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团队|乡村的数字化与数字异化

2024-03-30三农

乡村的数字化与数字异化

图|研究团队实地调研

为了「倾听农民声音,理解乡村现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带领一支43人的研究团队,自2021年3月在山东、湖南、陕西、浙江、河北等5个省共计10个村庄开展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共完成农民问卷529份,完成对基层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的访谈154份,访谈资料156万字,研究成果【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调研发现,数字技术不断融入乡村生活,从早年的淘宝村、信息惠农,到如今的电商下乡、直播带货等,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重塑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结构和形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治理与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生活数字化与智能化,并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一、乡村的数字化: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与实践成效

(一)数字基础设施的服务供给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推进的基础。5个调研县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商网点全覆盖,4G网络覆盖率明显上升,浙江省、陕西省的调研县等地还在有序推进5G网络试点示范和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在使用可及性上,农民正在享受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基础红利。调研显示,就宽带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拥有情况而言,76.1%的被访农民家庭安装了宽带网络,37.3%的被访农民家庭拥有电脑(含平板电脑)。一位农民表示,「我使用智能手机相对熟练,平时会用手机交话费、网购、看新闻、刷抖音」。这表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广覆盖、便利化等有效促进了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也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图源:网络|乡村5G信号基站

(二)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

1. 农业生产智能化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数字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升级。例如,湖南省调研县大力发展农机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对传统农业机械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以机械化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在农业技术方面,随着「智慧乡村」「益农信息社」等平台逐渐深入乡村,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开始由线下走向线上,由此拓宽了农民获取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的渠道。调研中,一位农民表示,「由于在果园做工,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会在抖音上看苹果树的种植及养护技术培训视频」。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促进了产销对接和农产品的市场化。例如,陕西省调研县探索出「电商+专业合作社+特色茶叶基地+原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电商发展专业合作社,使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基地和原贫困户建立订单种植收购关系,再有计划地指导农户种植,促进小农户与电商对接发展。

2. 农产品流通与销售网络化

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电商平台将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农民生产者、中间批发商、零售商等主体联结起来,使他们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准确高效地把握市场需求,由此降低了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农村电商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突出表现为拼多多、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纷纷深入乡村,通过直播带货、网上店铺等形式,将乡村特色农产品推向城市,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例如,陕西省调研县利用电商发展的契机,成功打造了特色农业品牌,其特色茶叶品牌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网销比例达到80.0%以上。此外,该县还建成了县级电商产业园,累计培育了113家电商企业和1000多家活跃网店,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达15亿元。

图源:网络|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

(三)数字技术融入基层治理

随着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各地形成了互联网+基层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数字治理的新方案和新形式。调研发现,微信已经成为调研各地乡村治理的有力工具。例如,河北省调研村设立了本村的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将各种涉及村庄的政策与村务动态在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使外出村民也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使村民更加便利地获取各类政策信息,实现信息透明化,提高乡村治理效率。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走向系统化和高效化,提升了基层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例如,湖南省调研县统筹推进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将村级服务场所打造成集党务、政务、村务、商务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一门式」「一站式」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了治理效率,也促进了公平和公开。再如,陕西省调研县开展了网格化管理行动,通过网格员全面收集掌握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在化解纠纷、平安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农民生活与公共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变革

农民日常生活的出行、购物、金融支付等领域,逐渐融入智能化和信息化要素。例如,滴滴、拼多多、支付宝、电子金融等互联网产品在乡村生活场景中广泛应用,农民由此享受到个性化、高效化和便捷化的数字服务。调研显示,若拥有智能手机,63.1%的被访农民会用于娱乐,61.4%的被访农民会用于聊天,30.0%的被访农民会用于网购,24.3%的被访农民会用于生活缴费、挂号、购票等。农民日常对手机的使用,构成了其数字生活的重要内容。

图源:网络|乡村治理数字化

二、乡村的数字异化: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困境

(一)乡村人际关系网络遭到破坏

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进行日常聊天、娱乐,而串门、闲聊等传统线下交往方式日渐式微。这导致部分村民逐渐沉浸在自我的生活空间中,而忽视了传统社会关系的沟通与维持,削弱了传统的村庄人际关系网络。河北省某调研村一位农民说:「网络发达以后,人的思想变化很大。自打有微信以后,各家都关门钻到各家里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少了,我见了你想搭理就搭理,不想搭理就跟没看见一样。人们的变化太大了,人情味太淡薄了。」

(二)信息碎片化与信息泛滥席卷乡村

互联网相对低的门槛和海量的信息,使农民获取信息较为容易,乡村从信息闭塞逐步走向信息爆炸,尤其是各种短视频、直播平台等自媒体席卷乡村,极大地改变了乡村地区获取信息的方式。其中,碎片化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为了「引流量」「蹭热点」,想方设法博取人们的关注,获取人们的信任,引发了价值危机和信任危机。网络平台往往缺乏引导与监管机制,农民又受限于较低的文化程度和信息辨别能力,这就会导致乡村各种碎片化的、虚假的或真伪难辨的信息泛滥,影响农民的精神状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图源:网络|看手机的农村老人

