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1978年,小岗村18位村民签下「生死状」,欺上瞒下,后来如何?

2024-01-02三农

1978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昏暗的灯光下,一群面色凝重的农民围在一起。

他们手中紧握着一张香烟壳,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每一个名字下,都郑重地按着一枚红手印。

低沉的议论声中,他们达成了某种默契。随着破晓的晨曦,耕牛和农具被他们纷纷拿回了自己的家。一场在当时被视为禁忌的「包产到户」行动,就这样在秘密中拉开了序幕。

尽管国家明确鼓励集体创收,但这群农民却选择了另一种路径,他们知道自己在冒险,但为了生存,他们愿意一试。

多年后,这群小岗村的农民被称赞为「改革先锋」,他们率先打破了集体制,解决了温饱问题。

可是30多年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农村迈上了致富的步伐,而小岗村为何还在贫困的边缘徘徊?

01.小岗村一夜跨过温饱线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 改革从违规开始。

当一种规则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隐忍,只有少部分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冒着「枪打出头鸟」的风险,替大家发声。

上个世纪70年代,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

在集体经济的时代下,村民们基本上都吃不饱饭,家家户户都只能派出几个人出去讨饭,有人饿死在路上,也有人走丢了再也没有回来。

但事有蹊跷,一支队生产队长严俊昌家没有人出去讨饭,也没饿死人,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在自家后院偷偷种了点粮食,虽然都是利用集体劳动下工后的一点点时间拼命干的,但是因为自己的精心呵护,收成相当不错,让一家人都吃饱了肚子。

后来,他被人匿名举报,被抓起来关押了一周,因为认错态度良好,才被放了出来。

可是严俊昌内心里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他想:「 我不后悔,因为我让自家人吃饱了肚子,不仅如此,我还想让大家都吃饱肚子。

当晚,严俊昌邀约了18位村民到他家,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赞同联名向上级请命「申请包产到户」,保证按现在的指标交公粮,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严俊昌站出来说:「 我是队长,如果上头怪罪下来,需要写检讨也好,坐牢也好,都由我一人来承担,但是你们必须保证,轮流来替我媳妇耕地,一起帮我把孩子抚养成人。

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争前恐后地说:「 队长,您放心! 」为表决心,大家都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头,在一张香烟纸壳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到生产队瓜分土地和农具,开启了他们称之为「大包干」的时代。

当时他们还不敢公然宣称是包产到户,对外只宣称包产到组,只要性质仍然是集体经济就行。

其他村的村民发现,小岗村越来越奇怪了。

从前早上8点过,田里也没见几个人影,可现在天刚蒙蒙亮,就有很多人在插秧、锄地了;

以前大家干活有气无力的,脸上愁云密布;现在大家像打了鸡血似的,不仅干活卖力,心情也是欢欣雀跃的。

很快又到了秋收的季节,这一年,小岗村不仅摘掉了交不上公粮的落后标签,而且家家户户还余下了粮食。

小岗村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再也不用出门讨饭了,而且还家有余粮,这让附近的村民羡慕不已。

更幸运的是,他们的「请愿书」交上去,不仅没有被批判,反而得到了表彰。

原来,此时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成为了后来农村改革的基本方针,而勇敢的小岗村人民,成为了时代的「改革先锋军」。

小岗村的成功,掀起了全国乡村向其学习、取经的热潮,国家对小岗村寄予了「带领全国乡村脱贫致富」的深切期望。

那么一夜解温饱的小岗村,会一如既往地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吗?

02.小岗村为何30年未过富裕坎?

时光匆匆,我们来到了90年代。

经过几年的包产到户,小岗村的村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手中的钱依然不多。他们的住房仍然是以茅草房为主,衣服也是缝缝补补又三年,每当遇到婚丧嫁娶,每个家庭都显得捉襟见肘。

小岗村的村长严宏昌,一个富有远见和行动力的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为村民们找到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他曾在报纸上看到,在江浙地区,一些村庄通过办工厂成功地发展起来,这使他决定也在小岗村推动这个模式。

然而,办工厂需要资金,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不论是财政还是银行,都没有为此拨款的先例。

但是,严宏昌坚定地决定要尝试。他首先以身作则,拿出了自己家里仅有的存款10000元,然后挨家挨户地去游说。

他向村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咱们买一台塑料机,可以生产塑料袋、编织袋等,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在当地销售,还可以销往外地。每家只需出资1000元,每年至少可以获得500元的回报,这样很快就能实现脱贫致富。

