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空心村背后,谁来种地?

2024-02-10三农

#空心村背后,谁来种地?

山畔的太阳渐渐起,你睁开双眼,看到的第一幕是82岁老农手持一把犁,在田间缓慢地走动。他的眼里有泥土的味道,他的皮肤上沾满泥土的痕迹,这只是「空心村」的一天开始。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个难解的问题:「空心村背后,谁来种地?」一个治愈系的三农博主在此,让我们深入一号文件的故事,探秘那些被遗忘在田间地头的人们。

2024中央一号文件释出了一个悬疑:「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撐,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我们都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一份来自田间地头的呼唤。

从201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就带领43人的团队在山东、湖南、陕西、浙江、河北等5个省共计10个村开展了深入的农民生活研究。他们用逾百万字的访谈资料,叙写出乡村里的驻足、期盼与困境。

「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当年的「谁来煮饭」议题。如何让饭桌上的一碟碟菜肴变得色香味俱全,背后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努力,而「谁来种地」同根同源。「谁来种地」,真实而迫切,它不仅是谁来生产粮食的问题,更承载着数亿乡村居民的生活和生计问题。

在老挝的背山上有一句谚语:
「没有稻米就没有乡村。」稳定的农业生产,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去超市购买大米,可以回家煮饭,但那些为我们耕种的农民,他们的生活如何维系?

年轻的农民们离开了土地,流向城市,繁忙的农业渐向老龄化,田间的主人变成了年过古稀的老农。他们每年都在重复三十年前的劳作,他们是岁月里不曾改变的一茬人。记得有一位农民在访谈中说:「我可能是最后一茬种地的人。」不少农民都有这样的困扰和无奈。他们在农田里耕耘,但他们的子女未必愿意继续这样的生活,因为种地不赚钱,这阻止了他们回到田间。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一代代的农民们将农业知识和技能传承下来。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年轻人纷纷离开乡村,回到农田的,也只有那些日益衰老的农民们。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锄头,种下一粒粒的希望,但是,当他们离开这片土地的时候,谁来接过他们的手中的锄头,继续种地呢?

我们一直在说,将农业科技化、生态化,将农田向无人农场转变,但我们忘记了,还有几亿的农民在农田中,他们该如何延续他们的生存呢?我们打开讲述农民处境的一号文件,我们看到「空心村」背后的声音,我们尝试解答「谁来种地」的问题。

对此次事件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