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林放不老 望道不绝——复旦大学新闻望道班学子争说赵超构

2024-09-26教育

图说:【林放不老】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戴昊辰:

永远要在第一现场

从【延安一月】到「未晚谈」,是赵超老用自己的声音展现时代的真相,展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很好地呼应了新民晚报的宗旨,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如今风靡的短视频,还是充满质朴气息的报纸,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部分。新闻永远是需要我们在第一现场的。适应大数据,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更能帮助我们去实现传统方式的更新迭代。

鲁静怡:

探索新闻的时光隧道

赵超构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听完了赵超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同学们对于新闻的理想和热情再一次被点燃。

返校路上,雨越下越大。在雨中,我们仿佛与那些新闻先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探索新闻的时光隧道。他们告诉我们,新闻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蒲秦昊:

「术」变而「道」存

如今,新闻之「术」日新月异:在线平台、大数据、算法、AI等等都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辅助手段和革命性的传播手段。然而,新闻之「道」,譬如赵超老对新民晚报一生的投入,譬如其在国民党管辖的重庆以超人的魄力报道延安的真实情况,才是新一代新闻人需要继承的不变的「道统」。

无论是赵超构,还是复旦大学代代新闻人,都在他们的时代利用时代之「术」,坚守新闻之「道」,这或许就是上世纪上海市民每天探头「等啥人?等夜报」的原因。

白纾毓:

晚报未晚,新闻弥新

走进博物馆时,映入眼帘的是满墙中国百年以来的报纸名,但那离我很遥远。我几乎没有读过任何一张陈列其上的报纸。那时我想不到,这段观展之旅会让新闻的暖意来到我的面前。

赵超老的精神,从来没有只停留在历史里,依旧长存在下一代报人的心中,他们还是一样的忧国爱民,也殷切地希望再下一代的我们不管面临怎么样的术的变化,仍要让这种新闻之道,历久弥新。

肖弈佳:

成为「大记者」

我们一起,从赵超构先生、从新民晚报去看:何为「大记者」。

获得一手信息的人,才有可能最接近真相,才能成为「真正的记者」。今天,我们从互联网平台上得到的,往往都是经过算法「过滤的」茧房内的二手信息。这就更需要我们像赵超构先生一样去抓取「一手信息」,抓住每一个「对话进行时」。

刘苏乐:

坚定了我的新闻理想

当今,自媒体虽然很多,但对新闻事实的发掘往往不够,评论和观点常常远远跑在事实之前,因此会出现反转反转再反转的新闻,甚至大面积传播的假信息。我们应该尽全力去接触一手的材料和信息,主动抓住机会,才能真正做到接近真相和接近事实。这次展览不仅为我展现了赵超构先生的生平故事,还进一步坚定了我的新闻理想。

杨馨蕊:

成为光影本身

在人民有资格且有能力向往崭新生活的新时代,新闻所要做的便不再仅仅是尖锐强力的揭示,而是将目光更贴近百姓所想所见,让新闻之光得以成为为人所用的烛火,契合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新闻工作者需要朴素、需要普通,需要学会做柔和的光线,才能将自己杂糅在一切环境、一切人群中,才能真正看见每一种生活。

不被光影迷乱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引领人们洞察世界的光线本身。游走在明与暗的交界,编织起软与硬的言语,是「林放不老」的精神之源,也是我们作为当代新闻学子应当学习并付诸实践的工作道统。

李微:

一场寻道、望道之旅

这次观展,是一场寻道、望道之旅。展名为「林放不老」,诚哉斯言,林放的办报思想一直为新民晚报所恪守,林放一笔可当百万师的秉性被后世新闻人所秉承。在展厅的门口,是赵超构先生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段的照片,在观展结束后我们才能领悟它的深意,赵超构先生以毕生践行的新闻理想,就是我们后世新闻人所仰望的「道」呀!

