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他借5元钱逃离四川农村,闯深圳创业20年当老板,专搞农业高科技

2024-01-06三农

30年前,一怒之下踢翻粪桶,领着新婚的老婆,带着借来的5元钱,逃离四川那个穷山沟,南下闯深圳,靠怀里揣着的两个馒头熬了40多个小时,一路上都舍不得吃……

后来,他成为了深圳龙岗区一家高新科技企业董事长,忘不了当初那只「粪桶」,决定一辈子只做好这一件事……

他当年为啥要拼命逃离四川农村?他如何成长为一家高新科技企业的董事长?他这辈子到底想干啥?跟着林海一起走近深圳这位「与众不同」的老板!

童年,那只「粪桶」太难忘

他姓景,70初人,来自四川绵阳某大山农村,祖祖辈辈都是清贫的老农民。

回首景总的童年,已经是40几年前的事儿,刻骨铭心。他的童年跟大多数农村长大的70后一样,个子还没有锄把高,读小学时就参加学校农场的集体劳动,挖坡地、抬粪水。

学校的劳动课来临时,老师在头天下午放学就会给孩子们分组布置好回家的「作业」,有的拿锄头、有的拿扁担、有的拿粪桶。

有一次劳动课,轮到他回家拿来粪桶抬粪水,但因为他和他的搭档个子都太矮,扁担挂上粪桶的尾巴,桶底却在地上挪着。

从学校的大茅坑里,用大粪瓢舀满一桶,小心翼翼一直拖到地里,最终还是一个踉跄,倒了一身的臭粪,粪桶也摔坏了。

在那个年代,家里有好几个粪桶的人家都算是条件比较好的,因为粪桶意味着土地面积和劳力数量。他带到学校里的粪桶,是家里4只粪桶中最结实的1只,临走时父母千叮万嘱才让拿走。

这次摔坏了粪桶回家,被父亲打了个屁股开花。这一顿打,他并没有记恨父亲,因为他看见过父亲经常都会挑那一担粪桶,腰压得一弯弯地去种地,遇到天旱会天天去挑,一家人的口粮全靠它,但从来没摔坏过。

尽管父亲一年到头起早摸黑地累下来,1亩地也最多产500斤粮食,选了好的交完公粮所剩无几,一年中一家老小经常挨饿。

也就是那一刻,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这个穷山沟,不仅自己将来不再挑粪,也不让父亲再继续挑粪!

寒窗苦读10年,「秀才」回乡继续与「粪桶」为伴,心有不甘

从那以后,每次放学回来,一边放牛一边拿着书本。每次期末考试下来,成绩不会低于全班前3名。

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本来可以去绵阳市里读重点高中,然后报考成都或北京的知名大学。但因为家庭太过于贫穷,父母实在拿不出钱继续供他高中,便选择了报考中专。

在那个年代,对于农民的孩子来说,能考中专早点脱掉农皮已经非常了不起;能考上中专的人,一般得排在全校同年级前5名的人才有机会。

在那个包工作分配的年代,原以为考上中专就可以脱掉农皮了,结果却事与愿违。尽管他在读中专时各科成绩都很棒,毕业时却因为没关系未能分配到一份对口、满意的工作,最终还是回到了农村跟着父母继续种地,又见到了「粪桶」。

脱农皮的梦想没有实现,他心有不甘。现在回来个子已经长高了,是大人了,得像父亲一样挑两只粪桶了。

想靠种果树当上「万元户」,梦想破灭

90年代初,根据农村政策的变化,那时农民可以自由发展庭院经济产业了,农户院子墙周边处贴满了「要致富,种果树,果树就是摇钱树!」的致富宣传语,外边也有了「万元户」的传说。

为了跟上政策东风,家里的园子里也种上了几十颗柑橘,一家人都想成为「万元户」。橘子树长得很快,家里给果树打药的活儿自然就轮到年轻力壮、学过文化的他头上。

一转眼到了娶媳妇的年纪,自己物色了个对象,农村结婚就得分家,但家里却没有分到一间属于自己的婚房。

父亲让他好好照管这几十颗果树,今后就靠这个发家致富、娶媳妇过日子了。那时,给果树打农药是件很麻烦的事,有1台手摇喷雾器算是非常罕见,自己家肯定没有。

很多次打药都是他自己从村里找来半截大竹筒,底部打个孔,再蒙一层纱布当喷头;用一块破布,系在一根结实的树枝另一端当压力杆,插进竹筒里,自己做成最原始的喷雾器。再找来一只粪桶,兑上药水,就开始给果树打药了。由于装备过于落后,他打完一桶水,得花半天功夫。

后来,在农机站赊回来一台因为运输受到了损坏的二手手摇喷雾器,答应卖了橘子给钱。总算有了现代化的农业装备。给果树打农药的活儿,并不比挑粪浇地简单。腰一会儿要直,一会儿要弯,一会儿要仰头……想把1颗长势好的果树打完药没那么容易。更恼火的是,那时没有口罩和防护服这些东西,最好的防护装备就是一顶破草帽。农药顺着草帽沿滴在脸上,火辣辣的!

