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一条条街巷干净整洁、一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一个个富民产业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走进韶关武江区的村村落落,美丽宜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比比皆是。
秀丽的自然风光 欧德亮 摄
近年来,武江区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辖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主引擎」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武江区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根基,以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深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全区「三农」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依托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蔬菜省级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建设千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4个、蔬菜种植大棚、水肥一体设施960亩,初步打造蔬菜全产业链条,培育家庭农场111家、专业合作社59家、龙头企业27家,并投资3.2亿元建设田心村、马屋村等地面分布式光伏项目,打造武江「渔光互补」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同时,依托优越的自然景观、家庭农场、山蕉知青文化园等资源,深入挖掘整合沙山水库旅游资源,南岭诗意文化康养园景区,并将其打造为武江区第一个3A级旅游景区,成为市民近郊休闲游玩的打卡地。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繁忙景象 陈励 摄
2024年,武江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动特色产品扩大规模。其中,韶关市文川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丽珠集团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在西河镇山蕉村建设广藿香种植示范基地100多亩,龙归镇经营主体在龙归江湾等地合作种植中药材百合270亩,龙归后坪和山前村种植五指毛桃130亩,江湾天冬生产基地扩种至480亩,并与广西药企合作生产天冬饮片、天冬面等衍生品且生产销售稳定,并且积极探索经济联社与强镇富村公司一、二产融合的新模式,种植香蜜薯,发展番薯加工,进一步做大香蜜薯品牌。
人才是乡村振兴「关键要素」
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武江区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坚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所需精准发力,打出人才「聚育留」组合拳。
武江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与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一体建设,坐落于武江区龙归镇。站点引进了全国工程勘察大师倪阳教授与华南理工的叶红教授团队,活化利用原龙归粮仓大师小筑升级改造而成,设施设备完善,各类功能分区一应俱全,站点特色与场所功能兼备。目前,站点已签约进站专家31人,登记在库人才923人,涵盖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行业领域,人才集聚效应正在形成。
武江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武江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着力加强人才培育,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站点多渠道收集辖区高层次人才和项目需求,多级联动匹配专家人才,为辖区内农户、群众和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自建站以来,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培训,蔬菜和水果栽培和管理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电商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24场次,参加人数918人,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29人。
同时,站点坚持以事业留才、感情留才,通过积极打造人才创新平台、举办人才交流活动、「一对一」跟踪服务等方式,营造爱才惜才扶才浓厚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武江、建设武江、扎根武江。目前,武江区已建设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21个,柔性引进服务高层次人才417人次,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132场,持续将驿站打造成人才入县下乡第一站。
文化基因为乡村振兴「铸魂」
龙舟特色彩绘迎客,干净整洁的村间道路,老榕树下干净的休憩场所,江南水乡特色的徽派农房,如织锦般美丽的千亩油菜花田……有着「龙舟之乡」美誉的重阳镇水口村被众多游客连连称赞。
近年来,武江区围绕水口村龙舟传统文化打造「龙舟传统文化小镇」。周边道路、停车场、下水码头、观景台等设施翻修,180栋农房也进行外立面风貌的改造提升,原村委会也被打造成龙舟传统文化展览馆。此外,武江区更是创新引入乡村运营团队,探索「运营主体+强镇富村公司+村委+村民」的整村运营模式,进一步盘活文化资源,开展龙舟文化体验活动、烟花主题秀、缤纷灯光秀等活动,逐步形成以龙舟文化旅游区为龙头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水口村举办市级龙舟比赛 陈励 摄
无独有偶,在距离水口村数公里外的西河镇山蕉村正结合区域特色,深挖知青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元素,积极探索「文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成功打造集展览、研学、联谊、休闲于一体的山蕉知青文化园旅游景区,并利用园区周围的闲置房屋谋划打造民宿、农家乐,将闲置宅基地打造为手工课堂、农产品集散中心等。
夕阳下的山蕉知青文化园 胡德强 摄
文旅产业的发展给山蕉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山蕉知青文化园自开园以来,接待游客量达17万人次,接待团队活动等集体活动约260多场次,产生近80万营业额,山蕉村正乘着这辆「知青列车」不断前进。
文化在武江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引擎」之一。
绿色发展提升乡村生态「颜值」
行走在武江的村道上,乡野田畴处处「丰」景宜人,一个个生态优、环境美、面貌新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山河间,绘就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以前我们村里环境卫生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很让人头疼。现在通过环境治理后,村子旧貌换新颜,让大家住着舒心、安心。」龙归镇冲下村村民茹玉英说。武江区积极推行升级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擂比武」,调动村民主动参与,从提升村容标识、修缮公共设施、深入推进农房风貌提升行动等方向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了8批「打擂比武」评选活动,评选出10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全区277个自然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美丽宜居以上村202个,比例达到72%,创建「四小园」突破了1000个,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美丽的龙归水岸 欧德亮 摄
武江区持续开展森林总量质量双提升行动,进一步改善林相、提升林分,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8480亩,兴起全民「植绿护绿爱绿」新热潮,全面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拓宽「认种、认养、认捐」渠道,形成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全民绿化氛围。同时,依托46万亩商品林,大力发展林油、林菌、林药经济,建设武江花卉林木产业示范园,打造武江「林」手信,2023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约28%。
此外,结合辖区现有的山体、水系等自然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打造高品质乡村绿色景观,加强景观提升工程,实施拆违补绿、立体见绿、地面插绿、植树添绿,实现一村一景。同时,以乡村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态环境为基础,融入乡村特色,打造具有较强城乡联结功能的绿美城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打擂比武」行动升级版,重点加快「龙归——江湾」和「西河——重阳」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沿线、武广高铁沿线及中心城镇周边村庄的连片集中绿化美化提升,创建一批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农村面貌全面提升,发展乡村绿色经济。
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新效能」
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2021年以来,武江区聚焦党建赋能领航,优化发展路径,突出四个重点,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领导力、号召力,让基层战斗堡垒更加牢固,党员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更有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立「2+1」结对帮扶机制,由1个先进村党组织和1个企业党组织共同帮扶1个后进村党组织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盘活区域党建、经济、人力等资源,推动辖区集体经济收入高于1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从2021年的80.4%提升至2023年的100%。全面织密党建网格,健全「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级组织体系,创建一级网格47个、二级网格387个、三级网格2228个。在全区387个村民小组中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100个、覆盖村小组387个,覆盖率100%,确保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个角落。
把党组织建在农业产业发展链上,以农业特色产业三级党组织推动形成武江「125」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省级蔬菜产业园,覆盖5个乡镇,2021年以来新培育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粤港澳「菜篮子」基地7个。推行「支部引领、党群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区累计登记集体资产25.88亿元、自然资源95.71万亩,资产总额位于全市首位。扎实开展「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78家企业对接帮扶49个行政村,实施项目162个,帮扶投入资金1712.08万元。
在选人用人上,注重建强村级「头雁」队伍,高标准选派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74名,其中驻村第一书记32名,通过东莞、区直单位干部分别挂任乡镇副书记、副镇长的方式密切团队合作,推动引入更多资源要素,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创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