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曾说:「我不知道成人有什么,比教养孩子更神圣的职责了。」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可谓是拼尽了全力。
但是劳心伤神的付出,未必能换来孩子的认同。
最悲哀的教育莫过于:家长疯狂用力,孩子假装努力,彼此都不满意。
倒不如家长省些力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以身作则,孩子也能慢慢生出动力。
家长疯狂用力背后,是焦虑和控制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一个人首先要教育自己,而后才去接受别人的教育。」
但很多家长一谈到教育,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教育孩子。
他们试图为孩子紧锣密鼓地安排好一切,最后却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万粒出生于山西农村,在家里排行老四。
她们那个年代的同龄人,有很多人上完初中便外出打工。
万粒的母亲则很有远见,她坚持让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去读书。
万粒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北京的一所211院校。
来到北京后,她发觉自己和大城市里的孩子相差太多。
同学们聊天时,聊到一些书籍、人物,她都一概不知。
万粒这才猛然发现,自己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欠缺了太多的知识。
她一边恶补相关知识,一边在心底发誓:以后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大学毕业后,她和男朋友结了婚,婚后不久,便有了儿子小龙。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万粒添加了许多家长的联系方式,向他们请教育儿心得。
在他们的建议下,她给孩子报名了五个兴趣班。
眼瞅着母亲兴高采烈地安排好一切,小龙却只能默默承受。
别的小朋友放学后就能开心地玩耍,他却要辗转几个兴趣班,才能回家。
万粒丝毫没有觉察到孩子低落的情绪,她看到大家都在报名算法启蒙课,她毫不犹豫地给小龙也报上了。
她拿着新鲜的课表来到小龙的房间,通知孩子周末再加一堂课。
小龙一听又要加课,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不满。
他气呼呼地把课表丢掉,发誓再也不去上辅导班了。
有句话说:「人世间绝大多数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希望分开后孩子过得更好。」
家长成长过程中走过太多弯路,所以拼尽全力给孩子规划出「完美路线」。
但孩子往往不会跟着父母的计划走,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人生这趟旅程,父母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不妨学会放手,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之道。
若父母放下焦虑,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孩子也会慢慢生出动力,主动解决问题。
孩子假装努力背后,是逃避和对抗
【褐色的年代】中写道:「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
孩子抗议时,父母感觉自己的威严被挑战,便对孩子施加严格的管控。
孩子只得把想法埋藏在心底,以无声的反抗来对待周遭的一切。
夏琳的性格强势且霸道,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
她和丈夫经人介绍后结婚,但二人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争执。
后来,两人协议离婚,儿子由夏琳抚养。
夏琳在饮食起居上,将孩子照顾得十分妥帖。
但她不允许孩子忤逆自己的想法,稍有不顺心,便对孩子进行语言攻击。
转眼间孩子便到了高一,面临文理分科的难题。
孩子本身更喜欢文科,而且文科的成绩也更为突出。
但是夏琳执意让孩子学习理科,理由是理科的就业机会更多。
孩子拗不过母亲,但是他对理科实在提不起兴趣。
上课时,他无法集中注意力,遇到困难的知识点就开始开小差。
每天放学后,背着一摞厚厚的作业回家。
不知情的夏琳,还以为孩子在十分用功地做作业呢,其实大半时间都在跑神。
直到孩子月考完,拿到成绩的那一刻,夏琳傻了眼。
她才明白孩子所谓的努力其实全是表演,此时的她有些后悔强迫孩子选了理科。
奈何分科已成定局,根本无法改变。
哲学家别林斯基曾说:「有理智的爱,大概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父母对待孩子,不能总是用命令、批评的姿态去相处。
不然的话,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责备,只能用「表面努力」来敷衍父母。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大脑多半处于神游的状态。
如果父母能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聆听孩子的想法。
这样的话,孩子不仅愿意放下对抗心理,也愿意对父母说出心里话。
就这样,父母与子女一起商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也更容易接纳父母的意见了。
教育不是斗智斗勇,而是以身作则
作家梭罗曾说:「我们应当尽量用行动去教育儿童,只有身教所不能做到的才用言教。」
作为父母,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去做什么样的人。
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小淳分享了自己和母亲相处的故事:自打她记事起,母亲就经常带她去书店。
尽管那时候家里经济拮据,但父母从没有克扣过买书的开支。
无论是课内读物,还是课外小说,只要是小淳感兴趣的内容,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她买回来。
买回来后,父母并不会直接把书丢给她,而是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各自读各自的书。
不仅如此,母亲还会要求小淳复述一遍,既锻炼了她的表达能力,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在学习上,父母也从未要求过她要考多少分,或者考多少名。
父母总是用实际行动向她证明,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必要性。
母亲在39岁那年,还考下了一级建造师等多个具有高含金量的证书。
在大学选专业时,很多人告诉她,女孩不适合学工科,可她还是坚决地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实例,她从母亲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她也愿意去尝试。
后来,大学毕业时,小淳申请了去大企业实习的机会。
而她的母亲也没有闲着,退休后报名了老年大学。
两个人闲暇时,一起分享学习新事物的困惑和进步。
小淳实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大家都争相逃避。
在母亲的鼓励下,小淳则主动将问题揽了下来,想办法去解决。
也正因如此,她抓住了为数不多的转正机会。
有句话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自己。」
因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苦口婆心地劝诫,孩子不一定会听。
但是他会照样画葫芦,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
如果父母整日躺在沙发上,看短视频,玩游戏,孩子怎么可能会自觉地去学习呢?
在教育成长的路上,若想孩子成才,唯有以身作则,方能影响孩子走得更远。
▼
有句话说:「教育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
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父母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其在孩子身上疯狂用力,倒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提升自己。
因为孩子有强大的模仿能力,当他看到父母为了生活而努力,他也会在学习上认真发力。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每一位孩子都能收获由内而外的动力。
作者 | 诗漫·妮悠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