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告别无效唠叨,做「兔子型」父母,这样教孩子成长更快!

2024-07-20教育

「快过来吃饭吧!别玩了!胡萝卜有营养,必须多吃点,每次吃饭都挑食。

已经9点多了,还磨磨蹭蹭不睡觉干嘛呢?晚睡会让人变笨,你以后成了笨蛋,可别怪妈妈。

我刚拖的地,你非得走来走去,一点也不能体会妈妈的辛苦,以后可怎么办?」

唠叨似乎是大多数妈妈的标配,生怕你饿了、冷了,哪里没做好她就能叨个没完没了。

然而真正能听进去的孩子是极少数的,越唠叨的妈妈孩子就越叛逆。

01唠叨带来的「副作用」

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效应」,指的是原本对一件事可能是有趣的,可这件事一再的出现后,就会让你开始产生反感的心理。 这种心理放在孩子身上同样适用。

父母教育孩子是应该的,但是过度的唠叨,很容易变成对孩子的指责,谁会喜欢被指责呢?

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说得越多,说服力就越弱,孩子也往往做得越差,甚至会带来更深的影响。

01 孩子不愿倾听

父母只要看到孩子的问题就愿意马上说出来,认为如果不说孩子就不会认识到。

父母丝毫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孩子会觉得非常的委屈,心里有话说不出。

而且就算孩子说出来家长也会认为孩子是在顶嘴,不听话再为自己进行狡辩,是不尊重家长的表现。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不爱再听父母讲话, 他们失去倾听的耐心,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做都赢得不了父母的欢心。

02 孩子学业受到影响

唠叨最大的特点,就是负面情绪和每日重复。

父母长期唠叨会 导致孩子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改变大脑结构,从而影响孩子的记忆中枢。

另外,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过度干涉而感到无助或无趣。由于缺乏自主权,孩子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

图片源于电视剧【小欢喜】

当父母喋喋不休时,孩子能接受到的,往往是父母脸上的不耐烦、不信任,还有语气里的埋怨、指责或命令。

03 影响亲子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不断增强 ,特别是高年级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

如果父母在这时,还是事无巨细或者逮个机会就不断地唠叨,孩子不仅听不进,而且还会觉得很烦。

家长唠叨,孩子抵触,两者之间很容易爆发争吵。

02做「兔子型」父母,少说多做

曾经看到过一个调查:

「每天回家后,你看到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大多数家长回答是:

「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写完作业不能再学点别的吗?」

当孩子听到父母唠叨「作业做完了没?」之类的话后,也会在内心反抗父母,产生厌学的情绪!

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学着做那种「兔子型」的父母,少说多听。

01 一天内批评不要超三次,且就事论事

喜欢唠叨的父母,就喜欢拽着孩子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批评。

当你第一次批评时,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内疚、反省,其实就已经达到了批评的效果。

从第二次起,孩子就会不耐烦,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他内心就会燃起愤怒的小火苗, 直接由逆反演变为抵抗心理!

而且批评要避免东拉西扯, 切忌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心里想:「反正我也不可能全部改好,改一个你又会唠叨其它的,索性抗争到底,我啥也不改了!」

02 限时管理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为孩子做出简单的规划 ,比如规定上午写作业,下午去游乐园。

慢慢向更细的维度进行限时 ,比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洗衣服等需要多长时间,事先与孩子一起制定好,同时可以辅助一个时间管理器。

根据超限反应,父母提醒次数多了,孩子反而不会往心里去。

但是设定了倒计时,孩子对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数,也更容易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有紧迫感。

等孩子适应之后,就会有一个固定的节奏,作息更有规律,我们就不必跟在后面唠叨了。

03 变说为听

在看到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听孩子说他们这样做背后的原因。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我们和孩子的年龄相差很多。

和他们之间一定是存在代沟的,而且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这势必会引起处理方式方法不同。所以家长们可以 试着多听听孩子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家长可以适时地和孩子进行交流 ,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和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沟通,他们会视父母为朋友,心甘情愿的和他们分享生活中的烦恼和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