结果1年下来,到了冬季采摘的时候,满园的温州蜜桔依然爬满了蚧壳虫,皱皱巴巴的,品相很难看没人要,卖的钱连还农机站喷雾器的账都不够。果儿没卖成钱,还要为来年继续打药,还得去继续挑粪灌溉果树。「万元户」的梦想破灭,他认为这种种法的小农经济很难真正实现致富!

踢翻粪桶,借来5元钱,夫妻俩携手南下闯深圳

他越想越不服气,一怒之下,把粪桶踢进了茅坑里,决定带着新婚的妻子,南下闯深圳!

1994年的春天,为了南下的路费,他四处借钱,最后在朋友那里借到5元钱,连买两张长途车票都不够。最后,同路南下的几个老乡东拼西凑给他夫妻买了票,打算到深圳后找到工作再还。

这5元钱,便是他们南下深圳今后的生活费用,必须得维持到打工挣到钱。一路上,2毛钱一碗的面条,俩口子硬是舍不得吃,靠着临走时怀里揣着的两个馒头,拖着一床旧棉被,在40多个小时的长途大巴的颠簸中,终于熬到了深圳。

到深圳后没钱租房子,夫妻俩在工地和街头到处寻找落脚点,暂时寻得一废旧仓库住了下来。

好在南方的天气在初春时节已经很暖和,晚上不怕挨冻。但整夜的老鼠叽叽声,吵得睡不着觉。白天上街找工作,晚上回来累着了,渐渐也就习惯于与老鼠为伍了。

为省钱,两口子一日三餐就4毛钱的馒头就着3毛钱的稀饭。好在那时的深圳,只要肯吃苦,工作还是好找,不到一个礼拜落实了一家在电子厂的活儿干。通过自己努力,很快还光了债务,在这种充满生机的新兴大城市中也渐渐站住了脚。

自己创业搞科技,决定干掉「粪桶」

在深圳打工5年,有苦有甜,老婆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线流水线普通员工一步步干到了技术经理,除了学到了关于电子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技术管理也淘到了不少经验。

2001年的春节,他再回老家绵阳农村。原本一家人团团圆圆地想开心过个春节,结果吃完饭后第1件事还是被父亲叫去桃粪水灌果树,背着破烂的老式喷雾器,半天摇不出一个水泡出来,更别说打药了。

离开家乡已经6年,这6年深圳的变化日新月异,但老家农村依然还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在从事农业生产,这6年父亲靠种果树也并没有当上啥「万元户」。

「粪桶」和「喷雾器」,再次出现在他身边。如何才能让更多山区农民摆脱「粪桶」?同时又能保产增收、提高质量?

回到深圳,他到处收集关于农业灌溉方面的技术书籍,一则关于欧美农业自动化灌溉的农场案例给了他很大触动。国外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一个人通过远程就能实现1天灌溉几百亩,别国的农民早就步入了中产阶级,而我们的农民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状态。他决定去学习研究这些技术,参与改变咱们国家农业落后的这一现状!

克服重重困难,13年自学成才,成了「专家」

2002年,他辞别打工,租了个小场地,就开始干。起初觉得这套灌水施肥设施很简单,不就是几根管子和电机、水泵一组合就解决问题么?

