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动物会在它的幼仔长大一些后便把它们从身边赶走,看似非常冷酷无情,非常残忍,实则是对孩子最大程度的爱。这种行为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成长,培养它们适应大自然的生活环境。
同理, 对于人来说,培养个人自理能力也十分重要。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自理习惯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习惯呢?
PART1.自理思想的灌输
1.接送时候灌输
在孩子一进入幼儿园,离开父母开始首次集体生活时候起,教师就要灌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
如早晨几点入园,几点离园自己要知道时间,并且把接送时间转告家长,随时提醒自己的父母按时接送自己;教师要求携带的学习用具都有什么要记牢,与家长一起准备好,自己整理在一起,不要忘记准时带入幼儿园。
2.家园互动灌输
在家园互动时候要与家长沟通,在家里也要向他们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如:与孩子说:
「你已经上幼儿园了,要去自己学习知识了。」
「你要自己想办法与其他小朋友好好玩。」
「你已经长大了,你自己会做什么事情呀?尝试做一些吧。」
让他自己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开始自己走向集体环境之中,逐步远离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已经具有了离开父母独立思考的时间,已经具有了离开父母独立活动的空间。
3.教育活动灌输
首先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知道会自理的小朋友是乖宝宝,自己应该也要学习自理。
然后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地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其他意识的小朋友作比较,激发幼儿自理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自理的认识。
最后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 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简单的事情或是一些家务劳动 ,如拿筷子,扫地,叠被子,洗脸刷牙等。在幼儿园、在家里试着去做,为自己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PART2.自理方法的传授
幼儿具有了自理思想准备后,教师和家长就要及时教给孩子一些常见的,力所能及的,应该学会的一些自理方法。因为幼儿不知道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
1.根据年龄特点,设计教育活动
幼儿对简短的儿歌或是直观漂亮的图片,游戏感兴趣,于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把教给幼儿的自理方法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呈现传授,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
如教给幼儿正确洗手的方法时,首先把洗手的全过程以相片的形式贴在教室里,通过观察相片画面的内容,学习洗手的方法。
第一步接水;
第二步洗手心;
第三步洗手背;
第四步打洗手液(或香皂);
第五步手心手背搓搓;
第六步清水洗净;
第七步用毛巾擦干;
第八步把物品放回原处;
然后幼儿结合学到的知识进行尝试性示范,教师一边提示,一边指导。最后,全班幼儿一起练习洗手的方法,评选学习认真,动作规范的好宝宝。
2.逐步提高要求,体验成功乐趣
幼儿学习到了基本的自理方法后,就要在自理的速度上,自理的质量上逐步提高要求,在自理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自理的欲望。
如:幼儿在自己吃饭的过程中,总是会撒一桌子米粒。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今天一定会比昨天撒得少,我相信你」,「你如果不说话,吃饭既能做到细嚼慢咽,速度还会比昨天要快一些」等)。
通过引导,幼儿自我比较,逐步提高自理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方法,让幼儿发朵小红花或是评选「节约宝宝」等在教师的鼓励中体会到自理能力提高后的无限乐趣。
PART3.自理习惯的培养
1.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
要知道,思考的独立性是自理活动的前提。只有具有了独立的思考时间,对于每件事情有自己的独到想法,才有可能付出独立的行动。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设计适合幼儿回答的问题,让他们独立思考,并给予其思考的时间。 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童言、童趣,即使再幼稚的回答也是他们对生活的见解,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阅历范围不同。这是他们走向独立活动的开始,有想法,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就会一步一步走向自理。
例如:当教师和孩子讨论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问题时,可以问幼儿:「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这件事情怎么解决比较好?」「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同时,鼓励幼儿说:「我的想法是……」「我认为……」。
2.给予独立活动的空间
自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理是在活动中不断重复的,自理是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以一种自主的、独立的行为在活动中养成的。
一是教师和家长要给幼儿多创造独立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独立活动中运用巩固学习到的自理的方法,使之成为习惯。
习惯是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的行为方式。
例如:组织幼儿每次入厕后或是吃饭前自己洗手,教师要求幼儿排好队,有次序,想办法,洗干净。每一个环节都是幼儿的自理活动,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细心观察幼儿,通过观察搞评比激励幼儿要做得更好,要比别的小朋友做得棒。在每一次指导评比中培养自理能力,在每一次洗手活动中培养自理习惯。
二是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保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保证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要敢于把孩子作为活动的「主角」去锻炼,一步一步让孩子料理自己的生活。
例如:在家里要逐步与孩子「分床而睡,分室而居」,孩子到幼儿园才能独立一张床午睡,自己整理床铺。在家里玩过的玩具自己要整理到固定的柜子里,孩子到幼儿园才能在积木区活动时,分类别,有秩序地整理玩具。在幼儿园教师教给孩子正确的坐姿,听讲的方法和应该准备携带的学习用品,在家里引导孩子自己注意听天气预报,而决定是否带雨具,外出游玩,自己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装在自己的背包里等……
总之, 通过思想的渗透,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一定能帮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使教师和家长感觉到幼儿一天比一天懂事,一天比一天会做的事情多,一天比一天做事的质量高。
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 为中国学龄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资讯服务,致力于帮助托育园&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化提升,为托育园&幼儿园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声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由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重在分享优秀教育理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