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2020年,大哥养牛靠317口神奇大缸,肉价翻倍年赚2600万

2024-01-24三农

前言

"2020年,一个大哥用317口神奇大缸,竟然成功养牛,肉价翻倍,年赚2600万。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创业奇迹是大哥的农业智慧,还是大缸的神奇力量?在这个不可思议的经营背后,大哥是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的困境,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收益?

他为故乡味蕾铸就风采

苏国凯,一个普普通通的滑县人,一个只会挑选驴皮的商人。却因为一顿饭而心生波澜, 的他,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故乡这最美的回忆。

小时候,苏国凯家门口最多的是卖驴的。滑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驴成了最好的代步工具。苏国凯记得,每到秋冬,村里最忙的就是驴皮商。据说滑县的驴皮最结实耐磨,深受皮革厂青睐。

看着那些个头不高的驴在院子里悠哉地晃荡,想到日后它们会变成漂亮的皮鞋,小苏国凯便立志要当一名出色的驴皮商,将滑县的驴皮销售到全国每一个角落。

果真,几年后,苏国凯就成了滑县有名的驴皮商人。几句话就能讨论出一个满意的价格,拍卖行里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只要他出手,就知道货源绝对可靠。村里许多孩子都勾划着长大后也能成为和他一样出色的驴皮商人。谁能想到,正值壮年的苏国凯,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选择了放下一切重新开始。

一顿饭的误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是一个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的中午,苏国凯和几个老友在河马餐馆聚餐。正是食欲大开的时候,苏国凯习惯性地点了几个老庙牛肉,然后饥肠辘辘地等待上菜。可就在 菜端上来的一瞬间,他忽然愣住了。面前的老庙牛肉,跟他记忆中的样子大不相同,颜色灰暗,表面干涩,一点也不像从前鲜嫩多汁,热气腾腾的样子。

苏国凯试探性地尝了一小块,入口即化的滋味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死气沉沉。他有些不敢相信,连忙把盘子往旁边一推,大声质问服务员到底是怎么回事。

服务员一头雾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旁边的老 也尝过味道,皱紧了眉头说道:「也就是忽悠忽悠外地游客的东西,上哪说理去啊!」苏国凯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老庙牛肉已经名不副实很久了。堂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上个月还在电视上听到主持人津津乐道地介绍,如今却沦落到随随便便的程度,着实叫人心寒。

苏国凯却一声不吭,脸上阴晴不定。他生在滑县,长在滑县,自小吃着老庙牛肉长大,也曾自豪地向外地亲戚朋友夸下海口这里的特色美食有多么地道。如今好景不再,乡音无存,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就这样,苏国凯萌生了自己开创牛肉制作产业的念头。或许是一时气愤作祟,又或许是对故乡情有独钟,他果断放弃了驴皮生意,毅然决定亲自来扶持老庙牛肉这块「落魄的昔日王者」。

他踏上了为故乡味蕾铸就风采的征途。

2013年,40岁的苏国凯果断放下了他最擅长的驴皮生意,一头扎进了陌生的养牛领域。 无数人劝他三思,毕竟养牛不是买买卖卖那么简单。可他偏偏一意孤行,仿佛下定了什么重大决心一般。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刚开始苏国凯根本不懂养牛的门道,光是挑选和购买合适的牛只,他就栽了几个跟头。有一次牛群突然惊动,一头公牛直冲着苏国凯就撞过来,重重地把他抡翻在地。这一下可把人击得筋骨喀拉作响,苏国凯只感觉五脏六腑都移了位,在家卧床足足躺了十来天。

好不容易病愈,苏国凯又遭遇到市场流通的阻力。本地农户养的牛个头太小,肉出率低,价格也贵得离谱。可一旦采购其他地区的牛只,运输成本又增高不少,根本无利可图。

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苏国凯也曾灰心丧气过。毕竟事业刚起步就遭遇重创,任谁都难免心生退意。好在他是一个刚毅果敢、百折不挠的人,屡败屡战是他的作风。于是苏国凯打起十二万分精神,重新审视养牛产业现状,并寻找突破的方法。

这次苏国凯终于意识到盲目行事的代价。他找来牧业专家指点迷津,帮助指出了养牛过程中的症结所在:本地黄牛体型过小,公牛增重速度慢。想要保证产量,就必须选育优良种牛来进行杂交改良。

经过专家反复推敲和论证,苏国凯决定选择西门塔尔公牛与本地母牛进行杂交。这种杂交种肉质鲜美,个头也大,非常适合批量化养殖。为了控制成本增加效率,他还特地淘汰了所有母牛,只保留公牛进行人工授精。

这样,一个小型的牛只养殖场终于在2014年破土动工了。苏国凯先后投入了50万元用于流转土地、建牛舍。他四处收购健康种牛,为养殖场注入第一批优质「血液」。很快,养殖场的牛只数量就超过了300头,初具规模。 接下来就是加工环节。为了恢复老庙牛肉的正宗风味,苏国凯从各地搜罗来三百多件纯手工大水缸,用于腌制牛肉。这些个头巨大、做工考究的大缸,成了他心目中至宝。

「每一个工序都不能马虎,质量才能保证。」苏国凯一丝不苟地监督着牛只屠宰、腌制的每个细节,仿佛在用心呵护一个新生的婴儿。

最后,这批风味独特的牛肉制品终于面市,立刻获得了老庙牛肉爱好者的一致好评。苏国凯这才松了一大口气,可他的使命还远未完成,甚至刚刚开始!

