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桂林这项纯手工的非遗技艺,美名远扬!

2024-07-26三农

盛夏7月,又到了桂林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平乐县张家镇老埠村砧板寨的雨帽手艺人忙碌的时候。

砧板寨村民雨帽的手艺传自农耕时代,这个村家家户户都会做雨帽,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习惯性称它为「雨帽村」。

村民莫增德这几天接了几个订单,一直都在编雨帽,在他的记忆里,雨帽是家里最常见的事物,他从懂事开始就编雨帽了。

莫增德说,雨帽的手艺具体从何时开始流传,村里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但大家都知道,农民种地时遮阳避雨少不了雨帽。现在,「雨帽村」的帽子不但在本地受欢迎,也远销到贵州、湖南等地,「有的老板一次性订1万个,就是回去给种地的人戴。」莫增德说,现在又是第一茬粮食收获的时候,更是雨帽需求的高峰期。

△莫增德的雨帽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通讯员苏桂 摄

「以前都是用毛竹,后来发现毛竹有很多竹节,就改成了丹竹,丹竹光滑。」莫增德介绍,制作雨帽的主要材料就是随处可见的丹竹,一般用「生」竹子做,选好竹子后,劈成1米左右长、1个手指宽的竹篾子,就可以编雨帽了。在「雨帽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编雨帽的架子,将竹篾子缠绕在架子上,左右穿、上下翻,一圈圈转过来,雨帽的一面就做好了。「雨帽是上面一片,中间加竹叶,下面再加一面,编上帽架子和绳子就行了。」莫增德说。

雨帽的主要材料就是竹子,新鲜或者晒干的竹子劈成竹篾子就可以编雨帽了。通讯员苏桂 摄

在「雨帽」村,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做雨帽,雨帽由两层竹架子加一层竹叶子组成,遮阳避雨。通讯员苏桂 摄

「雨帽村」人人都会做雨帽,莫增德家也不例外,他家做雨帽的技艺已经传承三代,「雨帽是粮食短缺时期,一家人重要的收入来源。」莫增德还有六个兄弟姐妹,大家都会做雨帽,那时候,孩子们放学回家,吃完饭之后,就开始编雨帽,「孩子们不用教,看着看着就会了。」

△雨帽村的60岁以上老人都会编雨帽。通讯员苏桂 摄

等到莫增德他们这一辈成年后,雨帽手艺更加成熟,利用空闲时间,一天做两三个不在话下。编雨帽是一种手艺,讲究的就是对竹子的利用,莫增德一家人手艺都好,曾经有一家酱油厂专门找到他弟弟莫再德,请他帮忙用竹子编几个酱油缸的盖子。这种盖子一个直径就要接近两米,整个盖子最后编出来有4斤重,当时莫再德琢磨了一阵子,虽然盖子是加大版雨帽,但又不同于雨帽,要保证密封和耐用,最后成品效果非常好,酱油厂家找他订了100个。

时代向前发展,「雨帽村」的手艺虽然还在,但年轻一代大多数不再以此为生,现在村里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在编雨帽,但正如莫增德说的一样,雨帽的手艺全靠耳濡目染,莫增德的子女早就「看」会了雨帽编织方法,莫增德说,儿女们偶尔编几个,还是挺像模像样的。2021年时,莫增德的弟弟莫再德被评为平乐雨帽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家的子女也偶尔编几个雨帽,手艺也全是「看」会的。就连5岁的小孙女都知道莫再德编雨帽手艺好,她经常骄傲地告诉小朋友,「爷爷的雨帽好看,我和爷爷经常戴着雨帽出去接奶奶,而且幼儿园表演节目也能用。」

△莫再德和孙女经常戴着雨帽外出。记者苏文娟 摄

莫增德说,现在家里经常编雨帽的主要是自己和弟弟莫再德,每到这个时候,自己都会接到湖南那边固定的订单,商贩也会来村里直接收购。虽然一个雨帽卖不了多少钱,但总是「雨帽村」的历史和传承,他和弟弟现在编雨帽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能带徒弟传技艺,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将这份属于「雨帽村」的清凉带给更多需要的人。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苏桂)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