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大伟分享 | 用好学习的「回顾和规划表」:教学评合一,学思行统一

2024-07-26教育

给小学生上课,有时我会这样做小结:「同学们,有这样一首歌你们会唱吗?‘小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呀无颜见爹娘’。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它不仅唱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唱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责任。也就是说,来学校里边听一节课、上一天学,总应该有些收获、有些改变,如果什么也没有收获,什么也没有改变,应该感到羞愧,无颜回家见爹娘。」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让学生对没有学到东西有一种羞耻感。说完这些,我会要求同学们: 「好好想一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如果同学们能够说出一些收获和改变,我会说:「学到这些东西了,有改变了,恭喜你!今天可以高高兴兴回家见爹娘。」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并对下一次到校学习怀有期盼。

经历不等于经验,对经历的东西回望——「千金难买回头看」——才可能更好地从经历中获得经验,将经历转化为经验。 做教师培训,我也希望培养参与教师的责任感,并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意识到学习的收获与成长。很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和回顾的「支架」。

就我看来,学习的收获主要包括学、思、行三个方面。「学」是我听到了什么?「思」是我想了什么?「行」是我由此会改变(或者说改变了)什么?

基于这样的思考,有过这样几版(应该说大同小异):

第一版是这样的(下图),重点在规划自己的改变,学以致用。同时希望大家听完以后有质疑和对话。这张表也在PPT开始提供,设想是听完以后填表。但实际情况是每一次我的内容都讲不完,讲完以后大家就想回家,设想很好,但并没有落实,只有一部分学习积极主动的老师会自己填。

第二版如下。这一版分了「认知」「思维」「行为」的框架,想让大家想细一点,「支架」再密一点,在三个部分都有「质疑」的提示,是想引导参与者一定要有批判的意识和勇气。这一版增加了「我的其他收获和思考」,这是上是给大家选择的自由,也就是允许学习者选择不听我的讲座,可以在这段时间里看书、或者在手机上读读其他文章。但不管你干什么,这段时间你应该有些收获和改变,让自己不虚度、不白过。设想很美好,但终究这样的表仍然没有时间保障,也还是没有落到实处。

没有回顾就很难把经历转化为经验。可以说,一直在为如何促进参与者反思思考。6月30日晚上又想,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少讲10分,留10分钟让参与者反思。同时不只是放在PPT上,而是提供一张工作纸,让学员可以现场填,于是有了第三版:

这一版最大的特点是留下空白,让学习者能够填写。

如何用呢?开课之初,就给学友们发下这张表,讲清楚课后要填这张表,并要拍照上传到学习群。讲座结束后,给足参与学员十分钟填这个表,填表上传以后才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

这样处理的理念和价值在于:

(一)追求教学评合一和学思行统一。从教学评合一看:做讲座、做交流的目的不是想表现自己,而是希望受众在学思行方面有改变,教要为此设计、为此实践;学的时候要考虑产出,要在学思行几个方面有收获、有改变;在评价(特别是学习者的自评)的时候能够对有「支架」,从学思行几个方面有收获。学员的学思行统一,要追求把听到的把它想明白;想明白的把它做出来。这里有以产出为导向的思考。

(二)由评价他人走向自我发展。过去的课后调查,大多对参与者调查「授课老师讲得怎么样?」「我对授课老师有什么意义和建议?」现在转向自我发展的梳理和整理。这里也体现了观课议课的思想:观课议课也不是去评价他人,而是指向自身发展,寻求通过观课议课的学习交流活动发现与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三)可以分享交流和展示。学员填表拍照上传,然后分享在工作群和学习群,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交流,扩大学习效果。对承诺改变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督促。

(四)可以留存学习档案。拍成照片存下来,以后可以看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我激励的价值。

(五)为讲课者提供反思的资源和未来课程改进的参照。讲课者查看大家拍照上传的收获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内容是老师们关注的?哪些东西可以不讲?哪些东西需要重点讲?哪些老师们没有吃透,需要改善后再讲?

7月1日、2日、3日,就这个表已经用了六次。这里分享2020-2022年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项目、2022-2025河南省中原教研名家培育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班学员们的部分填表。因为没有征得他们的意见,我这里做匿名处理。谢谢这些老师们!

(认真填表的老师们)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