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趁早认清:给娃学历的和给娃能力的,可能是两个地方

2024-07-09教育

今年我在线下做了7场新书发布会,有一个问题是被问到最多的:

AI强势快速的发展起来了,将来很多职业都会被取代,我们教育娃重点要放在哪些地方呢?

对此,我的答案是,教育需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感知美的能力;复盘迭代的能力。

另外最关键的是,当机器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保护孩子的「人」性。

就那么巧,写完文章后不久,启行【未来学习者大会】召开了。

其中一个话题就是,「破解AI时代的教育哲学」,分享嘉宾都是相关领域的老师们。

今天把我的笔记送上。文章比较长,但相信读完肯定会有启发。

01

你有什么问题?

分享会,可不就是我们在台下,听着台上嘉宾们一顿观点输出吗?

但这次分享会的开场很有意思,几位嘉宾并没有急于发言,而是介绍了主题后,问台下的观众,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新颖的开场本身,也就引出了嘉宾们的第一个观点:

提出一个好问题才是AI时代的核心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远远高于回答一个问题的能力。

可是,而今大多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在考察「标准答案」,芦校长也提出来一个大家可能忽略的现实问题:课堂上都是老师在提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非常难的,可想要培养这种能力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也是最难的。

这两年有一个趋势已经慢慢显现:在市场上,提供学历的和提供能力的,已经是两种机构了。

第二种机构不提供学历文凭,但这些年,提供能力的机构做得非常好,而且比学历教育还贵。

这句话是「给了我一棒子」的,我们一直担心知识和学历贬值,但似乎又不得不跟随大流去拼学历——原来这个问题可以分开看,学历和能力是不同地方提供的。

当时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会有父母愿意选择第二种机构呢?

分享会上的一位AI科学家就说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可能用不了5000天,公司将被拆解,未来可能是平台和超级个体的时代,在未来我们的现实世界与数字化将完美融合。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我们的教育还要以培养一个好的打工人,在好公司里找到好工作为目标吗?

从这些嘉宾老师分享的教育趋势和教育环境来看,我们不能抓瞎,而是要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对我来说,具体的行动就是,学校没有的,家庭就需要补足。学校考察「答案」,家庭能否创造条件多鼓励「发散」。

这并不是方法论,而是一种心态,回家多问问孩子,对于老师,对于答案,对于考核有什么疑问?允许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要学会提问,需要先建立一种意识,如果我们内心喜欢「你告诉我」,我们自己对于一件事都没有观点和质疑,我们仍然害怕权威,那家庭环境是很难帮助孩子去学会提问的。

日常生活,尤其是寒暑假,有没有可能多帮助孩子去体验一些不一样的学习模式,比如PBL学习方式等等。

大会体验中的一个PBL项目

说到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它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和传统教育不同的是,传统教育孩子是被动的思考,而PBL倡导的是自我驱动,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孩子的自发思考,真正的把问题交给孩子。

你可以这么理解,PBL鼓励学生像成年人一样工作,带着某个角色去完成某项任务。它是真正的实现了「让孩子学会做事儿,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的、有挑战的问题。」

小组作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小的成本搭建最高的塔

在任何一个PBL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即它的核心一定是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Learning Goals(学习目标),整个过程是围绕着这几方面进行:

1、有挑战性的问题(踮踮脚就能完成)

2、持续性的研究

3、真实性

4、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

5、反思

6、批判性反馈及修改

7、公开展示的成果

根据机构的老师反馈,第4项「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是我们目前学校中比较少实施的,我们家长和老师更注重的是第7项「公开展示的成果」。

第一个「问题的设定」也是我经常提到的,给孩子的问题一定是要踮踮脚就能完成。

关于「反思」,老师的分享我也很喜欢,可以总结为下面三个环节,日常和孩子的聊天中我们就可以用起来:

Rose:玫瑰,高光时刻

Thorn:刺,挑战与疑问

Bud:花苞,新启发,想法

那中间的沟通呢,在家庭中,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就可以尝试这个技巧——KSH的沟通标准。

