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为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晚年更幸福?心理学给出原因,很真实

2024-10-14教育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想先问问大家:你觉得独生子女和多子女的父母,哪个晚年更加幸福呢?

对于这个问题,想必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多子多福」是镌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一直以来被许多人奉为真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生育儿女,既能满足家族式抱团发展的需要,也能为「老有所养」提供多一份的保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生存法则,似乎不再适用。

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感慨,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到了晚年可能会更加幸福。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咱们今天就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原因真的很现实。

01.独生子女家庭,亲子情感浓度更高

在多子女家庭,我们常探讨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

如何把一碗水端平?

可事实上,真正置身其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恍然明白,哪怕再怎么一视同仁,也总有顾此失彼的时候。

也就是说,在多胎家庭,无论是时间、精力、情感等投入,在某个瞬间,必然会发生倾斜。

再讲的通俗一点,孩子们得到的是父母看似公平分配之后的「爱」,并且这种爱,也很难达到百分百的平均。

用化学名词来解释就是:多一个孩子,相当于原本的亲子情感浓度,多了一次「稀释」。

但这种现象,却不会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

因为家里一个孩子,往往是众星捧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存在。

无论是长辈还是父母,所给予这个孩子的爱,都是完整的。

而孩子从父母身上所感受到的关爱、养育、照顾、陪伴,缺乏比较、竞争对象,整个成长过程,是在全身心的汲取。

如此一来,双方之间的情感浓度,必然更高,关系也更加紧密。

心理学家艾尔波特,就提出过一个名为「社会渗透理论」的说法。

指的是,随着关系的深入,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逐渐从表层信息,扩展到深层次的私人信息。

在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关注点只有一个,精力和时间不会被分散,也就充分创造了父母和孩子深入交流的条件和环境。

双方的情感粘性更高,依赖感更强,等到老人晚年了,亲子之间的沟通和来往也就会更加密切。自然而然会觉得更加幸福一些。

02.多子女家庭,家庭资源被分散

在多子女家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提起养老,儿女们之间总是精于算计,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就比如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太太有七八个孩子,但是到了晚年,却没有一个愿意在跟前尽孝。

不仅如此,有一个算一个的还直勾勾的盯着老人家的房子。

到后来,有人给老太太出了个主意,就说家里有个祖传的宝贝,谁最有孝心,这个宝贝就传给谁。

等到风声散出去之后,果然,儿女们趋之若鹜,立刻变了一副嘴脸。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多了,养老反而成了一件难事呢?

其实,这跟家庭资源被分散,有着莫大的关系。

社会学家吉尔登的家庭资源分配理论指出,家庭中的资源,包括情感、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

而在多子女家庭中,这些资源更容易分散,也更容易发生倾斜。

简单来说,每个孩子都没有获得完整的资源,就容易在心理上出现「养老责任平摊或倾斜」的想法。

但事实上,养老责任的平摊,就跟多胎家庭,父母要把一碗水端平一样,根本无法实现。

到最后,就会演变成抱怨、争执、吵闹,甚至是撂挑子的摆烂状态。

而独生子女家庭,却完美规避了这个问题,既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也不会耿耿于怀资源上的分配不公,自然就只能依靠自己,给老人晚年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温暖。

03.独生子女,更有责任感

在「生成与停滞理论」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在中年阶段,往往会通过照顾下一代或支持父母来获得成就感和心理满足。

也就是说,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都有「乌鸦反哺」的心理推动力。

但是在多子女家庭中,这种推动力,会因为养老责任的共同分担,失去效应。

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无人分担,却可以无限放大这种推动力。

当然,从表面上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独生子女的责任感,会更强一些。

这种「责任感强烈」的源头,一方面是他们体会了「你养我小」的全面温柔和细腻,另一方面是明确没有人能够提供帮助后的坚韧决心。

因为独生子女明白,自己与父母之间,有着绝对的唯一性。

所以一般来说,在养老层面,独生子女的主动性更强,也因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密关系,所以在情感表达层面,也能在父母的晚年,满足他们更多的情感与精神需求。

其实,人到晚年,生活到底能不能得到保障,其核心要素根本不是儿女的数量。

而是要看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否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连接。

也就是说,哪怕是多子女家庭,只要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父母与他们构建了和谐、平等、幸福、有效陪伴和频繁沟通的亲子关系。

那么总有一天,孩子同样会把这一切,还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