然而,尽管严宏昌的愿景很美好,但村民们却不愿出资。他们宁愿将钱存起来盖房,也不愿冒这个风险。严宏昌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只能另寻他法。

后来,他又发现了一个养鸡场的项目,投入相对较小。他成功地说服了村民们进行一些象征性的投资,使村办企业得以启动。

开始的时候,养鸡场运营得相当好,第一批鸡卖得非常好,大家都赚到了一些钱。然而,随着养鸡场规模的扩大,矛盾也在逐渐加剧。

一些村民对村干部获得更多利润感到不满,他们要求与村干部享受同等的分红。严宏昌只能耐心地解释:「这是因为村干部出资多,而且平时对鸡场的贡献多。」

可是大家并不理解,纷纷提出要求,每个人的要求都不同。本应投入到经营中的精力都被内耗殆尽。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鸡场的鸡都死光了。 小岗村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后来严宏昌又引进了养猪场等项目, 但由于职位分配的问题又引起的争执, 最后这些项目也以失败告终。 几次投资失败使得小岗村的经济更加艰难。

进入2000年后,许多其他的村庄都开始走上致富的道路,而 小岗村的人均收入仍然不到3000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年轻人在村子里看不到希望,都选择去沿海地区寻找工作机会。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

眼看着村庄越来越荒凉,那些曾经勇敢地按下红手印、走在改革前列的壮士也开始老去。

他们心中忧虑着「改革第一村」会不会变成「贫困第一村」,但他们不知道小岗村是否还有机会重现辉煌。

03.国家没忘小岗村

然而,国家没有忘记小岗村,为了帮助她脱贫致富,2004年,国家选派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沈浩书记来到这里。

沈浩书记初到小岗村时,面对的是村民人均收入低、住房条件差、农村田地荒芜、老人收入微薄的困境。

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决心要改变这里的现状。

他首先着手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修路和改善住房。

他决定不让外人承包修路工程,而是让村民们自己动手,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

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后,沈浩书记开始思考如何引入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他通过多次走访学习,提出了把土地集中起来,让村民以土地持股,搞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路。

这个想法一开始在小岗村的老人中引起了一些疑惑和不解。他们记得过去大锅饭的年代,正是因为集中经营导致食物短缺,所以才有「大包干」的改革,为什么现在又要重新集中起来呢?

沈浩书记耐心地向他们解释:「 现在的农业已经进入规模化、高效化经营的时代,无论是过去的「大包干」还是现在的集中经营,目的都是为了使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

在沈浩书记的引导下,小岗村的村民们逐渐接受了这种新的经营模式。

他们开发了400亩的葡萄园,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村民的平均收入。

接着,沈浩书记又引导村民利用小岗村的文化和乡村风光开发旅游业,使小岗村的名声逐渐远扬。

然而,沈浩书记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他希望小岗村能够更加繁荣富强,再次成为改革的先锋。

为此,他先后引进资金30亿,帮助小岗村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产业园、旅游公司、酒店等多元化产业,使小岗村逐渐成为一个集规模化农业、旅游业、农产品产业园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沈浩书记的带领下,如今的小岗村已经迈上的致富的康庄大道。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建设家乡,老人们也过上了儿孙绕膝、富足美满的生活。

在小岗村的发展道路上,沈浩书记倾注了自己6年的青春。

他为了小岗村的未来不遗余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09年,当小岗村民再次以红手印挽留沈书记时,他却因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沈浩书记的离开让小岗村的村民们深感痛惜,但他们知道,沈浩书记已经把他的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和人民。

他是那粒深埋在这片多情土地的种子,他是那面在这片希望田野上高高飘扬的旗帜。他把人民捧在手里,人民便将他永远记在心里。

04.相信团结的力量

40年前,小岗村第一个提出分产到户,写下了改革先锋的光辉历史,却花了30年才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团结的力量。

在那个年代,人们生活在饥饿的边缘,分产到户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使得他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然而,若要实现真正的富裕,单凭一己之力显然势单力薄,唯有大家齐心协力,方能创造1+1>2的奇迹。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使得大家可以共同出谋划策、共享资源,还能共同承担并抵御风险。

在团结一心的氛围下,人们更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也能体验到为团队付出所带来的满足感。这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也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如今,我们的社会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追求的也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多的是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愿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成为一个团结的大家庭,齐心协力,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小元正能量

参考资料:

【18人的25年小康之路】——知网

【小岗村现状:一夜跨过温饱线 30年未过富裕坎】时政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