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记住四种对话框架,让你的故事情节更有吸引力

2024-07-23教育

你好,我是老方,欢迎光临我的「方自学堂」!

本堂课我要分享的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有关「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我是从人物之间的对话模式中总结出了四种比较实用的结构框架。分别是信息交换式、情感表达式、 揭示秘密式和冲突与解决式。

1. 信息交换式对话

「信息交换式对话」的目的是通过人物之间的问答,传递关键信息,推动故事发展。

我总结出一个结构框架,如例1所示:

▲例1

举个例子:

A:「你周末有什么计划?」

B:「我打算去爬山,享受一下大自然。」A:「听起来不错,你经常去吗?」

B:「是的,我每个月至少去一次,这能让我放松。」

我发现这种对话模式,经常用来 揭示 背景、设定情节、建立人物关系

通过人物之间对话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换,把有关故事的一些必要信息告诉读者,读者就能够逐渐了解故事的全貌,并对后续发展产生期待。

你可能会对「揭示背景」、「设定情节」和「建立人物关系」不是太明白。我就解释一下。

揭示背景——就是揭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这些「客观信息」。这是事件发生的基础,就像「下雨」这件事,到底在哪里下的,什么时候下的……要 具体

设定情节——就是介绍即将发生的事件或暗示未来的冲突。比如你设定了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怎么呈现出来?也就是 怎么把抽象的 设定 具体化 。这个就需要有人开个头,然后才能将这件事展开——我们可以用人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式对话」,通过某个人物之口开个头,提一下这个事,然后再展开讲这件事就不会显得突兀。

建立人物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父亲和儿子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社会关系,警察和小偷这些……

2. 情感表达式对话

这种方式的对话,它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增强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共鸣。

总的来说是在塑造人物。

这个我也总结出了一个结构框架,如例2所示:

▲例2

举个例子:

A(女主角):「我觉得好累,工作上的事情让我喘不过气来。」

B(男主角):「别担心,有我在呢。你可以跟我说说,或许我能帮你分担一些。」

A:「谢谢你,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只有你能理解我。」

B:「傻瓜,我们是彼此的依靠。我们一起面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发现这种对话模式能够 揭示 人物的一些 情绪 ,比如的喜怒哀乐、恐惧、希望等,也是一种人物情感的呈现方式吧。

这样就会让人物更加立体、真实,不是机器那样,而是一个有情感的人。

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选择 ,从而更加投入地阅读你的故事。

我想,也只有先让读者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而后人物做某件事,读者也就不觉得不合理了。因为读者事先知道了人物的情绪,觉得人物有理由那么做。这种理由就是指的人物的「动机」。

3.揭示秘密式对话

这种对话模式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通过它,能揭露隐藏的信息、秘密或真相,引发剧情的转折或高潮。

如果你想在故事中引发转折,那就可以用这种对话模式。

我先说下它的结构框架,如例3所示:

▲例3

举个例子:

A:「你约我来这里,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B:「我有一个秘密,关于你一直在追查的那个案件。」

A:「什么秘密?快告诉我!」

B:「其实,真正的凶手一直隐藏在你身边,他就是……」(此处留下悬念)

A:(震惊)「这……这怎么可能?!」

写悬疑小说的,多用这种对话模式是比较好的,通过逐步揭露秘密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还能增强你的故事的吸引力。

4.冲突与解决式对话

戏剧中有句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可以看出「冲突」在戏剧中是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的,而第四种对话模式里就包含了「冲突」。可想而知,如果在你的小说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效果会怎样呢?

它的结构框架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

A(父亲):「我认为孩子应该多参加课外辅导班,这样才能在学业上领先一步。」

B(母亲):「但我不想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他们应该有时间去玩耍和探索。」

A:(冷静思考)「你说得也有道理,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证学习,又不剥夺他们的快乐时光。」

B:「对,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让孩子既能学习又能享受童年。」

总结

我之所以提供这四种对话框架,并不是希望你完全套用它的模板,而是要灵活调整和应用。

就比方说最后一种,我们能不能对它改进呢?

我是这么改进的——将结构框架分解成两个部分,请看图示。

▲原结构框架(整体)

将原结构框架进行分解,第一个部分如下:

▲原结构框架分解后(的一部分)

第二个部分如下:

▲原结构框架分解后(的另一个部分)

有两个场景,父亲跟母亲的两次对话。

场景1只是开个头——暗示他们之间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这段是铺垫阶段。

这个时候他们之间还没有出现冲突,只有矛盾状态。

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发酵这种矛盾状态。比如发生了一件事,导致父亲不再坚持他的原观念。 也可以理解成是后续剧情的需要,必须让父亲妥协。

也就是说,如果父亲一直坚持自己的观念,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故事中就会出现一个 新事件 ,即「孩子在辅导班上课」(孩子参加了辅导班/孩子每天都要上辅导课……)。

这个新事件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牌子,引发后续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改变剧情的发展方向。

而作者是要把控这个方向的,所以会用一些手段让人物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我觉得也会是主题思想的体现。比如作者想表达「爱、尊重与自由」的主题,那这个主题会寄托在人物身上。父亲先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坚持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

随着剧情的发展,父亲跟孩子的关系也发展了,从而他们之间的情感也有了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就成了父亲思想观念转变的依据。

之后父亲的这种转变,就会在「冲突与解决式对话」中体现出来。人物也更加立体,故事也会更有深度。

以上四点就是我自学总结出来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爱自学的老方,下篇文章见!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下「关注」,如有问题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