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他是清华永远的校长,面对教育部长的任命竟拂袖而去

2024-02-06教育

在民国,他的名字振聋发聩。

他是现代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就读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

他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另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

他被誉为清华「永远的校长」,也是两岸清华校长。

他是招揽大师的大师,无论是清华还是在西南联大,像朱自清、闻一多、 潘光旦、曾昭抡、陈省身、华罗庚、钱钟书、 雷海宗、吴大猷、吴有训、赵忠尧、叶企孙、 王竹溪等等,这些名家都是为了追随他而来。他们培养的人才如李政道、杨振宁、张守廉、黄昆、屠守锷、邹承鲁、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汪曾祺等,个人学术和学科贡献,在世界范围内领先。

他就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梅贻琦,一个不事张扬,而又影响极大的大学校长。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今天津市人,历任民国时期清华学校的物理系教授、清华教务长。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日本侵华期间,任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出任校长。

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他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这一核心观念,倡导德、智、体、美、群「五育」教学观念。他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治学严谨,为人低调,处世冷静。有人评价,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他都不肯轻易发言,甚至与友好或知己相处,也是慎于发言。但当某种场合,势非有他发言不可,则又能款款而谈,畅达己意,而且言中有物,风趣横生。

清华师生和校友这样评价他:「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风趣地说到: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贻琦受到大师们的喜爱,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那些可敬可爱的师生们。

1948年12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抢救北平学人计划第二批专机,冒着交战双方的炮火,在枪林弹雨中驶离北平南苑机场,几小时后降落在南京军用机场。这一次,国民政府接到了他们最想抢救的学人之一梅贻琦。

抵达南京的第二天,梅贻琦就接到了政府的任命书,要他继任教育部长。

面对高官职位的诱惑,梅贻琦坚持不为所动,当即提出辞职,默默地在南京隐居下来。据后来人回忆,梅贻琦对当时现状感到愤愤不平,他说,1948年底国民党给我一个极短的通知,什么都来不及就被架上飞机,飞到南京。当时我舍不得也不想离开清华,我想就是共产党来,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大部分北平教授没有接运出来,自己却在这里做官,深感惭愧。师生都在北平,极少数几个校长却逃到了南京,岂不被大家笑话?

此后,梅贻琦由南京直飞巴黎,后辗转到了美国。直到1955年,才回到台湾,他亲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清华大学的前身。从此,梅贻琦在清华学园勤奋工作,一直到病逝的那一天。

梅贻琦一生公正廉明,在国民政府和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望。他有好多子女,但是无论是上清华,还是升清华的附中,一律按考试成绩录取,与他这个清华校长没有半点关系。

清华南迁并入西南联大以后,梅贻琦多次找到云南省主席龙云,为学校争取到不少办学经费,甚至还为困难学生申请了一定量的生活补助金。一来一往,由于工作,两人也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这一年,龙云的孩子要上联大附中,只可惜没有考过,龙云非常生气,想不到梅贻琦连这一点面子也不给,打算上门理论。后来一打听,梅贻琦的女儿也参加了升学考试,分数未过,同样没有学可上,龙云有火无处可发。梅贻琦还主动给他的孩子推荐了家教,鼓励他下一年再考,也给学校老师找到一个赚钱的机会。

1962年5月,已经缠绵病榻多时的梅贻琦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细心的工作人员和家人早已注意到,他经常提着一个黑色皮包,从未离过身,人们很好奇,是不是藏着什么支票或者存折?要不就是价值连城的古董古玩。

当疑惑不解的家人打开了他最为珍贵的黑色皮包时,所有的人都沉默了。原来,那里面装着的,只是一本本账本。这么多年来,每一笔基金的用处,都记载得明明白白,从未有一处疏漏。所有的钱,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多年来没有一分落入私囊。

人们至此才明白了,为什么梅贻琦争取到那么多困难学生补助金,而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间从没有享受过一分钱。他的夫人也是学校的一名老师,由于子女多,靠两人工资生活很艰难,不得不利用节假日和课外时间上街卖年糕,做小生意补贴家用。

人们更不敢相信,梅贻琦生病住院期间,买不起药竟然是真的。死后更是无钱埋葬,众多校友自愿捐献他方才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