其中K是kind (友善的),S是specific(具体的),H(helpful )给孩子的建议是有帮助的。

所以你们看,大家一直讨论的理性思维、批判、自发探索等核心素养,其实都是要让孩子真正的「学以致用」,而PBL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孩子拥有主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形成真实产品的机会。

这也就是我经常说的,让孩子的学习模式从「知识」转接到「生活」。

会上好几位嘉宾都讲到了孩子学习的底层逻辑,接下来详细说一说。

02

「好的」学习方式该是怎样的

有嘉宾首先提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成长,而成长就是建立在关系中的,这一点经常被忽视。

每个人从出生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一路成长,不可能是被关闭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然后获得成长的;

成长一定是建立在各种关系里:我和别人的关系、和长辈的关系,和同伴的关系、和比我弱小的人的关系,还有和环境的关系,包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在这样的语境下,AI时代带来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关系,改变了关系中各种要素的位置。

你可以想象,未来几十年,一个很强的AI设计者可以为了商业目标,把孩子与人的链接,变成孩子与机器之间的虚拟链接。人与人的交流可能就更依赖机器来进行了,这不是我们育人的根啊。

所以几位嘉宾都提到了,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聚焦于人性的。而从父母角度,他们也强调了,看似是养育孩子,更多的是重新洞察自我。

老读者应该很熟悉了,我三年前就提出,育儿不是方法论,而是关系学,这也是为什么我三年前开始写的新书,不是关于育儿的,而是讨论父母自己,如何梳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我始终相信,如果父母没有理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各种关系,那么学再多育儿知识,仍然无从下手。代入一下,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从小缺失的课程,现在需要给孩子补上。

了解到教育的本质后,再谈怎么学习,我们要有意识地多把孩子带到真实场景的学习,他才知道我是多么的需要这些知识。

启行营地创始人说了一段话:

「当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的时候,你看看孩子厉害还是你厉害?

当我把孩子和家长都带到大自然中,带到真实的场景里的时候,我们学一个新的东西,谁愿意好奇,谁愿意挑战,谁愿意尝试,谁愿意发问,那永远都是孩子。

那个时候,父母就会转换一个视角,说我的孩子原来是这样,而不是每天在家里看着他的作业,居高临下地说‘你这都不会?我当年怎么怎么样……’,这句话在我孩提时代,给我的压力倍儿大,是因为你们是北大毕业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变成那个样子。」

孩子如果是在这种压力下,爷爷说,爸爸也说,妈妈也另有期待,那孩子真的是没有安全感,很有压力,觉得我到底要怎样努力,才能成为你们那样的人呢。

AI时代下,最关键的就是,跳出那个视角,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而这样的能力,必须在真实情境下进行,而不只是记忆背诵书本上的知识。

03

到底什么,是不会被替代的

现场嘉宾们提到,如今我们所说的规则也好,知识也好,都是可能被人为技术操纵的,在AI时代下,也愈发容易被替代。

那到底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被替代呢?就是人性。

什么是人性?就是帮助孩子去关注到他身边的人,包括他父母的感受以及这个更大的世界里面需要我去探索什么,我的意义在哪里。

说到根本,就是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归属感只有在跟人之间建立真实链接后,它才会发展起来。

有个例子,曾经有个女孩,物理课上着上着就不想上了,为什么呢?后来一了解才知道,是因为物理老师在她回答问题后,露出了一个让她当时觉得很震惊的表情。正是那个表情,让这个孩子从心底里觉得「物理老师不喜欢我。」

在这种不喜欢的氛围下,孩子没有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那种安全和归属,在这个课堂里面感觉自己是被他人评判的,于是,她就不喜欢物理了。

你们看,我们现在都在谈怎么样让孩子更喜欢学习,怎么样他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但是它的底层其实是自己的安全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需要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

在这一切的基础之上,他才能够慢慢知道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才知道我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我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最能做我自己。

所以它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但我们现在都在忽略本质空谈最终想要的结果,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对我来说,与其担心AI时代带来的改变,不如先把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那些基础做好。

04

打造不被AI替代的能力

谈完为什么要这样学,我们还要知道我们未来学什么。

当天会场上,聊这个话题的,是个蛮「大咖」的阵容,他们有来自剑桥的AI数据科学家、有来自杜克大学的生物学家,还有清华大学毕业的建筑设计师和知名投资人。

他们聊的就是,现在给孩子打造哪些硬实力,才能让他们在未来不被AI替代呢?

