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新春走基层·我不知道的家乡丨候鸟「归巢」是新春

2024-02-12三农

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总台记者周益帆 景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春节返乡,不仅是亲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与疏离的故土再次亲近,和陌生的家乡重新认识的机会。【新春走基层】我们一起去探寻【我不知道的家乡】。

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百万亩滩涂上的鱼虾、贝类、底栖生物,给来往的候鸟们提供着迁徙途中充足的养分。条子泥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核心区,是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场人与自然的磨合、共生来说,申遗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这个春节,罕见的野生火烈鸟带着幼崽如约而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虎头海雕也首次出现在了条子泥。

除夕这一天,十岁的笑笑和爸爸妈妈从北京回到盐城过年。在北京上大学、工作、成家,爸爸王荣彪已经离开老家近20年,家乡逐渐成了他乡。

下了高铁,女儿对墙上的卡通形象「盐小勺」十分好奇。

笑笑:你看它白白胖胖的。

王荣彪:是鸭子吧?

笑笑:不是吧,它嘴像个勺子。

王荣彪:过几天爸爸带你去东台湿地看看。

每年春秋两季,数百万只候鸟如约而至(李东明 摄)

「盐小勺」确实不是小鸭子,而是有「鸟中熊猫」之称的勺嘴鹬,因为嘴巴的形状像一把「小勺子」得名。目前,勺嘴鹬全球种群数量仅有600多只,每年,它们都会在东台条子泥湿地停留三四个月,和丹顶鹤、麋鹿一起,成为盐城「三宝」。但它如此稀少、如此珍贵,甚至许多人都没听说过。

即便专程到条子泥观鸟,普通人也很难观测到这种仅有成年人拳头大小的候鸟。生态摄影师李东明不间断地拍了14年,才给停留在此的勺嘴鹬,留下了「成长相册」。

李东明介绍:「它就和麻雀一样大,得从几千只、几万只鸟里面,将它分辨出来,积累了好几年的经验。3月份来待一阵儿,中转,从这里经过,去俄罗斯‘谈恋爱’孵小鸟。7月下旬到8月初,第一批过来的时候它是带着繁殖羽的,就像咱们人穿的好看的衣服一样,这几个月它就在这里觅食、换羽毛,换成冬羽,脂肪积累得厚厚的。在这里待到11月初,去湛江,或者去越南、泰国一带越冬。」

憨态可掬的勺嘴鹬每年如约而至,成了李东明的最爱(李东明 摄)

起初,拍摄勺嘴鹬只是源于对珍稀物种的好奇,一年又一年的期盼和等候里,憨态可掬的勺嘴鹬成了李东明的最爱。

他告诉记者:「之前我还跟了它们四年,去过越冬地。2023年的年底,我有事耽搁了没去成。打个比方,我秋天记录到58号、88号在这里,它们换羽也换好了。11月初,我跟着去南方,到那里又看到它们。在这里看了几个月,到那里又看到,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家伙一样,多开心。」

大江大河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冲刷出泥滩、沼泽,留下了丰富的鱼、虾、蟹及底栖生物。潮起潮落间,深灰色滩涂上留下了一条条深浅不一的港汊,条子泥因此得名。勺嘴鹬、小青脚鹬、卷羽鹈鹕……沿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辗转的数百万只候鸟,在条子泥停留、中转,湿软的滩涂上,也留下了它们的痕迹。

李东明介绍说:「勺嘴鹬的嘴像勺子一样,它喜欢在浅表层觅食,这里的环境、地貌适合它觅食。鸻鹬类,咱们中国有80多种,我们这里就有50多种,有嘴巴长的、有嘴巴短的、有弯的、有尖的,每种鸟觅食的习惯都不一样。」

观鸟,也是在检视生态。

李东明说:「连续5年都来,看到以后多开心。去年7月28日、29日这几天没看着。我就天天看,沿着海堤,每天走几十公里,看勺嘴鹬没来,特别上火。去年8月1日在停车场边上看到它了,看到就开心了。它能来,就说明我们这地方没问题。过去,根据书上的记录,小青脚鹬不超过1000只,但是连续了三年,我们数出1200只、1300只、1400只。」

春节前夕,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发现虎头海雕(李东明 摄)

春节前夕,李东明和候鸟保护志愿者在条子泥发现了虎头海雕,经江苏省级专家鉴定,这是盐城首次发现。

李东明说:「新的鸟种,虎头海雕,以前我们没有相关的记录,只有北方才有。还有火烈鸟,今年是第九年来我们这里了,来了14只。刚开始只有一只,我们以为是一只迷鸟,现在可能成为一个种群了。」

去年,这里还新增了灰树鹊、黑短脚鹎两个新鸟种,条子泥湿地的鸟类种数已经达到413种。

东台沿海经济区项目服务中心主任蒋伟说:「申遗不是说拿到这块牌子就是永久的。申遗成功以后,你做了哪些保护工作,不管是鸟的数量也好、种类也好,要进行一个评价,看这个地方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确实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吴燕飞是条子泥景区的湿地管理员,近一年,他被调到同属东台沿海经济区的川水湾参与生态修复工作,这是我国首个在海岸带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与自然为伴,说起来「很美」,落实到每一天,都具体而琐碎。

吴燕飞告诉记者:「我们春节不放假。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巡逻,看一下水位,看有没有影响鸟类活动的情况。」

沿着川水湾走一圈得两三个小时,有时还要回到条子泥核心区巡查,日复一日的丈量中,吴燕飞认识了越来越多停在这里的「朋友」。

吴燕飞说:「感觉发现一个珍稀的鸟类还蛮高兴的。有两个品种的鸟类慢慢多了,一种是东方白鹳,还有一种是黑嘴鸥,这两年黑嘴鸥的种群数量都得有一万多对。」

在平衡中增长,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这几年,来条子泥观鸟的人越来越多,李东明有了新身份——盐城市观鸟协会副会长。

他告诉记者:「有啥建议我们就和政府说一下,比方说黑嘴鸥有繁殖地,3月份就来了,5月份产卵,但是有麋鹿会从上面走,成百上千的黑嘴鸥巢、产的蛋就都被踩坏了。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打’哪一个都不可能。政府就用铁丝网将鹿拦在外面,里面的黑嘴鸥就安全了。这些事我们是做不了的。」

在条子泥湿地,火烈鸟从最初的一只增加到14只,连续9年冬天前来越冬(李东明 摄)

究竟是候鸟先选择了条子泥,还是条子泥先为候鸟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生态?常见于非洲、南美洲的火烈鸟,为何持续带着幼鸟前来越冬?很多问题,李东明说自己也「不知道」,但能肯定的是,候鸟多了,就意味着生态更好了。

这个春节,条子泥景区的工作人员们几乎都没休息,以勺嘴鹬为主题的——「鹬」跃龙门,喜上眉「勺」的新春青少年观鸟研学活动热热闹闹。

李东明也没闲着,大年初一就扛着相机在湿地给候鸟拍「全家福」。他的「小勺子」们也长大了一岁,一个多月后,它们就要从南方飞回来,再一路往北,去「谈恋爱、生小小勺」了。

李东明说:「我个人就指望这片滩涂能一直这样保持下去,鸟就每年必来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