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最大的话题,不是学校、同学、老师,而是军训。
曾经,大多数新生都比较期待军训,将其当成了军事夏令营,但是如今的新生大多数都讨厌,甚至抵制军训,因为觉得太苦太累没意义。
有人说,是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吃不了苦。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中国首次将军训纳入教育程序,是在日俄战争之后。
当时清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国民要强兵尚武的重要性,因此将军训带入学校。
后来民国政府不仅继承了这一教育制度,因为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的大举入侵,让军训变得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当时几乎所有的高中和大学都必须参加军训,是需要考核的必修课,不及格的还要留级重考。
军训内容不仅有基础的体能、队列、射击等,还有野外勤务、测图实施等,并且还要进行军事演习,包括夜间演习。
当时的军训内容之所以如此硬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国政府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些学生能够快速动员补充进部队,担任基层军官,以弥补战争中的损失。
清末军训
民国军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外部威胁,抗美援朝、越南的法国殖民者、印度的蠢蠢欲动。同时,内部也有不少匪患和分裂势力需要维稳和保障战后重建。
因此,在1955年颁布的兵役法中,也将军训纳入了法律要求。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也确实面临着高强度的外部威胁,不仅打了好几次边境保卫战争,北方苏联的军事压迫也带来了极大的军事压力。
进入80年代以后,因为国防体系已经完备,尤其是预备役和民兵制度的完善,使得学生已经不用再承担后备军担子,因此军训已经开始以体验为主。
但是在80后的记忆里,军训内容还是比较硬核的,有的学校虽然已经取消了一些军事基础理论课,但是绝大多数仍保留了实弹射击。
虽然射击也就几发子弹,基本上也都上不了靶,但打的时候也是真的很爽。
而且学会了最基础的武器操作,本质上也是具备了最基础的军事技能,也是对国防动员潜力的提升。
八十年代军训
八十年代军训
不过进入21世纪以后,军训就变味儿了。
此时的军训内容,基本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走队列、练军姿、叠被子,军训地区也不再要求前往军事基地或训练中心,而就是本校操场进行。
至于操枪打靶、地形理论等术科、学科是一丁点都没有。
枯燥的科目,以及9月份又正值暴晒的季节,导致学生不仅觉得无聊,而且还十分疲惫,因此对军训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外部环境的和平稳定。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加上中国综合国力的越发强大,我国面临侵略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最大的陆地威胁消失,中国便不再需要全民皆兵。
第二,学生人数的暴增。新生人数几乎每年都在暴涨,2024年度普通、职业本专科合计招收新生1,042.22万人。
要知道,解放军总兵力也就200万出头的样子,根本没有那么多军事基地和训练中心来给新生进行军训。
而如果要打靶,一人5发子弹,这一千万人就要打至少五千万发子弹,相当于打掉美国一条子弹生产线三分之一的年产能。
而如果再加上高中初中的新生,相当于一条生产线要满功率运转一年,才够给新生体验打靶。
此外,一般来说9月份也是我军各大军区进行大规模集训的时间,留守在营内的人数比较少,如果给新生进行专业的军事训练,很可能会面临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保障能力不足又会引发各种问题,比如武器故障、遗失,甚至会埋下安全事故的隐患。
种种原因之下,军训科目也就越来越基础和简单,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图省事,只是为了完成军训这一指标,找了一些所谓的培训机构,让非现役军人对学生进行军训。
如此军训质量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