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种质是基础,技术是关键

2024-03-30三农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种质是基础,技术是关键

助力大面积单产提升,玉米育种尚有很大贡献空间

「从供给端看,我国对玉米的需求整体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对饲用玉米的需求增长较快。目前,我国对玉米的年需求缺口在2000万-3000万吨,有效供给和单产提升面临较大压力。」日前,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妙云作报告时指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且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2023年玉米产量达2.89亿吨,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今年3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业内专家表示,新增千亿斤粮食,玉米还是要「唱主角」。 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的情况下,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大面积提单产将在全国粮食产量高位增加中发挥重要作用。 种业科技进步与良种更新迭代是玉米产销提升的关键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历经地方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以及单交种等发展阶段,单产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已选育玉米单交种2.2万个以上,品种自给率超过91%。 然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玉米单产为435.47公斤/亩,与美国的玉米单产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已由1996年的197公斤/亩拉大至2022年的296公斤/亩。目前,我国玉米品种增产贡献率为45%,而美国已达60%。 我国玉米商业育种材料80%依赖于国外基础种质,相对缺乏耐密抗倒、抗病虫、抗逆高效、籽粒脱水快、宜机收原创种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表示,要持续提升玉米产量、质量及生产效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等因素对优异品种的要求在发展变化,优异玉米种质资源的挖掘是永无止境的课题,「加强绿色抗逆种质发掘与创新、加快筛选培育适宜中低产田品种势在必行。」 具体到产区,东北、黄淮海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玉米主产区,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以上、35%以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扈光辉介绍,东北区玉米生产仍面临品种数量多、病虫害问题多发、适应机械化籽粒直收品种较少等问题。他建议,多渠道拓宽种质基础,提高创新种质水平。如加强早熟和极早熟种质资源引进及创新、加强外来种质引进与本土化应用、加强热带和亚热带种质在东北区中的育种利用,此外还要重视利用和挖掘地方品种。 黄淮海玉米产区是独特而极其复杂的农业生态区域,长期面临「五花八门」的自然灾害。「高产是永恒的主题,抗病抗倒是生产保证,绿色高效是战略导向。」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丁照华介绍。 在种质创制上,丁照华认为,本土种质有助于保证制种产量和适应性,外引种质则更有助于提高杂种优势,提升耐密、抗性、品质、脱水等品质。「种质是基础,技术是关键,思路、付出、悟性决定成败。」丁照华说。 我国玉米育种目标正从追求单株产量调整到提高耐密和抗逆的群体产量。以耐密抗逆宜机收品种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正在形成。徐妙云指出,在大面积产量提升下,玉米品种的需求方向包括耐密机械化、耐逆绿色化及优质专用化、转基因品种产业化将促进生产方式变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指出,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是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途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以合理增密和高质量群体构建为核心,推广该技术对于玉米单产提升的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