打开市场,他带领乡亲走向富足

生意有了起色,苏国凯却没有沉浸在喜悦中。他明白,想要恢复老庙牛肉的卓尔不群,还需要深耕细作。于是他将目标锁定在市场推广上,决心要让这道地方传统佳肴重新焕发生机。

可就在苏国凯四处寻觅代理商时,却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很多当地经销商嘲笑他的杞人忧天,不屑他的小作坊能做出什么名堂。更有甚者直接拍桌而起,义正词严地教育他别再糟蹋老庙牛肉的名声。

这些嘲笑和警告无疑是对苏国凯的一记耳光。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不仅要扛起老庙牛肉的重任,还得先消除外人心中的偏见。于是苏国凯找来当地几个大型代理商,定了高档酒店的包间请人吃饭。他让服务生端上自己生产的老庙牛肉,然后静静等待。

果然,光是闻到牛肉飘来的酥香,几个代理商就忍不住口水直流。第一口尝下,所有的偏见都烟消云散了。接二连三地称赞声让苏国凯如释重负。很快,几个大型代理商都主动提出要代理运销老庙牛肉的事宜。而为了全力生产,苏国凯也干脆将定价权全部交给他们来操作。

就这样,苏国凯终于打开了销路,老庙牛肉很快销往周边几个大中城市。一个多月时间,反响之热烈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甚至连深圳这种吃货聚集地也在苏国凯的供货范围之内了。久违的正宗滋味让许多顾客欣喜不已,老庙牛肉很快重拾了昔日的口碑与人气。

看着口袋里变得鼓囊囊的代理商,苏国凯也长出了一口气。2020年,他一举创下2600万的年销售额,完成了最初雄心壮志的目标。一时间,养牛产业在滑县掀起热潮,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提高。如今每逢节日,苏国凯家门口总能看到五彩斑斓的灯笼高高挂起。而那些排列整齐的白墙灰瓦三层小楼,是这片土地上最美好的风景线。

用牛骨煮就金汤,他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

一桩桩喜事接踵而至,苏国凯却没有沉醉在一时欢欣中。他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乡亲们再次惊讶不已。

原来,在杂交牛只中,由于公牛生长速度快,骨骼占比也较高。以前农户们都是以极低的价格将牛骨批发给骨粉厂。而在外地旅行期间,苏国凯尝过几次牛骨汤,深深为其醇厚滋味折服。一头牛的骨量可达数百斤,若能将这批「废料」变为可口佳肴,岂不是一举两得

于是,苏国凯又投入百万余元,在老家开起了专卖牛骨汤的餐馆。可实际情况却并不如他设想的那样美好。老庙人对牛骨汤接受度极低,来吃饭的顾客寥寥无几。光租金和人工就把苏国凯亏得够呛,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就能亏上好几千块钱。

这种日复一日的亏损让苏国凯也有些许动摇。好在,他一家人与亲戚朋友团结一心,始终坚定地支持着他。

「爸,要不我们再开个烩面馆,可以当牵引顾客的?」就读大学的儿子苏小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将熟悉的食物作为入口,然后慢慢引入新颖的牛骨汤,这种策略立刻得到了苏国凯的认可。

很快,一家名为「记忆中的味道」的河南烩面馆就开弘光大。店门口常常大排长龙,苏家自己制作的手工面条和秘制酱料立刻获得了食客们的追捧。得益于美食的后劲,牛骨汤的销量也水涨船高。没过多久,苏国凯就从牛骨汤上也取得了可观利润,成功洗刷了最初的失败印记。

接下来,他又依样画葫芦地推出了牛血旺、牛杂锅等特色菜品。尤其到了寒冬腊月,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火锅更是让人食欲大增、口水直流。

不过几年时间,一个小山村就因为一个人的决心和行动,焕发出无限生机。而我们也在他身上,看到了坚持到底、自强不息的精神标杆。

结语:

当最后一道菜端上,苏国凯终于舒了一口长气。不仅面前的食物鲜美可口,更因为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一路跋涉并不轻松,但是看见大家吃得香甜,由衷地感激自己,一切辛劳也都变得值得。

老庙牛肉重现风采,乡村焕发希望的光辉。这就是苏国凯一步一个脚印留下的精神印记,也是饮食界无数自强者共同创造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