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那个不上学的孩子,已经领先了他们班同学

2024-03-26教育

厌学,我这里指:只要去学校就会出现各种生理上的不适感,甚至提到跟上学有关的话题都会痛苦,但只要不在学校,就觉得世界美好得很。他们只是不喜欢学校,他们并不厌世。

由于这样的孩子属于少数,所以社会就将他们归为「不正常」的范围。

一点不奇怪,只要不在大多数范围内,只要不在主流价值观之内,那都叫「有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谁有问题谁没问题,还真不一定。

今天我给一个家长发去信息,询问孩子有没有去学。妈妈回复我说,开学后去了几天,现在又不去了,那就由着她吧,让她自己决定。现在就先请着假,反正她在家就高兴得很。

得知这样的消息,我一点都不奇怪。这孩子是初一休学的。她实在是个人精,聪明绝顶,智商情商,商商在线。她和她的同学们根本不在同一个认知层级上。别说同学,就是老师,能达到她的认知高度的,相信也没几个。

我工作中遇到的孩子,大多是如此。他们虽个性特点不一,但都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我经常会有种想法跳出来,那就是:这些孩子回到学校真的好吗?真的就利大于弊吗?

02

不否认,绝大多数孩子是需要在学校上学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多少想法,人格水平也跟年龄一起按部就班地成长,学校怎么要求,就怎么做。

如果不这么做,就理所当然觉着不对。他们会自己批判自己。他们是「适合」上学的孩子。

但是,有那么一小撮少年,其实是不适合长期在学校里待的。他们在学校里,反倒是压制了原本该有的生命力和发展力。至少弊大于利。

我这样说,似乎有点「反动」,但我真的这样认为。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是跟别人不那么一样的,他们不是那个「大多数」。

3

前些天读白先勇先生的书,里面有个段落提到少时三毛,于是我又把三毛的书找出来看了看。

三毛少年时曾有过逃学的经历。她说不上学不等于不学习(大意)。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少年的思想。她的家人都认为她是问题孩子,而她其实是早慧型少年,是个再正常不过的孩子。

不上学的日子里,她跌入了文学的海洋,快乐得跟什么似的。

阅读,也是学习。外出旅游,也是学习。那些长在课本里的概念,要求你死记硬背的历史地理知识,如果你能去现场体验一趟,那些知识是不是就变成活的真的了?

不一定非得是在学校上语数英才叫学习,不是每天要交作业要批改要订正才叫学习。学习的方式是多元的。

04

现代教育制度产生没多少年,将未成年人关在屋子里集中上课考试,只是近百年的事。将所有未成年人关在一个叫学校的地方,上一样的课考一样的试,准确说只是近40年的事。

学校教育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学习,而是把人改造成无棱无角的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工具。适合的,就是好学生,不适合的,就不是好学生。

问题是,那些本来无比适合的,到了谋生阶段时,却发现不适合。那些原本被盖章为不适合的,若干年后,却往往出人意料。因为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变量:社会。

你不变,学校不变,可社会在变。有个变化我想十年前打死我们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师范类报考有天会变得不吃香了。

因为教师正在面临过剩,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未来人口在减少。谁能高瞻远瞩到这一层?

好好欣赏你的孩子,离开集体独自成长,从来就不是件轻松的事。这家伙已经领先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