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稻」路,宽了

2024-05-25三农

央广网通辽5月24日消息(记者魏全民)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乌兰章古村的稻田里,一阵阵响亮而整齐的插秧声此起彼伏。随着夏日的阳光普照大地,这里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水稻种植不仅是村民们传统农耕活动的一部分,更是他们对即将到来丰收的期待与对自然恩赐的深深感激。

乌兰章古村,村民利用春秋暖棚培育水稻秧苗(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

乌兰章古村种植水稻始于1987年,至今走过了35载。35年的坚守、发展,让乌兰章古村积累了丰富的水稻栽培经验,村民们摸索形成了一整套水稻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做到了早准备、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早收割、新米早上市的水稻全流程生产技术模式,成为通辽市水稻生产的样板区域 。

「今年栽了七十多亩地,亩产稻谷一千四百斤左右,加工出来大米能有七八百斤。」正在稻田里忙碌的乌兰章古村村民祝庆苓说。

在祝庆苓的房前屋后,四座春秋大棚里全部用于培育水稻秧苗。「从育种、育秧、播种、收割到加工销售,村里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链条。」祝庆苓说。

祝庆苓在暖棚里起水稻秧苗,准备将秧苗移栽至水田(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

在过去,乌兰章古村村民们种植的水稻,不得不依靠外地的加工厂才能完成加工工序。这不仅导致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消耗,而且异地加工条件的限制,使得稻米往往经过长时间的运输过程后,品质受到了影响,损耗较大。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村民们开始自主创业,他们集资建立了自己的稻米加工厂,并决心要将这个传统产业发扬光大。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乌兰章古村的村民们终于成功地创立了「乌兰章古大米」和「乌兰大米」两个响亮的品牌。这些品牌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可靠的信誉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工厂得以提升稻米的质量,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理。现在,这里的每一粒大米都能够享受到最细致的加工和最精心的包装,保证了消费者能够品尝到原汁原味、质量上乘的「乌兰大米」。

自动插秧机的使用,提升了水稻种植的效率(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

不仅如此,这一系列的变革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加工厂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通过收购附近农户的稻谷,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产业链的形成,更是将产销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如今,八仙筒镇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惊人的2.2万亩,已经成为了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产业。村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通过科学管理和创新经营,把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种植水稻已经成为乌兰章古村的主导产业,在不断发展中叫响「通辽水稻种植第一村」的口号,在「稻粟飘香」中不断助力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