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傻孩子,还真以为是校服好看」,高中男生晒校服,网友关注跑偏

2024-02-10教育

高中生参与网红变装挑战,晒出穿校服前后对比照

周末,一名就读成都某重点高中的男生小王无聊刷抖音时,看到一个变装挑战走红。挑战规则很简单,需要找一套与日常装束反差巨大的服饰,分别拍照展示「变装前后」的不同。

小王琢磨着校服最符合要求,于是找出制服拍了张照,又换上日常休闲装,再拍一张。他仔细对比两张照片的反差效果,选了自己看着最满意的两张上传到抖音,配上简单的文案。

没想到一夜之间就收获了上万个赞和评论,小王自己也惊喜不已,沉浸在抖音「网红」的喜悦中。

网友发现他就读成都七中的真相

就在小王得意洋洋浏览自己收获的点赞数时,有几位细心的网友开始关注照片背景中的细节——制服上的校徽清晰写着「成都七中」几个醒目的大字。原来这位表情生动、长相出众的少年竟是西南知名重点高中成都七中的在校生。

这一发现立即在评论区引起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原来是七中的学子,难怪长相条件这么好。历史悠久的成都七中,是蜀地学子进入清华北大的摇篮,数十年来培养出了众多政商科教界的领军人物。

如今的七中学子个个人才辈出,每届优秀毕业生不计其数。许多网友都表达了羡慕之情,说当初如果高考能进七中就好了,也能和小王一样成为那些拔尖人才中的一员。

也有人注意到,七中学生的高标准,称四川大学对他们来说只是保底,目标无一不是更高的985、211顶尖学府。

成都七中与衡水中学,哪个教学模式更优秀

有网友评论道,既然提到七中,不得不说说它和另一知名高中衡水中学的比较。众所周知,河北的衡水中学以其高压式、应试导向的教学方式而闻名,被称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考补习机构」。

那成都七中又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据一些教育专家分析,从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数据来看,成都七中还略胜衡水中学一筹。但是更关键的是,成都七中不像衡水中学那般强调高强度机械式的应试练习。

在七中,学生一周只需上5天课,晚间的自习也非强制性。更重要的是,七中给学生留出充裕的课余时间,开设各种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展多种能力与兴趣爱好。

可以说,七中是在用开放式的培养取代衡水的封闭式训练。正因学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也更能发掘自己的专长,从而成为各行业中的佼佼者。

反观衡水中学的机械式教学,虽然可以应付高考,但过分注重应试应急,不利于真正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成都七中的教学模式明显更适合大多数学生,也更有利于全面多元化的发展。

当然,这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律性。但整体来说,成都七中的开放式培养,胜过衡水中学的封闭式训练,也更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衡水中学的机械化、高强度训练符合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学习习惯,他们更需要外在的压力和强制力才能保证学习效果。而成都七中的模式则更看重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自律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帮助。

不同的教学模式各有优劣。对于大部分需要外部监督的学生来说,衡水模式的严格管理更为适合;而对于具备强烈内在动力的自律型人才,成都七中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就像一位成都七中学生所说,应试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他们来说,学会学习和培养独立思考是更宝贵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盲目跟随某一种模式是不可取的。

衡水模式培养出了大批考试机器和书本知识的掌握者,但很多学生思维受限,创新能力不足。成都七中不拘泥于应试,却也造就了无数顶尖人才。我们需要抓住不同模式的优点,让教育回归本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发掘自身的潜力。

起初,网友们只注意到彭某的外表和颜值,但当发现他就读成都七中后,立即将视线集中到这一「金字招牌」上。名校的光环显然对人们心理有一定影响。一旦知道某人毕业自名校,立刻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即便与学习能力和能力无关。

这从侧面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名校和名校生的羡慕,也展现出追逐成功和地位的心理。名校和傲人的考试成绩仿佛已经与一个人的优秀等价。在许多人心中,名校出身就意味着高人一等。

这种光环效应让名校成为了一个神秘的存在。一所高中,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出路,这令许多普通考生和家长趋之若鹜。名校光环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但它带给人们一种优越感。

彭某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获得关注更多是因为成都七中金光闪闪的名头,而非他本身的外表条件。

名校只是一种标签,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名校的光环,而忽视教育的本质。名校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很多平凡高中走出的学生也同样优秀。

盲目跟随名校,会让教育变成精英教育,许多普通学校的学生无法获得公平的资源。衡水模式和成都七中模式各有优劣,我们应抛开门面的看法,不应简单用某种模式的成功来否定另一种。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学习方式,理想的教育应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启发。大众对名校的追捧,也反映出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建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关爱,使教育回归公平正义。

家长不应将全部精力放在名校,而应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课堂内外的教育体系应并重,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抛开门面的成见,理性看待教育,并以人本为根本,让每一个生命都被看见、被尊重。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非创造戏法的考试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