其中一个知名投资「大咖」举了自己的例子,让我有点意外。他说他投资了那么多项目,其实到头来投资就是一种心法,能不能战胜贪婪,战胜嫉妒,这些心法就完全不是AI可以取代的。

所以当我们去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是把这些心法,知行合一的东西早一点告诉孩子们,而不是现在拼命地教他们「技法」。

另外2个AI科学家根据近年的创业经验以及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来分析,他们觉得,在AI时代,人才应具备的3个能力分别是:

设计创意能力、商业闭环能力、传播学能力

且需要三个能力合一,而不光有其中一个,这就是未来需要的复合性人才。

你看,这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team」的存在,不懂用户不懂传播学,再好的创意也不会被看到;不懂商业闭环,也难以实现其价值。

当然除了硬实力,能走多远、能抗多大事,一定和心智、性格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还要提高孩子的「心智生产力」:

逆商、同理心、好奇心

当知识变得廉价,什么才更有价值?是思考,是好奇心。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无法提出一个好问题。

最后,3位AI科学家还给大家划了个重点,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给大家参考:

一、培养娃的兴趣,专注一个方向深耕;

二,天生具有好奇心,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才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世界。

三、好好生活、大胆生活,深刻生活(反思能力,去迭代)

反思就是让我们更深刻地与自我链接。跳出快感去生活,打断多巴胺的循环,学会抵抗多巴胺的快乐。在充满多巴胺的诱惑中去成长,去找到自己。

而我,最喜欢最后一项答案:好好生活、大胆生活、深刻生活,这是说给我们每一位大小朋友的。

05

分享会的最后,校长读了一段他写给女儿成人礼的话,我特别有感触,也想和大家分享:

「人生一遭总要证明自己来过,恰逢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的,请你不要怀疑,不要犹豫,豁得出去潇洒走一回。

无论前途平坦或坎坷,无论结果成王或败寇,爸爸妈妈永远在这里敞开双臂牢牢地守护你,以永远的温暖,无边界的耐心收纳你所有的喜怒哀乐,而你只需要守着自己的心,勇敢去做对的事,勇敢去追心中那个充满阳光的梦。」

校长就着这个分享和大家说,佛性也好,鸡娃也好,其实我们都坐在这里探讨教育,对的答案都在我们心中,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坚守。

最后我们都做了一份作品,每个人作为learner,或从个人或从为人父母,以孩子的空杯视角和自己内心的深度对话。

这个气球,给每个艰难前行的大人,也给那些承载着压力前行的孩子们。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今天这篇文章很长,而且读起来也有一点点难度。但前沿和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需要花点时间静静领悟的,希望对读到最后的朋友们有启发,那我花这么多时间整理也就值得了。

认识启行是前几年带小D去参加他们的寒假营,那时纯粹好奇,因为业界传言启行就是「除了贵没毛病」。

真实体验下来后,我也一直说,如果有预算,那么启行绝对值得。

他们家的运营服务颗粒度做到了极致,而且从这次发起的大会就能知道创始人的能量和人脉。

他家营地设计是完全按照PBL,而且内容、选址和设计都是很有前瞻性,又非常以孩子为导向的。

那次参加营地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启行的「死忠粉」,和我说的就是「一旦入坑了,就反复回购」。

但我从没和大家推荐过启行,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希望让没有预算的家庭焦虑,觉得这么好的资源我无法提供给孩子。

教育产品是消费不是投资,再好的东西也是需要和家庭情况、孩子情况匹配的。今天这篇是干货分享,顺着分享一下,对启行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己去关注一下。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觉得文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