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黄河调沙流鱼严重,下游村民捡到大鱼比板车长,黄河鲤却很少见
黄河「捕鱼狂欢」:一场生态、经济与文化的博弈
浑浊的黄河水翻滚着,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岸边人头攒动,欢呼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一年一度的黄河调沙流鱼奇观再次上演,吸引着无数目光聚焦于此。巨浪翻腾间,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黄河大鱼纷纷被呛晕,翻着白肚皮漂浮在水面,引来岸边民众疯狂捕捞,一场「捕鱼狂欢」就此拉开帷幕。
这看似热闹非凡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生态、经济与文化的多重博弈。
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一场值得狂欢的盛宴吗?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角力中,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平衡点?
一、 黄河「流鱼」:是天赐的礼物,还是生态的警钟?
「流鱼」现象并非黄河独有,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河流都存在,其成因也较为复杂。
以黄河为例,除了自然因素如暴雨、高温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黄河上游水库的调度、调沙工程的实施,都会对水文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引发鱼类异常行为,出现「流鱼」现象。
对于黄河沿岸的居民「流鱼」无疑是一场「天降横财」的盛宴。
尤其是那些体型硕大的黄河鲤鱼,更是被视为珍贵的食材,价格不菲。在「流鱼」期间,一些人甚至可以通过捕捞、贩卖鱼获一夜暴富,这也让「流鱼」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诱人的色彩。
在这场「狂欢」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生态的警钟。
「流鱼」现象本身就反映了河流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是鱼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应激反应。过度捕捞无疑会加剧这种生态失衡,导致鱼类资源枯竭,甚至影响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数据显示,近年来黄河鱼类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珍稀特有鱼类已经濒临灭绝。
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黄河鱼类种类多达191种,而到了21世纪初,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82种。[1] 这其中,过度捕捞、水污染、栖息地破坏等都是重要原因。
二、 「一夜暴富」的诱惑:是机遇,还是陷阱?
「流鱼」期间,一夜暴富的故事在黄河沿岸流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
为了抢夺更多鱼获,一些人甚至不惜冒险夜间下河,在湍急的河水中与死神共舞。近年来,因「流鱼」捕捞而发生的溺水、伤亡事件屡见不鲜,令人痛心。
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黄河水流湍急,水情复杂,捕捞风险极高。过度捕捞会导致鱼类资源枯竭,最终损害的还是当地渔民的长远利益。
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竭泽而渔」式的捕捞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短期内看似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只会导致鱼类资源枯竭,最终损害的是当地渔民的长远利益,甚至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这种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行为,最终只会让我们自食恶果。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正如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2022年全球环境展望】报告中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果我们不立即采取行动,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灾难。[2]
三、 从「捕鱼狂欢」到「生态共赢」:我们需要怎样的转变?
面对黄河「流鱼」现象,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更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要加强科学研究,探究「流鱼」现象的成因,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控方案。
例如,可以通过优化水库调度方案、改进调沙工程设计等方式,减少对鱼类栖息环境的干扰,降低「流鱼」现象发生的频率和规模。
要加强渔业资源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休渔制度、限额捕捞制度等,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切实保护黄河鱼类资源。
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引导当地居民转变发展方式。
可以依托黄河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渔业等生态旅游项目,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还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面对黄河「流鱼」现象,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要着眼长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流鱼」现象,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是对人类的警示。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将这场「捕鱼狂欢」变成「生态共赢」的盛宴,让母亲河永远流淌,滋养中华民族世世代代。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4). 黄河鱼类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水生生物学报, 28(4), 469-476.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22). 2022年全球环境展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