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那些调剂到「非全」的研究生们

2024-01-13教育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小柒(化名)拉着行李箱站在北京南站的站台上。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她不禁再次想,自己是否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2023年,北京某高校本科毕业的小柒考研「上岸」。现在她是北京另一所重点大学广播电视专业非全日制的研一新生,但正是这个「非全」的身份,成了小柒难与人言的尴尬。

反复权衡之后的选择

2023年春节过后,小柒在报考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了自己的初试成绩,那个数字让她喜忧参半——喜的是进了复试名单,忧的是,她的名次太靠后,按照以往的情况,要反超十几个人才有希望被录取,这个难度很大!当天复试结束后,学院告知考生们,这个专业非全日制方向还有一些名额,也可以考虑。

提到那段做决定的日子,小柒用了「煎熬」两个字来形容,「当时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纠结了大概有一周的时间。列举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各方面的优劣对比,也和家里人商量了,他们都支持我的决定,实在不行就调剂到‘非全’」。

小柒在研招网接受调剂待录取通知

如小柒预料的那样,她复试落榜了。按照之前的计划,在「二战」与调剂之间,她选择了同一所学校的「非全」调剂。在被问到为什么不选择调剂到其他的全日制学校时,小柒说:「在艺术考研分数400+满天飞和招录人数少的情况下,调剂到一个好学校太难了!」小柒不能接受普通本科甚至更差的学校,这和她的心理预期差得太远了。所以在第一志愿全日制研究生复试结束后,她又参加了该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调剂复试,并被录取了。

和小柒一样,小权(化名)也是应届生考入「非全」的一员。大四时,他就一边备考研究生,一边向校招单位投递简历。有几个单位看中了他,通知他去面试。

「我当时面试了三家公司,有一家还比较满意,但因为后面直到毕业还有很多招聘会,而且还有三个月就考研了,所以就没再进行更详细的交流。」用小权的话来说,考研、工作两手抓,主打的就是一个「保险」。

对于考研,小权其实并没有很大的信心。计算机专业的竞争压力不小于文科。所以在考研结束后,他就找了一份工作先干着。成绩出来之后,果然如料想的那样,没能进入目标学校的复试。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能会对学历方面有更高要求,在与父母沟通之后,小权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一所普通高校攻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什么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其实在调剂全日制院校失败后,大部分人往往会选择「二战」或者就业,像小柒和小权这样选择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确实不算多。这和长期以来社会形成的对「非全」的负面印象有关——一提到「非全」,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这是「混」出来的,含金量低,毕业要求松,或者有人干脆认为是「花钱买证」。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由「在职研究生」发展而来的。2017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了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也就是说,「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考时使用同样的试卷和录取标准,进行学历、学位「双证」管理,毕业标准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致。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住宿提供、学费标准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异。在培养方式上,非全日制研究生以在职方式培养,上课时间灵活,一般安排在周末、寒暑假集中上课,学校一般不提供宿舍。因此,很多人认为「非全」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在读研方面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比全日制研究生少,学习效果不如全日制研究生,继而导致「非全」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经常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对那些宁愿「二战」也不愿调剂到「非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言,很多人觉得花着比「全日制」学费多的钱,上着比「全日制」少的课,没有工作却处于「脱产读研」的状态,心态尴尬也是可想而知。

如何应对不一样的生活

果然,小柒就读的学校没有为「非全」研究生提供宿舍。早在开学前,小柒就做了打算,要在北京租房。在班级群里问了一圈后,她发现有些同学也有这个打算,她们便商量起了合租。

在北京的朝阳区,北四环,「鸟巢」附近,五个「非全」女研究生的「家」,很小但很温馨。房东说,上一批房客也是附近高校的大学生,所以每间屋里放置了两张床,客厅、卫生间和厨房是公共区域。小柒和同学共住一间,每人每月付950元的房租。

「我和室友们的关系还不错,大家空下来的时候会一起做饭,交流一下学校的生活。」这套出租屋里,有她们班近一半的女生,大多数人都和她年纪相仿,大家都很聊得来。

虽然已经在北京读了四年本科,但小柒对现在的生活方式还是有些不太适应。像这样在校外住宿还是头一回,「感觉去上学就像上班一样,每次去学校都要挤地铁,特别是赶上早高峰的时候。」

小权的生活还算便利。因为在本地,家、学校、公司的距离车程都在半个小时左右,三点一线的生活忙碌且充实。因为时间比较自由,他继续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兼职做软件设计,经常需要两头跑。导师也理解他的情况,「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线上解决,跑趟学校也行,反正离得近。」

