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福建注入新质生产力:锅圈助力冰鲜雷竹笋走进千家万户

2024-03-15三农

中新经纬3月14日电 (陈俊明)从福州乘高铁往西北方向行进约1小时,在一片高低起伏的绿色氤氲中穿过重重隧道,便来到了闽北建瓯市。高铁尚未靠站,显眼的红字招牌「中国笋竹之都」已映入眼帘。

从福州至建瓯,一路都是绿色的丘陵 中新经纬陈俊明摄

建瓯盛产雷竹笋,该笋种个体粗大、壳薄肉肥且富含蛋白质,宜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丘陵缓坡。当地笋农当天采摘后装箱发往江浙沪各大高档酒楼,是制作腌笃鲜、腊味笋焖饭的优质食材。

近年来,建瓯雷竹笋的食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营火锅食材、烧烤等食品的锅圈寻觅至此地,欲将雷竹笋送入千家万户。双枪科技主营竹木加工,近期盯上雷竹笋,「跨界」入局食品行业。

建瓯雷竹笋在当地笋农、收购商、企业、政府等多方交织产生的微妙化学反应下,在新思想、新技术、新渠道等的碰撞下,将以一种新质生产力的方式全新亮相。

自然鲜物

建瓯市位于福建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侧,该地竹资源丰富,毛竹立竹数有2.4亿株,竹林面积、竹材产量、笋产量居全国县(市)之首。围绕「一根竹」,木地板龙头圣象集团、竹材加工设备制造商上睿机械、笋食品加工企业明良集团以及居佳家居、大庄竹业、丸美竹木、芝星炭业等竹企业在当地密集驻扎。

笋农在处理雷竹笋 中新经纬陈俊明摄

竹笋作为竹子的嫩芽,随竹林分布。3月8日上午,中新经纬来到建瓯市东峰镇井岐村走访雷竹生产基地,笋农们正处理新鲜挖来的雷竹笋。只见笋农一手握笋,一手持刀,将笋根部粗纤维段切除,修整妥善后打包装箱。

雷竹笋大中小分类 中新经纬陈俊明摄

雷竹笋一般按照大中小分级,大笋在3两以上,价格较高,中笋在2两至3两之间,价格居中,小笋则在2两以下,价格实惠。「笋农每天削笋,基本一上手就知道笋有多重。」建瓯市工信商务局副局长陈秀斌在现场介绍称,选笋要选「矮胖型」的,短而粗壮,肉质肥厚。

雷竹笋味虽美,却不易养。

「雷竹笋喜欢湿润的土壤,但又怕积水,因此水至关重要。」东峰镇政府农技站站长侯立和表示,该基地开展引水灌溉,建立蓄水池,配备变压器和电线路等灌溉设施,在夏秋干旱时节对雷竹林进行喷灌。

资料显示,建瓯市东峰镇水资源颇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以上,松溪穿流而过,在建瓯市郊入建溪,最后汇入八闽大地的母亲河闽江。

当地种植雷竹笋另一特点为「盖被子」「掀被子」。一般情况下,雷竹在3月初至4月底出春笋,10月至12月出秋笋。笋农在当地政府及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早出技术,春节前就有雷竹笋破土而出。

陈秀斌介绍称,「盖被子」「掀被子」技术就是在天冷时约12月中旬为竹林铺上一层由竹叶、稻草、谷壳、麦壳等制成的松软厚被,使林地保温、增温。覆盖后一个月采收雷竹笋。3月天气转暖,则要及时「掀被子」,去除覆盖物。

「春节前后出产的雷竹笋售价非常可观,甚至能卖到数十元一斤。」陈秀斌表示,提早出产的雷竹笋能够抢先上市,占领市场先机,同时「盖被子」「掀被子」用的是天然的植被,该技术仅改变其温度、湿度,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种植方法。

销售渠道方面,雷竹笋作为时令鲜物,难以长期存储。陈秀斌称,雷竹笋一般挖出后当天打包销往江浙沪的大酒楼,价格并不十分稳定。

据介绍,井岐村雷竹生产基地占地面积435亩,基地亩产值可达3万多元,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亩产值也可达2万元以上。目前东峰镇雷竹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走向全国

