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如何科学学外语】:学外语为什么那么难?

2024-09-19教育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466天

核心内容

第一,为什么外语这么难学,我们学习外语主要有哪些障碍?二,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用最前沿的外语学习方法,更科学地学习外语?

前言

【如何科学学外语】的副标题是:语言习得的真相与方法。本书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科普名作。

第二语言习得,简单理解就是「学外语」的意思,可能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就是指学英语。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第二语言习得这个学科很年轻,诞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当前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科学依据,都来自这门学科的研究成果。

外语是许多学生心中的一座大山,很多人因为要考试而不得不学,他们在离开学校后,很快就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了考试学习的外语。当然,也有一些语言爱好者,在学外语的过程中发现了乐趣,甚至学会了许多种语言。还有一些人,工作中虽然用不上外语,但是喜欢某个国家的文化,想要去某个国家旅行,想和外国人直接交流,他们也是语言学习者。但是各种媒体上,有层出不穷的不同外语学习法:有推荐强制记忆单词的,有只对话不教语法的,到底哪一种符合人类大脑学习外语的规律?对于不知道该用哪种方法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解读了人类掌握母语以及外语的原理,并归纳出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

这本书告诉我们,能不能学好一门外语,除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也跟你的母语是什么,你要学什么外语,甚至跟你初次接触这门外语的年龄都有关系 。本书作者是白井恭弘,他是日本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一名认知科学教授,参与了剑桥大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教材编写。

接下来,我从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为什么外语这么难学,我们学习外语主要有哪些障碍?二,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用最前沿的外语学习方法,更科学地学习外语?

第一部分

我学过十几年的英语,怎么还没有三岁的美国小朋友说得好呢?为什么我们没法像学习母语那样,学习一门外语?

原因就是, 母语的习得,增大了我们学外语的难度。我们的母语水平越高,就越难以学习外语。 当一个孩子中文说得越来越好时,对他来说,英语就越来越难学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脑科学的原因非常复杂,你可以这样去理解:每一种语言都有特点,我们的大脑一旦选择了某种语言为母语,就会认定这种语言是大脑运行的语言,大脑会更习惯用这种语言来思考。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你小时候接触了多少种语言,最后,我们大脑接受的母语其实只有一个。

母语在我们的脑海中落地生根。母语的特点会固化在我们的脑中,影响我们组织语言的逻辑。就比如说汉语,不会因为人物和时间变了,就改变动词的状态,比如这三句话:「我想去看电影」,「我昨天去看电影了」和「她计划明天去看电影」。虽然有「了」字表示我完成了看电影这个动作,但看就是看,不管什么时候看,不管是谁看,我们都会使用「看」这个字。而英文会因为时态不同,不停改变「看」这个字的形态,把watch变成watched,watching,watches……因此,我们开口讲英文的时候,首先遇到最大的困扰,就是很难在张口说话的短时间内说对时态,即使我们写英文的时候能写对时态。不是不明白,而是中文本来就没有时态这回事,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没有关于时态的「肌肉记忆」,得大量的练习才能建立起改变动词的习惯。

另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东西是冠词。冠词一般用于名词之前,比如「a」「the」等。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会忽视冠词的存在。打个比方,中国学生很容易写出「Cat is a good friend」(猫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样的错误表达,cat前面缺少一个冠词去限定,就会让外国人疑惑:你是说cat这个群体都是好朋友,还是这一只猫是好朋友?对我们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当然是泛指猫咪啦,这还用说?如果是具体的某一只猫,前面加上「这」或者「那」不就好了?可是在英文中,就是要在名词前面进行限定才行。

我一位雅思裸考8分的朋友告诉我,他学英语的秘诀,就是用主要精力去研究冠词和时态这样汉语中没有的东西。因为中国的考生往往都会没有那么重视冠词的学习,但在英语母语者看来,如果你总能处理好冠词和时态这样的细节,那么你的英语一下子会显得非常地道优雅。雅思裸考8分是什么水平呢?就是在没有特意准备的情况下去考试,他的英文水平满足所有英国世界名校的语言入学水平。

在面对外语时,母语除了会在语法结构上造成陌生感,也会在语音上造成隔膜感。比如,日本人分不清r和l,相当于一个日本人会把「然后」说成「蓝后」。你要注意,日语母语者不仅是说不清,就连平日听的时候,他们虽然的确听到了r的音,但大脑中也会把「然后」和「蓝后」处理成同一个词。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情况是因为使用日语语言后天塑造的,还是先天的呢?日本婴儿也听不出来吗?

