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城镇化建设:是时候按下「暂停键」思考一下了

2024-06-26三农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经历了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2%,这是内需潜能和发展动能所在,也是世界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大迁徙。」

的确,城镇化的推进是基于城市对大量人口的需求,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进城创业的个体户、生产建设所需的工人,或者是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他们都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然而,当前百业萧条,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各行各业严重内卷,有些年轻人正在面临下岗或者待业,有些选择「灵活就业」,还有一部分被迫「躺平。」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城镇化建设脚步是不是迈的太大太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创业、就业环境并没有达到效能同步。

随着城镇化建设浪潮,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反而导致农村的劳动力短缺,一些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生产和发展动力。

大量人口外流使得部分农村房屋闲置、耕地抛荒等,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还有亟待解决的农村养老和留守儿童问题,青壮劳力外出使农村老人缺乏足够照顾,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教育和亲情缺失等等问题。

我们想构建中心化城市规模分布格局,这是必然选择,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乡村长远规划,能否鱼和熊掌兼得,就看这些规划方略有没有放在各级领导办公桌上最显要的位置。

如何避免城市体系建设高度集中化,经济结构单一化,适度均衡的发展很有必要。

整体经济发展好与坏,不是体现在城市楼房有多高,人口数量有多庞大,城乡科学布局和区域间均衡协调,才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一条腿向前走,后面拖着另一条「瘸」腿,如何才能走的更稳更快?

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留地不留人」、「大农业」取代「小农业」,这些操作都是违反经济和自然运行规律的。

我们要重视农村市场的开发,如同当年从农村突破一样。

不要把农村当作经济发展的配角,而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不只是中国人的「钱袋子、粮袋子」,同样也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

农村是我们社会发展背后稳固的「根据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鉴于目前形势,首先我们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像当年知识青年下乡一样,重走历史老路不丢人,或许这才是解决城市创业难、就业形势严峻的突破口。

在政策上: 制定出优惠的税收、补贴、贷款等政策,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县乡创业,给予他们一定的启动资金和发展保障,提供针对性的农业技能、农村管理等培训,让年轻人具备在农村发展的能力。

主动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 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平台,为年轻人提供项目对接、资源整合等服务。

改善农村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吸引更多年轻人走出去,留下来。

鼓励年轻人下乡创业: 可以带来新的科学理念、技术和活力,也能缓解城市压力,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的就业和资源承载压力,缓解内卷现象。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地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发挥群众路线,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让年轻人看到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空间。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适当放缓脚步,冷静理性地规划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和农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相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挖掘潜力,城乡互动,缩小差距,协同发力。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到两头兼顾,而不是一头大一头小,或者中间大,两头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稳定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才能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