虽然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每次回到校园,小权不免也会心潮澎湃。「一踏进校园就有一种浓浓的青春气息,这是平时在公司感受不到的。」「非全」的同学年龄差距整体比较大,一开始小权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紧张的。但接触过同学们后,他发现大家都不在意这些,而且对各自的未来都有明确的规划,这也坚定了他边上学边工作的决心。

「非全」的学费要比全日制研究生高不少。通过之前的几份实习,小权攒了一些钱,学费他是可以负担得起的,「我发了工资后留点生活费,剩下的给我父母,他们帮我存起来,有时他们也会给我点生活费。」人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总是个孩子。

相比而言,一直过着单纯的学生生活的小柒,经济状况就要紧张一些。她也在想办法寻找赚钱的门路。因为专业课成绩考得不错,她在网上接了几个考研学生辅导的活,从四月起就给他们上课。开学前,通过接辅导、出售资料和兼职,她存了不到一万块钱。但开学后的一些家具置办、日常采购等也花费了许多。每个月家里都会给她一些生活费,不够可以再要。开学之后,她继续兼职做线上辅导,「能赚一点是一点吧。每次给家里多要生活费都很难开口,不是他们不给,是我自己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在努力中思考未来

在很多人看来,「非全」们花着比「全日制」多的钱,却享受不到后者所受到的全面教育。小柒认为,这是在给自己的懒惰找理由。她要打破这个「刻板印象」。

「我有一些朋友们不能理解我的做法,仿佛在他们的印象里,‘非全’很‘水’。但我可以接触到一些学术资源,扩展眼界,提升自我啊。」

开学之后,报道注册花了一周的时间,要等到寒假才有正式的上课安排。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业生活,小柒参加了很多校内的组织和社团,与全日制学生比起来,她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每天早晨起来后,不管有没有事她都会乘地铁去学校,看书、学习、参加社团活动等,度过忙碌的一天后,回到「家」经常已是晚上。

平日里,她的导师也会开组会,这样一来,可以督促她深入地读一些专业书籍,而且每周都要在组会上汇报。因为是跨专业考研,她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老师也建议她可以跟着全日制的学生上一些专业课,查缺补漏。「有时候坐在教室里跟着我们专业那些全日制的同学们上课,我在想,如果当时多考十几分,该多好啊!」生活确实没有如果,但是如今小柒的步伐已经赶上了那些全日制的同学们。

在对专业培养方案了解清楚后,小柒和小权都给自己制定了未来的计划。小柒说:「我是真的希望可以通过这三年学有所成,珍惜校园时光,多提升一下自己。」在谈及社会大环境对「非全」研究生求职的刻板印象时,她笃定自己对艺术创作类的工作比较感兴趣,喜欢在自由的环境中工作,工作的稳定性对她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找工作时,以后她会倾向那些不太看重非全日制学历的单位,而且她希望有弹性的工作时间。

小权则说,在毕业前,他会找好工作签上合同。学历对他来说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还是能力比较重要,读研我觉得是对的。但是我没怎么想过以‘非全’的身份去求职,现在这份工作是我以本科的学历找的。」他对现在的工作还算满意,但有时也会浏览求职网上的一些岗位招聘对比一下。他在毕业之前还有大量的时间去尝试,找到最适合的单位。如果在读研期间换一份工作,他也不希望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小权不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一个「水」出来的研究生。

「非全」渐增,形势看好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研究生报考增长趋势虽稍有缓和,但热门院校和专业依旧热度不减,广大考生向目标院校发起「冲锋」,但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总有些人被留在了桥的这一端。面对这一局面,考虑到「二战」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除了那些「梦校情节」不减的考生会斗志昂扬继续为理想拼搏,另一部分不敢保证再战一年一定会有个满意的结果,于是调剂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其实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同等看待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保护非全日制学历毕业生就业时的合法权利,不得歧视。

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人民网评:拒绝歧视,别把「非全日制」标签化

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研「上岸」非全日制研究生,近年来数量逐渐增长。很多「非全」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后成功地考公考编,甚至继续读博,都已经不是新闻。随着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细化,社会上对「非全」研究生的看法正在越来越客观全面。

「全日制」和「非全」,站在同一个起点,在同一刻出发,唯一不同的只是处在两条相邻的赛道。没有人是天选之子,不放弃、不犹豫、不懈怠,在自己的赛道上努力奔跑,就一定会抵达最初设定的目标。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马丽莎

责编:胡婷

审核:刘仲国

壹点号:山师新传媒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