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养不教父之过」:好爸爸要给娃立规矩,有规则感和边界感的父爱

2024-09-21教育

二孙宝已经二周岁三个月了,我和老伴以及二孙宝的外公外婆隔周轮流带娃。

从一周岁半开始,二孙宝就从一个原本乖巧可爱的婴儿,变成一个执拗、不听话、动不动或发脾气或大哭大闹、滚地撒泼的小「恶魔」,经常不肯好好喝奶、吃饭。

白天,无时不刻盯着奶奶,要奶奶陪他玩,连烧饭烧菜也像个小尾巴盯牢不放,此时只能我这个当爷爷的做凶人,把他强行抱走。一来二去,只要二孙宝一看到我,就会说,爷爷不要过来,爷爷不要过来。搞得我很无趣。

轮到外公外婆带娃,二孙宝也是盯着外婆,根本无视外公的存在。

到了傍晚,儿媳妇下班回家。此时的二孙宝就变本加厉,不仅盯牢妈妈,而且嘴里不停地「哼唧」,不时地还会拉开嗓子大哭,作得不行,闹得全家连吃个晚饭也不太平。

老伴看到这情形,憋不住嘀咕说,一个白天几乎没哭过,怎么妈妈一回来,哭声就不断。好在儿媳妇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对婆婆的唠叨从不放心上。

但是,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白天如果老伴有事外出,家里只留下我和二孙宝两人,二孙宝就很乖,既会和我一起玩,也会一个人安静地搭积木、用笔涂涂画画或玩皮球,从来不哭不闹,最多会询问一下,奶奶啥时回家。

这和老伴在时,二孙宝判若两人,和我亲热得很。

同样,傍晚只要妈妈、奶奶有事暂时没回来,他爸爸一个人或我也在家,二孙宝也是从来不「哼唧」,既不哭也不闹。

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一个规律,只要他爸爸或我两个男性单独带他,奶奶和妈妈不在场,他基本上不会「哼唧」,更不会有哭闹声。但是,只要这两人一出现,情况就会大变。

为什么一个才二周岁多几个月的娃,会在奶奶、妈妈和爷爷、爸爸面前呈现两副面孔呢?难道天生是个两面派?非也。

其实,这两副面孔是由家长男女不同性别,不同爱的表达方式导致的。

妈妈、奶奶作为女性,面对娃的需求,妈妈、奶奶可以全盘接纳、无条件关注,随时随地给娃积极的回应。

比如,我老伴,即使在厨房里烧饭做菜,当二孙宝盯住她,我抱走娃,娃大哭大闹时,她会把娃带进厨房,让他在洗菜池里玩水,然后再烧饭做菜。常常玩得浑身湿透,再给换衣服。

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被爱围绕的感觉,帮助他们形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但过分的溺爱,容易造成娃任性等副作用。

妈妈、奶奶这种近乎无条件的宠爱,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其对娃成长的危害,古人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

这说明在娃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爸爸、爷爷给娃带来「有条件的爱」,帮助娃建立规则感和边界感。

我家二孙宝,自从一周岁半不到,他爸爸就不断、持续地给娃立规矩。

其时,刚刚处于牙牙学语时期,但已经呈现「叛逆」迹象,不受控制地无理取闹、撒泼打滚,到了饭点不肯好好吃饭,动辄大哭大闹,而且开始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最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我的」和「不要」。

这时我儿子就会放下父亲的架子,像一个大朋友一样,跟他互动,好好劝说,讲道理,提要求。对此,老伴常常取笑儿子,说你家儿子连话都讲不成句,怎么能听懂你讲的道理呢?

