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强信心 拼经济 挑大梁|朱春华代表:解决田头「小问题」 满足种粮人「刚需」

2024-01-24三农

「去年,我们农场运用水稻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等新技术,不仅增产了10%-15%,而且农药使用量也减少了10%,肥料使用量更减少了10%以上。」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六合区春华家庭农场主朱春华在今年江苏省两会期间,分享了自己过去一年收获的喜悦。

「2023年农场的粮食产量对比前一年增产了15%!」朱春华的农场去年种植水稻1100多亩,运用新的农业技术以后,亩产水稻在1420斤左右,亩产值2000元左右,他告诉记者,「这是应用农业新技术前从来没有过的。」

近年来,朱春华在自己的农场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进而向周围的乡亲们推广农业新模式,不仅自己尝到了甜头,也带动了周围农户增产增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春华农场生产的大米、籼米都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拿到了绿色食品证书。「2024年,我还要多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多做示范多推广。」朱春华透露,他和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合作持续深入,未来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新尝试会越来越多。

今年,朱春华参会带来的建议是一个在农业生产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把粮食从田间收上来,临时堆放成了问题。」朱春华说,每到粮食收获的时候,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因没有临时堆放场地,在烘干粮食之前,便将粮食随意堆放在路边,影响交通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他建议,在乡村发展中,是否可以提前规划,在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地时,预留10亩左右的粮食临时堆放场,并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种粮人有序堆放粮食的「刚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周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