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大山里的「云」守护 红色热土贵州遵义上演「变迁记」【返乡记】

2024-02-20三农

一个摄像头,让游子实现「云守护」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永会

编辑/ 郝俊慧孙妍

家乡: 贵州省遵义市

故乡印象:「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唐代诗人孟郊如此描绘贵州的山景。以往,说起贵州,多数人的印象是多山、落后和贫困,不过今非昔比,再次谈到贵州时,人们会论起贵阳的大数据、安顺的航空产业、榕江的村超等。

我的家乡在遵义,它是省内的又一张城市名片,「红绿黑白」是其四大支柱产业,「红」即红色文化,「绿」即绿色旅游,「黑」即矿产,「白」即白酒产业。四大产业为这座历史名城带来多个「头衔」,如红色圣地、革命老区,全国酱香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世界辣椒之都」、高品质绿茶产区等。

于我而言,回到家乡或离开家乡之前吃一碗羊肉粉已成仪式;路边撒上辣椒面的洋芋饼百吃不腻;地里的折耳根吃法多样,或凉拌,或用剁辣椒和腊肉煎炒,是我念念不忘的故乡味道。

除了特色饮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互联网如同「扩声器」,将遵义的花草芬芳、群山回唱、百姓的生活百态传至全国,乃至世界。它还似桥梁,连接了大山和外面的世界,连接了游子和家乡:四岁的侄子说起了「公主请上车」等流行语,学跳了火热的「科目三」舞蹈;三姑成为拼多多的「常客」,妈妈喜欢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山歌和养生片段;曾经尘土飞扬的泥巴路「变身」为沥青路,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在「十八弯」的道路上纵享「丝滑」,以及多数人家安装的无线网络和摄像头,这些信号皆在传递家乡的改变。

尽管较之东部沿海地区,山区的变化进度较慢,却持续进行着。

犁土机取代黄牛

家乡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耕作方式。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牛是村里除了猪、鸡两类动物外最常养殖的家畜,主要有黄牛和水牛两个品种,它们耕土、犁田,为各自的主人劳动着:农民将犁立在土地里,牛站于犁前,农民则跟在犁后,右手握住犁把手,左手握住牛绳和牛鞭,一边吆喝着,一边让牛拉着犁前进。牛每前进一次,地里的泥土便完成一次翻新,当牛走得过慢或不听话时,身上就会挨一鞭子。

如今,这幅记忆中鲜明的画面在家乡慢慢消失,牛逐渐「走出」土地,从农耕工具成为畜牧工具,被饲养一段时间后售卖,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田野里取而代之的是翻土机器。大年初一过后,人们除了忙于走亲戚,「砍土」(烧去干枯的杂草,用机器翻土)种土豆是新一年收成的开端。

正月初七,天气晴好,老宅旁的田地里,犁土机发出「嗡嗡」的声音,较之于牛耕方式,机器的效率更「给力」,犁土的人亦更加轻松。 歇息片刻,劳作的人或坐在机器旁边,或站在原地,打开了抖音、快手,有人在记录,有人在观看。

机器的使用是家乡的变化之一,它解放了村民们的双手。互联网的风吹进了山村,丰富了当地老少的娱乐方式,孩童们除了放羊、割草,也可以玩手游;村民们不仅感受四季的变化,还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新能源汽车「上山」「下乡」

城市里讨论新能源车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在家乡蜿蜒的马路上,它的出现足以构成一道靓丽景色。每年回家,我都会坐一次跑车师傅陈刚的车,他家里有各种交通工具,有为个人或者晕车乡亲准备的摩托车,也有为载学生或多人而备的面包车,以及一辆「秀气」的新能源汽车。

陈师傅是镇上最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司机之一,似一名信息传播者,他常在车上热情地为乘客分享新能源车的优势和局限。

「目前,镇上的新能源汽车还在起步阶段。」他和我说,整个镇上的新能源车不到10辆,大家对这类新车都还不太了解,但真的「相当划算」,「在家里充一次电时长为6小时,20多元的电费,续航可达200多公里。」

开着这辆新能源汽车,陈师傅跑遍了周边的旅游景点。都说「车技不过关,少走云贵川」,贵州地势高,山坡陡峭,可陈师傅一点没觉得新能源车马力不够,满载五人,也可以轻松爬坡、过急弯。

不过,「跑长途还是有点不放心,」 陈师傅说,充电桩的普及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市里充电设施完备,但「下沉」到乡镇便缺乏充电设施。每当乘客说出一个较远的目的地时,陈师傅都要事先了解当地的充电环境。除了充电设施,新能源车更换电池成本高亦是当地人不敢触「电」的顾虑之一。

202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曾表示,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保有量相对较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实用车型供给不足、销售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

不过,陈师傅对此还是充满期待,「希望接下来镇上也有齐全的新能源车充电设施,能够实现充电自由,也希望充电价格保持在平稳的区间,充电速度再快点。」 陈师傅说,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和消费者唯有「双向奔赴」,新能源车驶入山村才更有市场。

大山里的「云」守护

「你家的Wi-Fi密码是什么?」这是过年期间,我常听见的一句话。这次返乡,我发现年近70岁的大伯家也新装了网络,门口还「悬挂」着一个监控摄像头。住在山上,网络不稳定、2G网速是常态,但Wi-Fi的普及改变了这一情况。更为欣喜的是,附近的仙人山也有了无线网络。

「仙人山上仙人游,仙人一去不回头。」仙人山是大娄山主峰,海拔1800多米,被称为「黔北屋脊」。它群山环绕,峡谷幽长,2022年3月,Wi-Fi被安在了山上的庙宇内。

大年初一,我在山上体验了一把流畅的网速:连接好Wi-Fi,将摄制好的几段小视频分享给远方的朋友和亲人,较之前的无信号或网络卡顿,此次的分享快捷且顺利。

摄像头则成为另一大神器,留守在家的亲人实况「翻山越岭」,传至千里之外的游子手机上,从而实现「云」守护。

小洲(化名)及其爱人、兄弟常在福建泉州务工,家里有两位老人和两个孩子,往往在春节和收竹笋时节方能团聚。现在,小洲可以天天「看到」家里的老人孩子。尽管每天在车间的时长超10个小时,但只要将手机支在机器旁边,想家的时候打开看看,既不耽误工作,也不影响「陪伴」。

小小的一个摄像头,陪伴他度过了一个个孤独时刻,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似乎也成了家庭一份子。

当然,摄像头的用武之地远不止于此。为了防止家畜丢失或遭遇突发情况,不少人家在牛圈、猪圈里也装了监控,正对准饲养的家畜,主人出门再也不担心家里被「梁上君子」光顾了。眼下,这种别样的家畜管理手段已在村里流行开来。

一年时光转瞬而逝,虽然青山依旧,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川溪流、淳朴的人儿和家乡都在共同变化着。

搭乘着互联网之风,大山之外的人认识了那转动的「大风车」(风力发电机),那万亩竹海,那夏日盛开的向日葵,那烹饪出特色菜肴的农家乐,以及观赏日落余晖的露营地。

这些变化,何其美哉!愿家乡能延续这份美好,愿明年回家有更多惊喜!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