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博导不愿收家里穷的学生,并不是瞧不起寒门贵子,而是实际不允许

2024-02-16教育

王小明面临的困境

王小明来自河南省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靠着勤劳种地维持生计。家里四个孩子,王小明是老大,从小就勤奋好学,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高中毕业后,王小明考取了一所211大学的本科,成了村里去上大学的第一人。大学四年,王小明依然刻苦用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推荐,进入985高校的一个博士研究生项目。

对王小明来说,这是实现他多年梦想的关键一步。来到985高校后,他被分到了张老师的研究组。开学第一天,王小明穿着简朴的衣服来到学校报到,在富家子弟云集的研究组里,他感觉自己与众不同。

在组内同学的眼里,他像一个落魄的穷孩子。王小明没有在意这些眼光,只想着努力完成博士学业。

但是很快,王小明发现博士阶段远非想象中那么轻松。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参加课题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学校和导师给博士生极大的压力,如果论文发表不够,很难毕业。

更要命的是,发表顶级论文需要漫长的周期,王小明感觉自己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好像整个系统都在榨取博士生。

张老师的态度

张老师是王小明的导师,他是学校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带出过很多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张老师一看王小明的家庭背景就皱起了眉头,他还记得上一个这样的穷博士生李晓芳的遭遇。

李晓芳也来自农村,家境贫寒。来到博士阶段后,她运用全部精力和时间想完成学业,希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巨大的压力让李晓芳身心俱疲,她患上了抑郁症,还有严重的颈椎病。

李晓芳哭着请求张老师给她多一点时间,但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她已经到了退学的边缘。最终在张老师的劝说下,李晓芳不得不空手而归。

这段经历成为张老师拒收穷博士生的转折点。他认为穷学生的家庭条件太差,无法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最终只会以失败告终。当王小明请求给他一次机会时,张老师态度非常坚决,认为王小明的家庭背景会严重阻碍他的发展,建议他放弃读博士的想法。

王小明跪在地上哭诉自己的决心,但是张老师依然停不改变决定。

李晓芳的遭遇

李晓芳来自江西一个山村贫困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她从小非常努力学习,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为了摆脱贫困,李晓芳决心继续深造,在导师的帮助下进入了985高校的博士阶段学习。

刚开始时,李晓芳对博士充满无限憧憬和激情,她想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在张老师的研究组里,李晓芳时时刻刻都在工作和学习,她拼命地读书、做研究,希望能尽快毕业。

但是她低估了博士阶段的难度,巨大的工作量很快让她消耗殆尽。

李晓芳开始频繁地熬夜读书,每天睡眠不足三个小时。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是还是咬牙坚持。六个月后,李晓芳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和焦虑,经常会在夜里突然惊醒。

身体也出现了种种毛病,尤其是颈椎病让她疼痛不堪。李晓芳哭着请求张老师给她多一点时间,但是按照规定她已经到了被劝退的边缘。最终在张老师的劝说下,李晓芳含泪离开了学校。

这段经历成为她人生的一个伤痛。

王小明坚持不懈

被张老师拒绝后,王小明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觉得自己辜负了家人和村里人的期待,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回到宿舍,王小明看着硕士学位证书,眼泪不断地流下来。

就在王小明准备放弃的时候,系里的另一位导师李老师找到了他。原来李老师也来自一个贫困山村,小时候生活非常辛苦。他充分理解王小明的感受,决定收下王小明,给他重新机会。

王小明激动地跪在地上,再三向李老师表示一定不辜负他的期待。

在李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王小明重新燃起了希望。他谨记李老师的教导,正确规划时间,合理安排工作量。王小明不再像从前那样拼命工作,而是充分睡眠休息,保证身心健康。

他也学习与其他博士生团队合作,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几年的努力,王小明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篇顶级论文,并逐步完成了博士学业的所有要求。当李老师亲自为他披上博士服时,王小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博士阶段的现实与困境

像王小明这样的寒门学子在博士阶段会面临巨大的现实困境。首先,博士阶段的学习强度和工作量非常大。学生需要大量阅读前人研究成果,参与课题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并最终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写作。

从选题到论文发表,整个过程长达数年。博士生背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其次,导师和学校对博士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博士生需要在规定年限内发表足够多和质量够好的论文,这关系到是否能顺利毕业。许多博士生难以在几年时间内达到导师的要求,不得不延期甚至退学。

即使延期,也需要承担额外的学费开支。这对家境贫寒的博士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再次,发表高水平论文周期长。从选题、写作到双盲审稿,顶级论文的发表需要至少1-2年。期间不能放松,稍有差池就可能白白耗费时间。

这给博士生的精神带来持续的压力。如果论文得不到发表,那么毕业就会被无限期拖延。

最后,由于种种压力,许多博士生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心理问题。据统计,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在博士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还有部分学生因抑郁过度选择了结束生命。

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面对这一切,穷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往往更难熬过这个艰辛的阶段。他们不仅面临学习的困难,经济条件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障碍。这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更友好宽容的学术环境。

不同导师的态度

对于收取家境贫寒的博士生这一问题,不同导师持有不同的态度。

有一部分导师直接拒绝收取家庭条件差的博士生。他们认为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实力有限,无法承担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也无法负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国外旅费。

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这些学生的家庭无法提供适当的精神支持,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因此,这类导师从一开始就拒绝收取这部分学生。

还有一些导师持有同情和支持的态度。他们理解穷学生追求进步的心理,会在选拔学生时不因经济条件而排斥他们。这类导师也会主动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给予积极的精神支持。

在上也会适当照顾学生的感受。可以说,他们扮演着穷学生的引路人和草根导师的角色。

导师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穷学生能否在博士阶段获得成功。因此,穷学生在选择导师时需要慎重考虑,以获得最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同时,社会上也应该呼吁更多导师给予穷学生同等的尊重和关照。

通过王小明的故事,我们可以给予寒门学子几点建议:

第一,在选择读博前,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是否能支撑完整的博士阶段。如果经济上存在困难,可以先工作储蓄资金,打好基础再考虑升学。

第二,选择导师时一定要慎重。多调查导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其过往是否收过穷学生。争取找到一个有同情心而且教学负责任的导师。

第三,正确规划时间,掌控合理的工作强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身心健康,不能过度操劳。要学会合理安排,稳扎稳打地进步。

第四,如果遇到困境,要及时寻求帮助,而不是独自面对。可以找系里其他导师、辅导员倾诉,也可以找亲友寻求精神慰藉。

同时,这也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博导不愿收穷生」的现象。究其根本,还是当前的学术环境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应该呼吁营造一个更加友善宽容的学术氛围,给予穷学生以同等的尊重和公平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