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农村到底有多贫穷,

2024-06-29三农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为吃不饱而发愁,农村确实有吃不饱的情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贫穷情况超出你的想象,

现在的老人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他们坐在一起经常回想当时的情况,

我也是时常听到家里的老人想起那个时候的事情。

在农村贫穷是生活的底色,吃不饱、穿不暖并非夸张的言辞,而是切实存在的状况。最大的娱乐项目就是跳皮筋捉迷藏。

那时,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作物产量低。农村家庭的粮食常常捉襟见肘。

听老人说当时每亩地的小麦收成最多也就二三百斤,大部分只有100多斤,

青黄不接的时节,饥饿的阴霾笼罩着村庄。一日三餐多是稀薄的粥汤和粗糙的粗粮,村里的树叶,比如柳树叶榆树叶都是宝贝,后来树上几乎看不到树叶连树皮都扒了去了,

香喷喷的大米饭是难得的奢望,白面馒头更是只有在过年时才能见到的珍贵吃食。

农村孩子们总是饿得面黄肌瘦,肚子咕噜咕噜叫成了生活的常态。如果你在村里找个啤酒肚或者胖子,那绝对是稀有品种。

有很多人故意把腰带勒得很紧,由于油水太少,在农村衣服上有很跳蚤属于正常情况。

听老人说有一年情况特别困难,为了过冬全村人只剩下了一朵红薯秧可以吃,就连刷锅水他们都抢着要。

穿衣方面同样艰难。衣服大多是由粗布制成,颜色单调,样式单一。那时候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家里的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接着穿,直到补丁层层叠叠,衣服几乎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就像一辆汽车换了轮胎,在换发动机换了发动机,在换外壳几乎找不到它原来的样子

寒冬腊月里,很多人身上的棉袄破烂且单薄,难以抵御凛冽的寒风。家里有一件大衣的都属于富裕家庭。

这里有一个例子,说的是当时我们村一个大户人家,所谓的大户人家就是说家庭成员较多,这户人家老少加起来有12口人,

但是他们的衣服却没有12件,几个孩子白天没有事只能躲在炕上,一件衣服三个孩子穿,这点毫不夸张真实存在,老人夏天常年光着膀子。

冬天都几乎不敢洗衣服,如果把衣服洗了要放到火上烤因为他们明天还要穿。

这家人有一次因为他的大闺女把衣服烤坏了,父亲竟然把女儿打得半死,父亲并没有心疼女儿是心疼了那是衣服,现在我们穿衣服讲究名牌。

什么质量啊颜色啊款式啊,在当时有的穿就行,因为你根本没有选择,有四季分明的衣服已经是天大的喜事了。

居住条件也十分简陋。土坯房是常见的住所,屋内阴暗潮湿,所谓的土坯房,就是用泥土主要是胶泥和一些麦子杆垒起来的房子,这种房子没有一块砖,更没有钢筋水泥以说,最主要的施工材料就是土。

夏天闷热蚊虫多,冬天冷风嗖嗖灌。还有倒塌的危险,就这一家五六口人甚至七八个口人也只能有两三间房子,有的家庭只能装个窗帘隔开。

床铺往往是用干草和破旧的棉絮铺垫,谈不上舒适与温暖。冬天的时候把一些麦秆铺到床底下,也是一种奢侈的选择。

那时候农村的交通更是极为不便。农村小道尘土飞扬,主要以土路为主,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马路,一旦到了秋季雨多的时候,道路就变成了泥条泥泞不堪。想要出行简直难上加难,

想要购买生活用品要走很远的路去到简陋的供销社。大部分时间能将就过就将就过去了,那时候的农村经常停电,蜡烛是农村照明的主要工具。晚上农村的街道上几乎都是黑乎乎一片。

在农村当时很多人到了晚上,拿着铺盖有时候不在家里睡,都到乡间路上去睡觉,因为那里凉快一些,并不是他们不想在家里,而是当电风扇是奢侈品,一个村里也找不到几台。

在当时的农村最奢侈的无过于看一场电影,那时候有专业放电影的,就是露天电影,用一块影布和一个机器放电影,

在电影里农村人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但是电影不是以娱乐电影为,主而是以红色电影为主,主要是战争片。为了看一场电影跑十几里几十里去。

那时候在农村办红白喜事串亲戚,在豫北地区上里主要以馒头为主,用过框子蒸一点馒头拿过去就是上了一份礼。

也只有在串亲戚的时候才能吃一点白花花的馒头,而且大人都不舍得吃,他们把馒头带回来拿给儿女们吃。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我们家的,我爷爷兄弟四个,有一个故事令他们临死都没有忘记,说是有一年大过年,家里七口人唯一的食物只有一些玉米糊糊。

那时候是生产队,主要以公分分粮食,七口人三个劳动力,到了过年只剩下了一点玉米糊糊。和一包火柴,这包火柴是生产队年终的时候分的。

过年了兄弟是个想吃点肉,但是别说肉了粮食也不多,所以这就想着搞点野味,在我们家离我村不远有一条河。

河里面虽然有鱼,但是河里的鱼却不准村民去抓鱼,因为那是集体财产,抓鱼属于资本主义行为。

但是我大爷冒着风险去河里抓鱼,被村支书领着人逮住了,把他揍了一顿,他的腿留下了终身残疾,鱼没有吃到家里迎来了一个伤病人。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加上没有交通工具根本不可能把人拉到县城,只能在农村找赤脚医生开了一点药。所以就留下了终身残疾。家里挣工分的又少一个。

家中情况更加困难,没有办法兄弟是个大部分没有上过初中,在家里挣工分。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什么情况,我只知道当时我们豫北地区的农村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