于是,把自己打工挣来的钱,几年的积蓄全部投进去,花了几个月凑齐一大堆管件、材料、电机、水泵、水桶、喷头等器材,找了几个大的花盆做研究。

后来,才发现型号、大小、尺寸彼此不匹配,水压、控制等都是难题,买回来很多东西都报废了,钱也白花了。

当时,很多人看不懂他,这人是不是疯了,不好好上班来折腾这些玩意,觉得他是胡搞。

开弓没有回头箭,认输不是他的个性,继续搞。他终于明白,这不仅仅牵涉了电子、通讯、物理、力学、水利等各种硬件知识,还有控制软件方面的一些学问,这是一门多学科、多专业的组合。

从那时起,他像着了魔一样、节衣缩食买回来一大堆各种专业书籍,夜晚补课到半夜;白天,不停地弄回来更多的器材,自己一边研究,一边自己加工、组装。然后,联系附近的一些农场不停地去搞应用测试。

这一干就是13年,这期间由于设施农业这个板块在国内的整体滞后,很少人去参与,导致更多的专业配套的零器件缺乏,以至于他一个人走了很多弯路,自己最想研发的设备一直没有完全成熟。

这13年间,他自己摸索研发了配套农业设施的很多小型器件和设备,并取得了好几个专利。公司零零碎碎也赚到了些钱,很多人劝他投资房产赚钱快些。可他拒绝了,把钱又全部投入到自己的研发中。

这些年,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农业基地,也拜访了不少农业大学教授和专家,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农业领域的各种常识。同时,他应用自己学到的农业技术知识,帮助国内数百家刚刚起步的种植户解决了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麻烦。

苦尽甘来,第1台拥有发明专利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机终于问世

2015年,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战略打响。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始,农业现代化的号角正式吹响,更多社会资本也开始关注到农业这个板块。

在我国北方大平原地区,如河北、山东、新疆等地,农耕机械和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起步较早;而对于中西部大面积的山区农村农民,从这一年开始也步入了「鸟枪换炮」的新时代。

四川山区的农民,纷纷放弃了耕牛,用上了小型的柴油耕地机;「粪桶」基本不用了,庄稼地用了科技含量更高的各种化肥,选个小雨天把化肥一撒就行;而用粪水浇灌自家门前的果园,也开始放弃粪桶用上了潜水泵……

也就是这1年,他自主研发的第1台智能化「水肥一体机」问世,并取得了发明专利。他的公司也终于熬出头,成为了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

这1年对于景总来说是个大的转折。以他自己话说,他这15年谈不上创业,其实更多是像在农业这个领域中又读了15年大学,完成了自己从小的大学梦。

抱定初心,20几年创业从一而终,对农业不离不弃

从南下深圳到现在,已经30年了。这30年来,他经常做梦梦见的也是自己父亲和村里的乡亲们在挑着粪桶灌果树,戴着破草帽背着手摇喷雾器在打药……

创业20多年时间里,每一次收点款回来发完手下员工工资就所剩无几了,再继续投入研发,公司现金流多次枯竭。员工也曾因为看不见未来而不辞而别,身边很多人劝他改行,以深圳的资源和条件改行做别的产品,赚钱并不难。

但他坚持不改行,非要把水肥均匀灌溉和自动打药的智能设备研究出来。而且,他决定了一辈子只干好「种地」这一件事……

如今,景总已经是深圳龙岗区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他自己亲手研发了10多个关于种植业板块的新型实用型发明专利。很多人劝他把专利卖一些直接变现,但他想一个个把它实际应用到真正为农人解决问题当中去。

针对「粪桶」,他开发了不仅适合平原同时也适合山区农业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机」,一个小时可以灌溉数百亩;并且通过近10年实际应用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升级。

针对「打药」,他如今已经有了自己亲手组装研发的「智慧打药系统」,在几分钟内可以打药上百亩……

景总开发的这些设施和系统,成为了智慧农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已经融合了农业云物联技术,应用于全国上百万亩蔬菜和水果种植行业,为更多种植户和新型职农民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产品品质。

作者评论:

文中的景总,在90年代初南下深圳后来成为老板的人中,论资产他算不上最富有,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以「金钱」作为成功学评判标准的今天,他也算不上当下大多人眼中的创业奇迹。

这些年他公司每一笔收入,除了员工工资和相关费用,几乎全部都投入了技术研发和实践探索中去了。在我看来,他与商人几乎不沾边。

与其说他是老板,不如说他是一位与农业大自然做斗争的勇士!与其说他自己在创业,不如说他在为更多的农人而创业,在为咱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事业而拼搏!

他的故事,是奋斗与坚守的见证,是「勿忘初心」的真实折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实干家精神的最好诠释。让我们为这位来自四川绵阳农村的老板点赞,为他的坚守与付出致敬!

关于景总的故事还远没结束,他今日已经又在投入新科技的开发---农业「防冻、防旱、防涝、防病虫害」预警监测抗灾管理系统,后续我们会持续跟进并分享给朋友们!

(备注:本文由「林海探三农」原创,作者笔名林海,实名何国荣。极个别回忆的图片来自网络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