本书的结论:全世界各个人种的健康婴儿,生理上几乎都可以分辨世界各国语言中的所有语音。也就是说,人类一生下来,白纸一张的语言系统,是强大、开放、敏锐的,婴儿具备学习任何语言的潜力。但是,注意了,随着听父母和身边人说话,婴儿的大脑开始形成一个大型的语音数据库,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婴儿会开始学习并且试着发音,而那些大人从来不会发的音,婴儿的大脑会渐渐认定,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噪音,然后逐渐忽略它。在大脑形成的最初阶段,通过这种取舍,婴儿语言能力开始快速成长。在出生的后的几个月里还能分辨r和l,但是在六个月到一岁期间,这种能力在飞速下降,因为他们的大脑学会忽视了母语中那些不用去区分的语音差异。

这个结论不奇怪,奇怪的是,研究人员怎么知道婴儿分得清?第二语言习得的实验方法值得跟你说道说道。美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针对婴儿的著名的「转头实验」,转头实验里,让婴儿听「rarara」的语音,中途换成「lalala」并且掏出玩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婴儿会明白:语音变化的时候,就会出现玩具。可是婴儿一旦系统地习得了日语发音以后,他们就再也听不出这种差异,一岁左右的婴儿就已经无法再分辨出ra和la的区别,他们只有在玩具出现后才会转头。

既然母语的语法和语音,都会成为我们学习外语的障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婴儿从小就接触外语,既听母语,又听外语,那么他们会不会保留识别外语音素的能力?实验发现,听汉语故事朗读的美国婴儿,能够分辨出英语中没有的汉语语音。给美国婴儿听过五个小时汉语,他们的汉语语音识别能力就达到了中国婴儿的水平,可见 婴儿的语音习得能力是极其强大的,如果在婴儿时期更多接触外语,就会不丧失对外语语音的敏感。

那么,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尽可能早地接触外语呢?纽约市立大学有一项实验,对十位从中国赴美国上学的孩子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这十个中国孩子,最小的五岁,最大的十六岁。抵达美国三个月的时候,问孩子们更喜欢说英语还是汉语,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汉语,而十二个月后,五到八岁这批年龄小的孩子的答案变成了英语,而年龄大的孩子,12到16岁的孩子的回答依然是汉语,而中间年龄的这帮孩子说两种语言都差不多。

这个实验看似在说明,学习年龄决定学习水平。但作者认为并非如此,如果深入研究,会发现 不同年龄的孩子们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不同,学习模式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意愿。

比如,这群中国孩子中,五到八岁的孩子,身边的朋友都是美国孩子,他们平时看的是英文原声的【蝙蝠侠】或者【米老鼠】,跟同龄的美国孩子没什么区别。而这群孩子中年龄大一点的孩子,12岁以上的孩子,更喜欢结交说汉语的朋友,他们看的是中国的新闻和电影。所以,喜欢说汉语还是英语,与适应美国社会的程度有关,也和有没有结交说英语的朋友有关。 这个实验其实并不能说明学得越早就说得越好,只能说明越沉浸在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习的水平越高,意愿就越强。

在婴儿时期,我们为了学习母语,形成了语言过滤器,语言过滤器让我们更快学会母语,但也让我们更难学外语了。作者认为,尽管年龄会影响语言学习能力,但学习模式才是真正重要的影响因素。越沉浸在外语文化环境,越让人想学习外语、提高外语水平。

