踩踏较严重。

学校的建筑也离之非常近,在晋柏的东南方向,不足10米的地方,就是学校的红砖教学楼。「北方也有建筑,离古柏约20米,对古柏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嵩明县林业和草原局古树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董春荣也毕业于嵩明县一中,在他的记忆中,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上中学时,课余时间就到树下睡觉,与小伙伴手拉手围着树转圈。「学校的学生加之外来祭拜的人们,人为的影响,使晋柏的生长环境不是很好。」

李富荣介绍,2013年,县一中校址搬迁。2017年,政府在山上建了古柏公园。「当时挖除混凝土场地6000多平方米。清掉了古柏根部约1.3米深的土壤,再重新填上营养土。」还在两株晋柏周围种上了绿篱,禁止人们到其根部活动。

叶磊他们对两株古柏实测后,发现其树皮完整,无缺损,但在树顶有一个不小的朝天洞。且树干有苔藓寄生,需要进行清腐工作。

使用picus3树干横断面空腐检测仪对树干进行空腐检测,发现0.7米处的受损率为56.23%,2米处的受损率为37.65%,但由于柏木本身木质硬度高,所以,目前树体自身的支撑稳固性较强。

他们对两株古柏进行了病虫害防治及清腐防腐处理。使用铲刀、斧头、钢刷等对树洞内部所有腐烂和已变色的木质部进行清理,再使用角磨机等器械对洞体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再刷熟桐油,然后修复树顶朝天洞。

使用混合药液对其根系进行复壮,促根壮根,杀菌杀虫。

通过复壮,晋柏气势依然,继续见证着历史

说到晋柏,就不得不说晋柏旁边的宗镜寺。相传宗镜寺是供奉当时嵩明彝族部落的首领夫妇灵位的地方—以祖宗的德行为镜,故命名为宗镜寺。它代表了嵩明最古老的以彝族为主流的少数民族文化。

徐霞客游黄龙山时,曾写道:「由中路再上,抵文庙后夹衢西入,与文庙前后并峙者,是为宗镜寺。寺建于唐天祐中,寺古而宏寂,踞蛇山之巅,今谓之黄龙山。」

遗憾的是,宗镜寺已消亡在历史的沉浮中。如今,只剩昔日门前的一对晋柏见证着嵩明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幻、斗转星移,诉说着嵩明悠久的历史。

黄连木古树

2023年5月初,石林县石林街道三家村,在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要「动土」保护村中那株树龄500年的黄连木古树之前,村民们在古树下举行了盛大的祭拜仪式。三牲六畜,三茶五酒,敲鼓奏乐,鞭炮连连。

黄连木广泛分布于石林县村落,数量达5824株,占石林古树的60%以上。民间相传,此树中百年以上古树多具灵性、有神力,能保一村一地之平安。

石林县石林街道三家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撒尼彝族村。这株黄连木,树龄500年,高30米,胸围7.5米,平均冠幅8.5米,被彝民视为「神树」,是村落的守护神。村民们认为,有树则地杰人灵,无树则地恶人弱,「神树」有保村安寨之力。因此,对树木保护有加,视其为大自然之灵杰。

这株黄连木,树龄500年,被彝民视为「神树」

在重大节日或遇异常天象时,由村中长者组织村民们,向神树献祭祈福平安。村民家中诸事不遂,也由家中长者率家人到神树下献祭消灾。每年的二月「清净饭」、五月端午前后「放生日」、农历十月「密枝节」、冬月「太阳生日」、十二月「地母生日」五个时间节点,村里的彝民都要到树下进行祭拜。

5月16日下午,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站在树下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讲起了这棵树的故事。

今年80岁的潘文英,在村子长大、结婚生子,她家的老房子就在树的南面,据她讲述,她老公公去世前100多年,这棵树就这么大了。

上个世纪40年代,潘文英7岁时,为躲避战乱,村民们纷纷跑进了大山。她的小脚奶奶行动不便,村民们就用两个梯子架起来,搭在树上,将其背到树上藏匿。最终老人躲过一劫,这株大树成了她的救命恩人,不言不语,却恩德深重。

村民们在树下讲述古树的故事

到了1958年,村里大树全数被砍,只剩下四棵苍天黄连木。人们决定先从这棵最大的下手,但刀刚砍进树皮,大树便流出了血液一样鲜红的液体,「大树流血啦,大树流血啦!」人们惊恐地奔走相告,不敢再动手。于是乎,在它的保护下,其余三棵黄连木得以留存,时至今日,仍能在村中看见它们古老高大的身影。

但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村里人烧马蜂,不小心把树点燃了。大家全力「抢救」,火灭了,却给树留下了一个数十年难愈的「疤痕」。

现在这个「疤痕」越来越严重,经云南叁木绿化有限公司实测,在其南面、靠近水泥路一侧,形成高3米、宽1.8米,深1.7米的明显空洞。

大火在树干留下了一个数十年难愈的「疤痕」

树干向西南方有明显倾斜,加之靠近硬化水泥路边,古树的生长空间变得很小。风一吹,几十米高的树干开始「滋啦滋啦」作响,仿佛有枝叶要倾倒下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叶磊他们首先对古树进行了枯枝修剪、降冠幅,然后对其进行树体清腐,杀菌消毒和防虫处理,打磨、抛光,干燥及除尘,使用熟桐油分三次对其进行涂刷、防腐。

还有重要的两步,在其背面,未硬化的土层内,为其开15个直径10厘米 、深80厘米的复壮施肥孔,进行改良土壤和补充营养物质,促进其根系生长。对于树干的支撑保护,用钢绳在不影响道路的位置进行软牵引,树上用钢板做成抱箍固定于树干上,另一头用混凝土固定于地面基础上。

此外,在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位置,做围栏保护,防止人为再对树木进行破坏。

这株黄连木,沐天地灵气,安静地站在一隅,纵使不言不语,却给三家村平添了无尽秀慧。它阅尽沧桑,看惯风月,犹如一位睿智的老者,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这个村子的风雨变迁。

现如今,这株黄连木有待焕发生机。

在这里,人与自然、人与树木共生依存;树木见证了人类的成长,历史更迭。

来源:法制与社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