(三)乡村数字分化问题突出

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的过程中,产生了信息不平等与数字分化的问题。一方面,乡村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导致了信息获取机会的不平等。部分农民群体受限于经济状况较差,没有条件接入光纤网络及购买手机等移动设备。调研显示,原贫困户接入宽带网络的比例为63.3%,而非贫困户接入宽带网络的比例达到78.4%;原贫困户拥有电脑(含平板电脑)的比例为17.7%,而非贫困户拥有电脑(含平板电脑)的比例达到40.8%。另一方面,不同农民之间的数字使用能力差距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农民群体受限于较低的文化程度等,缺乏掌握移动设备的技能。调研显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逐渐提高,100.0%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会使用智能手机,而未上过学的农民中仅有47.6%的人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那些没有条件或没有能力使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的人群在面对信息化潮流时,显得无所适从,也与村庄中「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格格不入」,他们仿佛是被信息「抛弃的人」。

(四)数字技术捕获乡村青少年

手机已经成为乡村青少年接触网络世界、了解各类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成为探析乡村青少年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的重要方式。但乡村青少年很容易过度沉迷于手机与网络游戏,从而成为数字捕获的对象。湖南省某调研镇镇政府领导说:「手机都成了学生的半条生命。你把他的手机收了,就是收了他半条命。现在小学生到大学生,都玩手机,他们寒暑假在家就是玩手机和电脑,不参加社会活动,这将对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有很大的影响。」首先,乡村青少年的思想认知还未成熟,在面对极具诱导性的信息或吸引力强的游戏时,很容易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这对其个人发展如学业、社会交往等会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留守的家庭结构一方面导致乡村青少年缺少家庭的陪伴与情感寄托,从而更加依赖手机缓解内心的情感缺失和学业困顿;另一方面导致乡村青少年缺乏充分的家庭引导与教育,更容易受到网上不良内容的诱惑。

图源:网络 | 一个留守儿童写给资助他的志愿者的一段话

(五)数字技术对乡村老年人产生排斥

乡村老年人受限于身体机能或技能水平较低等因素而难以融入数字社会,由此产生了数字鸿沟与数字排斥问题。首先,在经济条件上,乡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足以支付相对较高的网络套餐费用,由此导致他们缺乏使用互联网设备的物质条件。其次,在生理特质上,乡村老年人受生理功能退化、认知能力减弱等影响,缺乏互联网使用技能。对于农村中的一些留守老人来说,即便子女给他们购置了智能手机,在面对手机上种类繁多、操作烦琐的各种应用时,他们也还是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调研中,一位农民说:「现在很多东西都需要在手机上弄,但是我们老年人不懂怎么弄,每次都要请别人帮忙。像是医保报销这种,也没人教,手机没有方便到老年人。」最后,在社会环境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缴费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渐信息化、智能化(如一站式办理、网络预约等),这种市场逻辑代替了服务本质的社会逻辑,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忽视了老年人的线下服务需求。调研中,在谈到存钱取钱或者医疗保险缴纳、生活缴费这类问题时,很多老年人有类似「这些都在手机上弄,我又弄不来,太麻烦了」等表述。

三、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提供基础。加大对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整合与统筹各项资金,支持乡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加快乡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体系化建设,提高乡村地区对互联网的利用率与普及率。

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能力,形成常态化的信息技能提升机制。开展数字下乡、数字普及等活动,邀请专家、高校师生等加强对农民特别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数字化技能培训。

建立乡村互联网引导机制,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使其合理筛选众多网络信息。利用数字技术宣传乡村的民俗和乡风,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传承与数字化创新,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抖音等数字平台在传递政策、教育民众、传承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图源:网络|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对乡村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引导与教育。从制度供给、家庭支持、学校教育、社会关怀等层面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应该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采用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创造性和合理性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等网络设备,使其成为青少年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高质量窗口,为青少年带来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建立针对乡村老年人的信息化培训服务机制,为乡村老年人学习、熟悉信息技术提供更多引导和帮助。在基本医疗保险、水电费缴纳等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兼顾乡村老年人的线下需求,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对移动应用进行适老化改造,结合乡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习惯,简化操作方式和功能,优化移动应用的布局、页面设计等,提供更多适老产品和服务。在家庭内部,通过文化反哺等方式,建立家庭支持体系,让乡村老年人充分融入数字社会,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文选自【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全2册),叶敬忠、刘娟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有删节,参考文献略。

参与撰写人员:叶敬忠、刘娟、贺聪志、潘璐、金炜玲、可靖涵、王艺璇、张森、陈诺、董怡琳、唐成玲、孔铭、胡琴、王惠、尹瑶、李理想、赵云、张皓迪、赵泽阳、吕宇航、卜斯源、戴小燕、王莎莎、萧子扬、刘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