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引发百万年轻人共鸣的【抓娃娃】,打动不了他们的父母

2024-07-27教育

1.

前两天去看了开心麻花的【抓娃娃】,好笑是真的好笑,emo也是真的emo。

把孩子当做试验品,几十个大人轮岗盯梢,像看猴子似得。

哦不对,猴子可不会有人陪着它演戏。

你问孩子的隐私怎么办?

别闹了,中国式的孩子哪有隐私。

犹记得片中有一幕,沈腾马丽饰演的父母偷看儿子日记的时候,满脸的笑意。丝毫没有考虑过儿子作为青春期的男生,理应享有的个人空间。

看完电影之后三天,我在家族群推荐亲戚们去看,精彩的部分来了——

拿大姨来说,她觉得这个电影好笑是好笑,但是三观有问题。

不不不,不是大多数年轻人觉得的问题,什么「操控孩子人生」、「践踏孩子隐私」之类的。她觉得电影「荒谬」 之处在于,马继业「也太不懂得感恩了!」

她的逻辑是这样——

「父母每天不上班,几十个人围着你打转,砸了几百万配备顶级的师资力量。可孩子发现真相的时候,居然没有感动的痛哭流涕,还扬言要‘离家出走’?」

把我人都听傻了。

「人类的悲喜是不相通的」,诚不欺我。

2.

我翻了一些关于电影的影评,发现这并不是特例。上一辈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带着一种拧巴的心态。

一方面,他们当然知道片子是对中国式教育的一种讽刺,另一方面,他们也着实可以和马成钢夫妇共情。尤其是那句让人窒息的, 「别说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这句话值得玩味的点是,它用一句谁也不得罪的话,同时得罪了两个群体。

从孩子的角度看,被十余年24小时监控的人生,毋庸置疑是恐怖和悲哀的。而从父母的角度看,自己花了十余年24小时监控,不也是种「沉没成本」吗?

难怪乎前些年网上有句话很火—— 「在中国,孩子一辈子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一辈子在等孩子的感恩。」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提出过一个「混沌共生理论」——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个人的独立性相对缺乏。 大家似乎都处于一个「大写的人」之中,各个单元(包括个人、家庭、家族等)相互交织、彼此依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导致关系复杂且难以理清。

如果代入「混沌共生理论」的视角,解释中国式父母对于孩子的高掌控欲就不足为奇了。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孩子是自身的延伸,而非独立的个体。他们将孩子的生活、学习、未来规划等都纳入自己的责任范畴,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需求。

就像马成钢用苦难教育来给马继业「洗脑」的时候,从来就没有问过,这是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退一万步说,哪怕小时候的马继业心甘情愿,那也是被「诱导」的。

你一定也听过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和「你不都这么过来了吗?」

你听了还不能顶嘴,因为只要你顶嘴,就会被扣上「不懂感恩」甚至「不孝顺」的帽子。

也许在某个午夜梦回的夜晚,父母也会觉得自己错了,可他们不能承认。就像马成钢咆哮着:「我给你铺好的这条路,你登上就是高峰。我给你的,是最伟大的爱!」

因为一旦承认错误,就是在否认自己的人生。

他们怎么可以被否定人生呢? 毕竟,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命运否定一次了。

3.

鲁迅先生说,「喜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句话用来形容【抓娃娃】再合适不过了。

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对于马继业来说,是自由,是尊重,是个性,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人生。

这些本该属于孩子东西,都被父母以爱之名给剥夺甚至扭曲了。成年之后的马继业依然保留着捡垃圾的习惯,这是社会的幸运,却是他的不幸。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抓娃娃】当然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喜剧片和教育片, 但遗憾的是,它打动不了中国式的父母。

诚然,这并不是电影的问题,它已经尽力了。该反思的,是作为子女的我们。

为什么得知父母偷看日记,没有怒火中烧。

为什么听到父母篡改志愿,就这么听之任之。

在电影的结局,马继业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他说希望自己不再做风筝而是做风,可......

如果这阵风,依旧是人为制作的呢?

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虽然走出了演播室的镜头,却走近了无数影像设备的屏幕。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父母,恐怕是中国式子女永远卸不下的枷锁。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我的才华不是拿来取悦你】作者。关注我,毒鸡汤管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