我儿子则一本正经对我老伴说,我仔细观察过了,你别看他,有些话他是不会说,但他完全听得懂,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会对他产生影响。他听你的,则是做出正面回应;不听你的,是在装不懂。

当然,放下父亲的架子,陪他玩,给他立规矩,提要求,并不能每次都奏效,而且很多时候完全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我儿子就会端上父亲的架子了。

比如,不停地哭闹,就会对娃说,你再不停止哭闹,就把你抱到小房间里让你哭闹。娃继续不停,儿子就会老鹰抓小鸡般把娃抱到小房间里,自己也在边上陪着,直到娃停止哭闹,并答应出来以后不再哭闹,才把娃带出来。

娃有时因为零食吃多了,或者菜不配口味,不肯好好吃饭。如果是前者,就干脆让他少吃一点;如果是后者,就停他一顿,让他尝尝挨饿的味道,或者本来说好饭后带他出去玩的,夫妻俩就带着大孙宝出去,把他留在家里,哭闹无用。

在这不断、持续的立规矩过程中,我和娃的爸爸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和同盟军。娃的爸爸不在时,我也会临时客串一下他的角色。

奶奶和妈妈则始终是旁观者,不会当着娃的面,指责或帮忙。这点上,我家的各自角色不同,基本上能够互相理解和维护,即使不补台,也不会拆台。

经过一段时间,现在二孙宝已经能够通过爸爸、爷爷语气、语调、重音、口气,以及某些非暴力的惩罚,接收到正确的信号,建立了一些规则感和边界感。既不失童趣、童真,也表现出一些良好的素养。

比如,在家里他能和姐姐、父母、爷爷奶奶分享食物,当给他吃东西或做些他请求你帮忙做的事,都会脱口而出说「谢谢」;无论家里来了人,或带他到外面玩,只要让他喊人,都会喊;带他外出,他会帮你从鞋架上取下你的鞋子(从不拿错)让你换上,再把你的拖鞋放好;玩过的玩具,只要让他收拾好,他都会收拾好;带他到超市、商店买东西,离开时,他会主动跟售货阿姨说「再见」。

有趣的是,在跟家人(父母、爷爷奶奶)玩的时候,常常会冷不丁地冒一句「XX,我爱你」,隔段时间没见,刚一见面他会说:「我想你了」,问他哪里想了?回答说:「心心里想」。

有一次,二孙宝跟他妈妈通电话,说完「妈妈,我想你了」,接着又问「妈妈,你想我了吗?」让人忍俊不住。这些词语大人从来没有教过他,真不知他从哪学来的,或许是从电视中学来的。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带娃,看到二孙宝的渐渐懂事成长,我深深体会到父亲在带娃中的重要性和不可缺或性。

更对本文标题中「养不教父之过」这句古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

在此,对「父」字作下考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句古话,也能更加重视父亲在娃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汉代许慎撰、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中说:「父,形。巨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清代朱骏声编著【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指事。」

这两部书里对「父」字造字方法说法不同,前者认为是象形字,后者认为是指事字。但解释的字义是一致的。

古人认为「父」的天职是一家之长、坚持规矩,「父」是教育子女的引导者。「父」的本义是指父亲由「手举着杖」来指事。以手举杖,表示行使责打教育权力的家长。引申为父亲手里举着棍棒,正在教育子女遵守规矩。

虽然我们现在早已不提倡」棍棒教育」,但在笔者看来,适度的「棍棒教育」还是需要的,娃正如一棵小树,要想让他挺直生长,就必须让其经历修枝剪叶的过程,而父亲就是这个对他进行「修剪」的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角色或父性教育缺位,娃就容易缺少规则意识,导致行为失控。

有小树要从小修剪,百花在幼苗期间要悉心呵护,娃的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也要从小树立。只有这样,才能让娃接受「以社会和他人为中心」的观念,学会尊重规则,培养边界感,为他们进入成年世界早做准备。

正所谓,娃从小父母不教育,成人以后,社会和他人就会教育他。身为一名刑警的儿子,无论是从其自身成长的过程,还是众多刑事案件的侦查办案过程中,对此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外面的世界离了谁,地球都会照常转,但在娃的生活里,父亲永远是无可取代的存在。他即使再忙,只要一有时间,不是指导大孙宝做作业,就是陪二孙宝玩。

不知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或者年迈的爷爷奶奶,你们在带娃的过程中有无遇上类似的情形?你们是如何处理的?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文中图片均为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