建瓯雷竹笋要从丘陵山地走进全国百姓餐桌的第一步是收集。在天然雷竹笋首轮流通环节,需要有贴近笋农的人,将一斤斤零散的雷竹笋收集起来。

叶姐是建瓯本地人,短发圆脸,热情开朗,常挂在嘴边的是家中有30亩地和两个儿子的各种故事。她从事电商行业近十年,期间积累了大量人脉,其中包括当地竹笋加工企业等,数年前尝试用电商思维经营当地农产品,才发现其中大有不同。

「一般人去收雷竹笋,笋农可能不会卖给你,或者高价卖给你,但我们本地做这行的,就能按市场价收到笋。」叶姐表示,她在建瓯当地有十多个雷竹笋收购站,收购后再进行统一的大批量销售。

作为笋农连接市场的重要渠道,叶姐还需要将市场新动向传递给笋农,例如改用有机肥、积极参与农产品宣传等。叶姐称,笋农有自己的固执,需要重复传授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种植理念。

在笋农和叶姐的共同努力下,井岐村雷竹生产基地的「膳乐」牌雷竹笋获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在上游形成稳定的大批量雷竹笋供应链后,如何在生产中最大程度保留雷竹笋鲜美的味道,并实现其营养价值成为破题关键。

据介绍,为了长期保存生鲜笋,企业一般将其做成笋干或者水煮罐头,也有通过盐渍、硫磺熏等方式加工。但近年来,冰鲜笋逐渐成为新的解题方式。

据介绍,双枪科技(001211.SZ)联合笋业龙头惊石农业成立极野鲜笋,该公司收购当季鲜笋,整形加工后采用-42°C速冻锁鲜技术,在数小时内生冻冰鲜笋,再放入-18°C冷库储存。全过程从采摘到加工仅需6小时,保证笋的新鲜。

左侧为笋罐头,右侧为冰鲜笋 中新经纬陈俊明摄

「这种冰鲜笋可以当‘刺身笋’吃。」惊石农业董事长、中国竹笋会会长赵逸平告诉中新经纬,只要把冰鲜笋切开,蒸30分钟后切片,蘸调味料吃,味道与鲜笋无异。

极野鲜笋出口日本的笋罐头 中新经纬陈俊明摄

此前,极野鲜笋(前身)生产大量水煮鲜笋罐头出口至日本,但在冰鲜笋出现后,公司产品格局或将生变。

极野鲜笋生产冰鲜笋的机器 中新经纬陈俊明摄

浙江极野总经理张美云介绍称,极野鲜笋目前正在建设两条冰鲜笋的生产加工线以及5300平米的冰鲜笋行业第一大冷库。品质方面,该公司有机笋采集基地及加工厂均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符合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等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冰鲜笋即使生产出来,要走向全国,必须要有适配的运输环境和销售渠道。

然而这正是锅圈擅长的领域。

锅圈(02517.HK)主营在家火锅和烧烤产品。供应链方面,该公司在全国有14大仓储中心,运输车超14000辆。该公司下游销售渠道有过万家门店,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公司向加盟商销售的大部分产品为需要储存的冷冻食品。

双枪科技销售总监汪鹤麟(餐饮大客户板块)告诉中新经纬,双枪科技一直为锅圈提供烧烤签等竹制产品,双方一来二去下,也为冰鲜笋的销售渠道找到出路。

赵逸平也表示,目前锅圈是极野鲜笋推出冰鲜笋的最佳拍档,因为只有锅圈能提供全程冷链运输,在终端门店也能存放在冰柜中销售。「我们也希望极野的冰鲜笋能成为锅圈的招牌产品,消费者想吃冰鲜笋就去锅圈,双方互利共赢。」

回顾此次走访,笋农、叶姐、双枪科技(极野鲜笋母公司)、锅圈围绕建瓯雷竹笋一起发生碰撞,交融,重新组合,多方在此过程中融入资本、有机概念、速冻技术、冷链运输,以及万店销售渠道等,逐个击破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难点,让罐头笋得以新升级为冰鲜笋,以更鲜、更美的姿态登上全国老百姓的餐桌。

锅圈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经纬,该公司在上游联合266家食材供应商,提供超700种商品,将来会把更多类似建瓯雷竹笋的优质食材提供给消费者。(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