边思语:

从展览中学到新闻素养

赵超构先生真正做到了「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他让我从展览中学到了我们应具备的新闻素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原则,怎样接触、了解到真实?又怎样将真相公之于众?敢说真话,看起来简单,其实关键还是真正应用于新闻实践中。

黄婉清:

新闻的「变」与「不变」

面对数字媒介带来的「短路型颠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在面临转型之际,不妨由新民晚报的发展切入,重走中国新闻史上的「变」与「不变」,并从中汲取前行力量。

在新闻内容多样化、生活化的变化下,我们看到了人文情怀与职业精神的「不变」。那是对新闻理想始终如一的追求,是对客观的尊重、对真相的探求。

唐许飞扬:

大音希声

展厅面积不大,却处处展示着赵超构先生新闻人生的面面。使我想到「大音希声」。无声的作品在那样一个乱世却振聋发聩;看似无声的生命通过新闻撰写下一字一句,其响声却回荡在近百年后的今日,回荡在我们新新闻人的胸膛。

刘雨嘉:

邂逅95年前的「我」

赵超构,1910年生人,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中国著名新闻记者。

刘雨嘉,2005年生人,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望道班学生。

前者是新民晚报社老社长,后者是看展一个小时前还在一边思考「中午吃什么」的大学生。

后者便是我自己。

这样的一个人,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一位青年呀。他也是从稚气的青春少年一步步长大,从对未来的彷徨迷惘到一步步坚定方向。这个方向,便是此刻我们所选择的:新闻。

时代发展了,国家强大多了,人民的生活幸福多了。可新闻学的大学生、望道班的大学生,从教室到食堂的路上思考的应该不只有「今天中午吃什么」才对。还要思考我们作为年轻的「赵超构」,该怎么用自己的新闻实践为公众为社会服务。

白溯然:

三代新闻人的对话

新技术的迭代、新闻行业的变革、传统纸媒的转型……这些关于新闻行业的变化,其实都悬浮于新闻之「术」上。而新闻更重要的是「道」。何谓「道」?是既「飞入寻常百姓家」又保持内容的专业深度、是既跟随时代脚步又不放弃新闻初心、是既不惧风雨兼程又撑好新闻人的伞、是热爱、是代代相传。我们的前辈为新一代新闻人打开大门,引导着后来人接过「道」。如果说,望道班的我们已经成为刚刚迈进门里的人,那么今天这堂课,就是三代新闻人的对话,是新闻道统的相守。

李嘉欣:

接过前辈手中的炬火

「铅与火」的轰鸣归于沉寂。互联网、人工智能进军新闻行业。媒介在迭代,风云在变幻,亘古不变的,是道,是新闻理想与媒体情怀。

赵超老举匕首,掷投枪,他为正义摇旗呐喊;炼火眼,拭金睛,他让真相拨云见日;着细雨,化春风,他为百姓尽心尽力。接过前辈手中的炬火,我们争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人。

周子钰:

续写新闻新华章

看着【延安一月】摆放在展柜前,我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声音,听她一页页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在赵超构先生的经历中,我更加理解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含义。从厚重的历史中走来,在火热的时代中焕新,作为新闻人的我们,定当承续前辈精神,望道卓越,续写新闻新华章!

杨漠昀:

一位平常但不平凡的人

在赵超老给小孙子作文的批改建议中,在一张张记录生活的照片中,在公正详细的英语笔记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每一个伟大而受人铭记者,永远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但我们往往都只看到他们生命中最光彩夺目的那一部分。而当你真正走近这个人,你就会发现,他也是一位慈祥的祖父,他也是一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他也是一位在努力学习的学子,他也是一位平常但绝不平凡的人、一位可爱的人。

高寒:

将新闻事业薪火相传

赵超老的人生道路也为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后辈提供了一条启示性的路线,抓住机遇,不断付出个人努力,并用热爱进行浇灌。纵使我们难以在赵超老所处的历史时代中做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但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我们也可以在努力中将新闻事业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