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高考800多分!人大毕业如今四处流浪,父母:他扔掉手机全国溜达

2024-01-13教育

前言

高考800多分,毕业于人大,本应是人生赢家的他如今却选择了四处流浪,丢弃手机漫游全国。究竟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和决策过程?父母对于这个曾经的优等生如今的生活选择有何看法?

农村出身,高考状元

1979年,常学福出生在一个河南农村的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种地为生。家中两个儿子,常学福排行老二。尽管生活贫穷,但父母对两个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常学福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学习出类拔萃,小学开始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

初中老师发现他在语文、历史等文科学科上特别出色,经常能在班里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虽然不是最拔尖的,但也总是名列前茅。常学福淡然处之,并不在意自己的天资,只是每天勤奋用功,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中老师见过常学福的数学试卷后赞叹道:「这孩子的理科基础很扎实,文科成绩又那么出众,简直是文理兼顾的尖子生!」同学们也敬佩常学福的多才多艺,虽然他性格内敛,但大家私下里都争相向他请教各科问题。初中、高中一路高分通过,被称为学校的「尖子生」。

1997年,18岁的常学福高考以800多分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成为汝南县那一届的高考文科状元,一时间家乡沸腾,村民们都以他为荣,常学福也成了那个年代农村家庭的希望。

那一年高考的文科考题对历史和地理的要求很高,正好常学福的强项。他在试卷上发挥出色,最后总分高居全县第一。父母欣喜若狂,高兴得合不拢嘴。常学福看着他们激动的样子,心里也升起一股暖流。

大学毕业,社会饭碗

大学时光在常学福的努力学习中悄然流逝。他不像其他新生一样花很多时间适应环境,而是从第一天起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宿舍里熬夜准备考试的场景屡见不鲜。有同学感慨道:「常学福真是读书机器,他好像天生就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优秀的刻苦功夫很快得到了回报,大一就获得了二等学业奖学金。

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就能分配工作,常学福却在毕业前得知国家取消了这一制度。自己找工作对常学福来说并不困难,凭借优异的履历,他先后在威海、北京等地工作。从业余时间攻读研究生到专业技能的进一步磨练,常学福刻苦努力,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但常学福心中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事业,这是他在大学时就萌生的想法。经过几年的工作积累,常学福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自己创业实现理想了。

回归故乡,种水果

终于,在攒够了第一桶金后,常学福毅然在上海创办了一家计算机公司,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仅凭一己之力在陌生的大城市打拼,常学福用智慧和毅力将公司经营的很成功,获得可观收益。员工从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本以为他会一路高歌,事业达到更高峰,却不想,就在事业达到高峰时,常学福突然关闭了公司,不告而别。对于这个莫名其妙的决定,员工和家人都不解,纷纷劝他再考虑考虑,但常学福的决心已定。「我想回老家过另一种生活,这些名利我都不在乎了。」他如是说。

离开上海后,常学福回到了老家河南。面对家人的诧异,他却三缄其口。在村子里搭了个棚子居住,过起了截然不同的生活。白天在村口卖起了水果,一边还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解决电脑上的问题。

村里人都夸奖常学福学富五车,见多识广。常学福也不在意赚多赚少,只要能糊口就行。偶尔村里有扶贫项目招工时,他也会去干几天活儿,然后拿着工钱买几袋好吃的回家。「人只要心想事成,钱再少也足够用的。」常学福这样告诉好奇的村民们。

后来,常学福娶了村里一个叫李梅的女子,两人都是1980年出生的,正好年龄匹配。李梅家境不是很好,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奶奶生活。她本来很羡慕能出去打工赚钱的人,没想到常学福说过去的都过去了,赚再多钱也换不来幸福,重要的是当下的生活质量。

李梅被常学福这种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震撼到,欣然答应了他的追求。两人很快结为连理,诞下了女儿小芳。偶尔,常学福会抱着女儿在河边钓鱼,一家三口温馨其乐融融。恬静的生活却没能持续太久,三年后两人便离了婚。原因很简单,李梅实在受不了常学福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她还年轻,想要更好的物质生活。

常学福也不强求,爽快同意离婚,但请求监护权。谁知李梅不顾诺言带走了女儿,从此杳无音讯。女儿被带走后,常学福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村里的父老乡亲都不禁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曾经村里引以为傲的高材生,如今860万人思念,亲人少。

一去不返,从此流浪

离婚后不久,常学福告诉家人自己想要独立流浪世界,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家人们大为震惊,纷纷劝他打消这个念头,生活才刚刚稳定下来,怎能再次选择流浪呢?常学福却很坚决:「我的人生道路,只有我自己最清楚。你们不必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见他志在必行,家人也无可奈何,只能目送常学福离开。

那一天,常学福带着一个背包,踏上了流浪的旅程。之后的岁月里,常学福走南闯北,在大街小巷间漂泊。他不定期搭乘火车和客车,每到一个地方就四处游荡数日。有时路过孤儿院,他会留下索要的钱;有时碰到上学的穷苦儿童,也会资助他们买课本。

偶尔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其他时间与世无争,过着自在逍遥的生活。一年中,常学福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流浪,只有过年过节时才会短暂回家省亲。家人见他衣衫褴褛却神清气爽,也渐渐明白这就是他选择的生活。

直到近期,常学福在山东街头被人认了出来,那破烂衣衫下的文科状元身份震惊四座,一时间沸沸扬扬。本已淡忘的往事重新被提起,家乡的父老们也纷纷唏嘘,没想到当年最优秀的学子会沦落到这个地步。然而常学福却从未觉得自己在流浪。他说:「我不叫流浪,我是在旅行,欣赏世界的美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命运多舛,他却微笑

从农村走出的高材生,靠自己的双手在上海闯出一片天。正当事业达到巅峰时,却又放下成果,回归田园。之后家庭破碎,选择上路流浪。坎坷的人生,却无法磨灭他眼中对生活的热情。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常学福用他30多年的人生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信条。

也许常学福的选择确实匪夷所思。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生命的精彩。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评论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呢?每个人都有权利过与众不同的生活。常学福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他用独特的生活解释了什么才是成功。

结语

常学福用他独特的人生阐释了一个道理:快乐从心生,与外界无关。也许正因为明白这一点,他才能在风餐露宿的日子里,仍然面带微笑。多少人为了所谓「成功」而压抑自己的本性,丧失了生活的乐趣。而常学福则敢于与世界针锋相对,走自己的路。这种勇气和气度,也许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