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在济宁市兖州区管口新村,通体黄色的济麦44种植田映入记者眼帘。微风吹来,干燥的麦芒相互碰撞发出悦耳的「簌簌」声,引人驻足聆听。麦田前的道路上,数辆硕大的收割机静静地等待麦收,再过几天,这片麦田将迎来收获期。驻足期间,新黄河记者未看到一个农民。
「在这里,农民已经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了,土地流转后村集体统一管理,每66.67公顷农田只有5个人管理,是典型的高标准农田。」6月4日,全省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走进地处济宁的「麦香田园·幸福管口」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管口新村党委书记王法义告诉新黄河记者,在管口新村带动下,通过种粮将周边9个村带动起来,蹚出了平原地区富民强村的新路径。
据了解,「麦香田园·幸福管口」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总面积20.3平方公里,覆盖10个行政村、4905户、18576人,现有耕地面积1533.33公顷,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12家。
王法义介绍,管口新村是典型的平原地区,也是粮食主产区。立足传统种粮优势,以小麦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为主导,围绕平原地区村集体怎么增收、种粮农民怎么致富主题,通过成立片区党建联盟和产业联盟,建立集体联农户、集体联企业、集体联专家、集体联市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农民双受益,探索形成了「一引四联双受益」的乡村振兴管口模式,有效破解了乡村发展中无资金、无人才、无技术、无市场的困局。
这种模式被相邻村庄认可,周边9个村与管口新村成立党建联盟和产业联盟,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推动10个村抱团发展。
在管口新村的带动下,该片区实现集体联农户。村组织领办春粟、春华、春禾等农民合作社(公司)12家,将片区内的866.67公顷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实行连片经营,形成规模种植优势。同时,推广耕种收销全程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建立项目实施、作物种植、农资采购、农技指导、农机服务、产品销售、资金筹措「七统一」运作模式,每0.06公顷平均降低生产成本200元,增加产量100斤,通过降本增效,每0.06公顷平均增收300元以上。
同时,片区实现集体联企业。依托土地和基础设施等资源优势,该片区吸引鲁研公司、红地种业等5家种子企业,投资1.3亿元,改造提升1000公顷农业基础设施,购置50台(套)大型农机装备,建设4000平方米社会化服务中心、千吨粮食储存塔等项目,提升了生产效能,增强了发展后劲。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在发展中,该片区坚持科技兴农、数字助农,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实现集体联专家。片区与小麦育种领域的顶尖专家、中国工程院赵振东院士团队和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小麦良种的育繁推一体化,在管口片区建设了集科研、育种、展示、推广于一体的麦香田园孵化中心,研发了2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良种,培育了800公顷良种繁育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万公顷耕地种植。管口新村发展数字农业做法成功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和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通过新技术应用、新品种种植,我们每0.06公顷土地增产100斤,等于增产了130元。」王法义告诉新黄河记者,在数字农业领域,管口新村将烘干机改为自动化作业,目前是一个无人工厂,不需要人参与,只需要设定好烘干参数以及需装入哪个库,即可自动化作业,出入库均可实现自动化。
粮食种植、销售都离不开市场。该片区已实现集体联市场。统一向史丹利、农大等农资企业批量直购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每年可节省种植成本20万元;统一与益海嘉里、今麦郎等农业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收购协议,价格高于市场价1毛钱左右,畅通了生产销售渠道,提高了粮食种植效益。
通过这些模式,该片区发展成效凸显。王法义表示,2023年,片区内村集体平均收入由2020年的16.7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65.6万元,其中4个超过50万元,3个超过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09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2.95万元,高于全省平均5700元,实现了1个村带动9个村发展。
记者:黄敏 编辑:曹梦佳 摄影:黄敏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