第二部分

如何更好地学习外语?因为背诵单词和语法是普遍的教育方法,作者重点教你如何用外语交流,而不是用外语考试。因此,这部分内容更侧重如何在外语的听说两方面进步。

第一,作者提到了外语的教学方式,这部分是从老师的角度说的。 作者认为,设置沉默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不要着急说和写,先多听多读。基于这种理念,作者提到了一种高效的学习法:全身反应教学法。

什么是「全身反应教学法」呢?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用外语说,起立,坐下,用左手拿起书,到黑板上来画一朵花……学生完成老师的指令,全身都参与到反应中。全身反应教学法的关键是,设置一段「沉默期」 ,不让学生发言,只是让学生听和读,而不着急让他们说和写,只输入,不着急输出。相信你也看出来了,这种教学法的高明之处,在于模拟了一个母语环境。对于一个刚学习语言的婴孩来说,重要的是听懂作为指令的语言,而不是张口说话。

即使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有一些孩子也需要更长的沉默期,因此开口说话很晚,很多家长因此很担心,但这并不能说明孩子智力有问题,这种说话迟的这种孩子被称为「爱因斯坦综合症」,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这样的。在一个案例中,一个小女孩相当大了,不管家长如何诱导,都不肯开口,大家都担心孩子是否是智力有问题。结果有一天,在外面玩的时候,小女孩突然说话了,她说:「妈妈,这片夕阳真美啊。」这是她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意涵的复杂和感性成熟程度远超同龄人。

我们说回来。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容量有限论」 ,人在说外语的时候,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传递意思上,那么就很难分出一部分精力去关注语法是否正确。学习需要把握两者的平衡。既要愿意交流,也要意识到超过自身水平的交流,有可能会产生不自然的外语表达。

外语学习时, 有一个「外国人交谈」(「foreigner talk」)理论,这个理论提出,一旦外语学习者学会了简单的表达,就一直用最简单甚至是错误的表达去说话,而不愿意去尝试语法正确的复杂句子。 比如说,既然可以叫火龙果是「粉色的水果」,那么就没有必要学习火龙果的英文到底怎么说。针对这种情况,有些专家提出,可以尝试适当反常识教学,先教复杂的例子,比如先教 「那个我之前给了一本书的人」 (「The man I gave the book」),后教 「过来的那个人」 (「The man who came」),前一个句子句型比后一个更复杂,那就先教复杂的。再比如说先教「我们」(「we」),后教「我」(「I」)。

另外一种情况相反,很多学生因为想一张口说出完美语法的英文,就过分注意语法,然后就无法思考自己到底要说什么,最后大脑就宕机了。这种情况出现几次,人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越来越不爱说外语了。 这个心理包袱其实可以放下,因为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我们就是很难在快问快答的时候,既传达信息,又说对语法的。那么究竟怎么克服呢?作者最推荐的方法就是背诵例句和对话,尽可能记住更多地道的句子表达,然后再练习替换其中的词语,并且想象使用场景,这样就能在口语表达的时候更从容。

第二,身为一个语言学习者,确定自己的学习动机。 学习外语,有两种动机,一种动机叫做「融合型动机」,另一种叫做「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可以理解为,喜欢外国文化,愿意和外国人保持一致,参与到他们的文化中。工具型动机是指,作为工具,这门语言是你的刚需,比如说,你要被派去外国工作,比如你必须要通过一门外语考试,才能上理想的大学,或者是获得一项资格。

这两种动机,哪种更有利于学习呢?经过大量实验发现, 工具型动机学得更快,而融合型动机学得更好。 但是长远看来,还是需要融合型动机。比如说你还是需要喜欢这门语言,否则,就会出现毕业了或者考试后,本事「都还给老师了」的情况出现。我身边就曾经有一位同学,上学的时候英语总是不及格,但是因为喜欢日本动漫,用课外时间自学了日语。最终高考的时候,索性选择了日语作为高考的外语科目,分数比他的英语成绩好得多。

你学外语是什么动机呢? 不管是融合型动机还是工具型动机,其实学习外语的关键,都离不开一个词,就是「责任」。学习外语必须要意识到,学外语一切责任都只能由你自己承担。学外语不是别人逼你学的,而是你自己想学的。这个理由可以是「我想考个高分」这样的工具型动机,也可以是「我想跟一个外国人交朋友」这样的融合型动机,动机和理由没有高下之分,但学习者一定不能骗自己。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兴趣很大,无论要面对多大的阻力,你都会把它学好,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这也是学习外语最重要的一点。

只要能确认自己为什么学习外语,真诚地想清楚这一点,那么每个人都会变成外语专家。 如果一位老师想教你东西,但是他教的时候,你对他所说的话一点兴趣都没有,结果就是你会觉得「好难」「好无聊」。学习者一边抵触学习,一边又勉强做一些学习的动作,那么是学不好的。这一点看似有些虚,大部分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者,其实都是败在了行为和动机不一致这一点上。

分享一个故事,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在书店的外语区,看到了一个大约五十岁头发花白的建筑工人,背着安全帽,外套上都是油漆和泥土,他在全神贯注地看着一本英文杂志。我偷偷走近,还发现他读出了声。他跟我说,「小姑娘,我请教你啊,在说英语的时候,百位数和十位数中间加不加‘and’?」因为有时候,他听到有人加,有时候又不加。我也糊涂了,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我其实也不清楚,但我在学校学到的是要加的。

我继续问他,为什么在这里看英语教材呢。他说,他其实从来没学过英语,但是在大概五年前的一天,他去一个废弃的办公室拆墙,看到了墙上一块世界地图,他忽然发现,这个世界很大的,有很多地方,是完全在讲另外一门语言的。他想,那些外国人,他们过着什么日子呢?于是,他决定学一门外语,而所有外语里,最出名的语言是英语。就是基于这样朴素的想法,他开始了自学外语。在不去工地的日子里,他总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看英文书,听各种资料。

你看,只是因为看了一眼地图,起心动念了,他便萌生了学习外语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日子里有了一些超越庸常的瞬间,他的世界因此比别人更广阔和富足。而我,有老师每天教我英语,即使有高考的刚需在面前,也不能完美地回答他那个问题。后来我上了大学,需要频繁说英语的时候,我才弄明白,关于建筑工人问的百位数和十位数之间加不加and的问题,英式英语要加,而美式英语则会省略。

其实刚刚这个故事,很能反映两种动机的学习者的特点,我作为工具型动机学习者,明白升学考试的重点是读写能力和语法,学校教学就也是这样,以语法和翻译为中心,学生自然是读写更厉害,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的普遍实际状况都是这样的。而如果你不再需要考试,你只是单纯对某个国家的文化感兴趣,大可以重新设置你的学习路径。你可以把目标设置成:我今年要能够和外国人进行十五分钟的英文对话。

所以说,不管你是上班族,还是学生,还是退休在家的人,最关键的是创造一个外语学习环境。你要知道,「外语学习环境」不是指「出国」,有很多人出国了多年也只是跟华人在一起,而也有人从来没出国,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个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是指:你能每天接触外语,并且用外语来交流信息。信息可以由你传递给别人,也可以让别人的信息进入你的脑中。

没有机会跟别人用外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把听外语和看外语变成自己的日常习惯。 最好是在手机里下载外语的音视频文件,这样既可以听、也可以看。只要你有5分钟或10分钟的空闲时间,就愿意拿出来听听看看。这样会慢慢创建一个「有空随时学外语」的习惯。有些人会喜欢听教程,比如单个单词的发音,或者一句句音频。但其实听成熟自然的音频更好,比如电台的对话、电影、新闻等,因为它们可以覆盖外语最高频的所有声音,你会多次听到同样的规律,这样一来,你的大脑会熟悉那些原本听觉系统过滤的外语音素,听得越多,你的语感就越好,这是在课本上苦学也学不到的。易懂、好听的发音的关键不是单个音讲得多标准,而是整体的语调和节奏,像听音乐一样去听到重音、速度和停顿,去表演一门语言,去模仿说外语的本国人,才是地道发音的秘诀。

我在香港上学的时候,教学语言都是英语。有一位教授,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他也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博士。我看到他在餐厅的时候,总是在看美剧。我以为他是一位狂热的剧迷,于是问他,这个剧好看吗?他像剧中的人物一样,耸了耸肩,说没什么意思,只是随便找的。我问他,为什么还要看呢?他说,因为我不在美国了,必须要靠每天输入一小时纯正的英语来保持良好的口语语感,才能给你们上课。

作者提醒我们,听力练习的时候,反复去听能听懂80%的听力材料,比去听只能听懂20%的材料的效果要好。如果有文字版,就先听,再看文字,确认你漏掉的和听错的部分,然后再听。将一份材料同时用于阅读和听力,一鱼两吃,会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你不仅仅是既听到了单词,又读到了语法结构,更重要的是,你能听到平日里只在阅读的时候,才会注意到的语法和句子结构,通过听力,你会听到母语者如何处理句子的重音。而不阅读文章,是会忽略这部分信息的。

那遇到几乎完全听不懂的音频,怎么办?比如五分钟的新闻里,你就能听懂三四个单词,像是China,subway这样简单的单词,作者说,这种听其实也不是白听,听不懂也比不听好得多。虽然我们理解不了听到的内容,但其实,我们的大脑仍然在收集和处理各种语音信息。就像婴儿一样,你可以熟悉外语的语音节奏,以及一个长句子的音调起伏,每多听一个音频,你下次开口都会进步一点点。

结语

为什么外语那么难学? 原因很简单,其实习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取舍选择的过程。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在大脑发展的黄金时间,形成了一个语言过滤器。这个过滤器让我们更好地学习母语,自然也就建立起了学习外语的屏障。尽管年龄会影响语言学习能力,但学习模式才是真正重要的影响因素。越沉浸在外语文化环境,越让人想学习外语、提高外语水平。

学习外语的动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型动机,一种是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学得更快,融入型学得更好。 但是长远看来,学习一门语言仍然需要融合型动机,也就是需要喜爱这门外语和它代表的文化。如果你单纯对某个国家的文化感兴趣,你可以重新设置你的学习路径,甚至可以重新设置学习目标:比如,今年学习日语的目标,本来是完成十五分钟的对话,现在变成了十五分钟不露馅,让外国人糊涂,以为你就是本国人。这样的目标对你掌握这种语言的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样的要求,只对融合型动机的人才能起效。

最后,我给你介绍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包,亲测有效。如果你身边有一个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人,你想学习他会的这门语言,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让你快速创造一个绝佳的外语环境。

你需要先学会这几句话,用外语怎么说:

请说慢一点。

那个(东西)是什么?

这个(东西)怎么说?

我不太懂,请再说一遍。

学习语言也是一种模仿,你在扮演那个国家的人,而这几句话就是你的「外语急救工具包」,先学会这几句,能保证你在不知道台词的时候,继续演下去而不出戏。说到现在,相信你也能感觉到,学习外语是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的一件事。这其实跟任何一种学习一样,只不过语言会给我们更快的反馈。同样的,学习一门语言能给我们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另一门语言,就是另一种看世界的视角。

比如,我解读【我问宇航员】那本书的时候,了解各种世界语言的裴鹏程老师,路过了我的电脑,开心地告诉我:「astronaut」也就是「宇航员」,这个词来自古希腊语,是由「星星」和「水手」组成的。我想,啊,没错,宇航员就是星星间的水手,从大海到太空,勇敢的水手们一直将人类探索的边界向外推一步。

知道这个,可能没有什么用,但外语在那一刻给了我一个比喻,一个启发,这种换个视角获得的心领神会,其中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你想获得这种快乐,也去试着学一门外语吧!哪怕是一句「你好」,也会让你感觉你的世界更大了。这可能就是即使离开校园,也不必再考试的你,再次学习外语的最佳理由。Congratulations!You made it!

撰稿:真真;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成为榜样,把时间变成孩子的资产。每周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帮助孩子拥有一个、每一本书都学习过的书房。

妈妈有焦虑,来母亲智慧文化馆!

地址:杭州南宋御街「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

联系人:叶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