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叶嘉莹:18岁丧母,52岁丧女,免费回国任教,94岁裸捐千万资产

2024-03-28教育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 少年与父失联、青年丧母、晚年丧女, 在亲情里不断失去。然而,历经坎坷的她,却在逆境中绽放出了最绚烂的花朵。

深耕教育事业近70载,她活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代言人」。 94岁那年,她更是将全部身家都捐给拿开大学, 毫无保留。

这位毕生跌宕起伏的传奇女性,就是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的 叶嘉莹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澎湃网【中读课 | 叶嘉莹: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学生】,央视网【感动中国丨叶嘉莹:希望为不懂诗的人开一扇窗】,新华网【新华全媒+丨100岁的叶嘉莹先生,有两个愿望】,南开大学新闻网【新华社:中国故事|先生,叶嘉莹】,澎湃网【叶嘉莹:感动中国的,是那一代人的诚挚、朴素与崇高】,中国纪录片网【掬水月在手】),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书香闺秀 少时坎坷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怅卅载天涯,梦中常忆,青盖亭亭。」

1924年6月,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户书香世家。 曾祖父是清朝进士,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后进入北京航空署担任翻译工作。此外,叶嘉莹的母亲李玉洁和姨母也都是教师出身,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叶嘉莹早早与古典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间为小时候的叶嘉莹

虽然是叶家长女,但因着有父母的严格教导,叶嘉莹几乎鲜少能走出家门。 从3岁接受启蒙开始, 陪伴在叶嘉莹身边的只有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 这也在无形中养成了她腼腆温顺的性格。 慢慢的,这位有着叶赫那拉氏血统的大家闺秀,逐渐习惯了闭门读诗词的寂静日常。

然而,随着「七七事变」一声炮响,闯入北京城的侵华日军打破了叶家延亘数载的岁月静好。因为战乱, 在外工作的叶廷元同家人失去联系; 等到叶嘉莹18岁那年, 母亲李玉洁又因手术感染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去世。 年轻的叶嘉莹心痛难当,她在【哭母诗】中这样写道:

学生时代的叶嘉莹

「瞻衣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竟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父亲失联,母亲病亡, 叶嘉莹只能将心思全都投到学业上 。伯父伯母都很热心,不仅为两个弟弟提供了住处,还承担起了叶嘉莹的学业。正因如此, 叶嘉莹才能在辅仁大学国学系得到古典文学名师顾羡季的栽培。 有诗词为伴,又有良师指导,这让她很快就走出了失亲之痛。

顾羡季

嘉莹生来就是一副美人坯子,然而大学时代的她, 在校园里却总显得像个「小透明」。 莫要说同班的男同学,即便是和叶嘉莹一起考入辅仁大学的刘在昭,和叶嘉莹之间除了互相背诗也没有多少交流。毕竟那时的叶嘉莹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 至于恋爱,就更未曾考虑过了。

「我说我这人很死板、很固执不说,有人给我写信,我从来不回,因为我不感兴趣。你白白地跟人通信,有了感情你又不感兴趣,你何必呢?」

对于感情这件事,叶嘉莹一向是「随缘就好」,不强求也不将就。只是她虽不急,她大学的英文老师却有些迫切了。1945年, 21岁的叶嘉莹刚来到北平某中学教书, 她的英文老师就将自己的堂弟 赵钟荪 介绍给了叶嘉莹。

赵钟荪当时在秦皇岛的海军里任职, 他和叶嘉莹是在过年时一次同学聚会上见面的。 只见了第一眼,赵钟荪便被叶嘉莹与生俱来的温婉气质所吸引,心都陷了进去。为了俘获美人芳心, 赵钟荪对叶嘉莹一追求就是两年多, 甚至最后还放弃了在南京的好工作。

右为赵钟荪和叶嘉莹的结婚照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硬的石头捂久了也会变热,叶嘉莹也不是感受不到赵钟荪对自己的真心。但那时候, 叶嘉莹的家人却很不看好赵钟荪, 觉得此人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只知道讲些甜言蜜语。可即使如此, 叶嘉莹还是在1948年和赵钟荪举行了婚礼, 事后她这样叹道:

「我可以说,是一种善心来做的这件事。」

随夫赴台 横遭冷遇

叶嘉莹结婚的时候,大陆正处于解放战争末期,局势动荡不安。随着解放军在三大战役的接连胜利,国民党的颓败之势已成定局,蒋介石只得率残部逃往台湾。 因为丈夫赵钟荪也在撤退人员名单里,所以叶嘉莹也作为家属一并同往。 多年后,她仍不忘离开大陆时的情景。

「我的随身非常简单,因为我从北京走的时候本来也不以为说,一别就几十年不能回来。我以为我结完婚后,我可以随身就回来,所以我就带了两个皮箱,随身带的就是我记的我老师的那几本笔记。」

叶嘉莹、赵钟荪和两个女儿

在当时的局势下,叶嘉莹即便本意不愿离开大陆,也不得不顾虑丈夫的处境委曲求全。来到海峡之外的台湾,叶嘉莹对这里的一切都不适应, 唯一的幸事就是在这里与父亲叶廷元团聚了。 又过了些时日, 叶嘉莹怀上了大女儿, 但丈夫赵钟荪作出的反应,却让她颇感失望。

那一天天色还没亮,叶嘉莹的羊水忽然破了,赵钟荪发现后连忙将她送到了左营军区的海军医院。然而,当得知海军医院并未开设产科时, 赵钟荪竟直接丢下挺着孕肚的妻子自己跑了。 丈夫一走,人生地不熟的叶嘉莹也不敢乱跑, 只能在医院长椅上独自枯坐了一整晚。

「我就坐在那里,他(赵钟荪)也不管我,他也没有回来,从没有破晓一直坐到天黑。」

直至黑夜爬上梢头,叶嘉莹羊水将近流光之际,「失联」的赵钟荪才带着姐姐气喘吁吁的赶了回来。之后, 夫妻俩乘坐着姐姐从军营里叫来的吉普车去了高雄医院,叶嘉莹足足痛了17个小时才将大女儿顺利生下来。

女儿的到来,让叶嘉莹和赵钟荪心中都感到宽慰,可这份美好不久就又被打破了。1949年12月,圣诞节第二天, 来探望叶嘉莹和女儿的赵钟荪被海军带走关押。 不久后,叶嘉莹和女儿也被关进了彰化警察局。但她很快就被放了出来, 而赵钟荪直到三年后,才得以出狱。

牢狱生活让赵钟荪性情大变,成了喜怒无常的「家暴男」。 找不到任何工作的他,动辄不动就对叶嘉莹一顿打骂, 养家挣钱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叶嘉莹一人身上。赵钟荪的暴戾冷淡让叶嘉莹身心俱损,丈夫哪里知道,在他入狱的那段时间, 叶嘉莹过得也同样不如意呢?

叶嘉莹和女儿虽然被释放得早,可母女俩在台湾居无定所,本质上和流浪者没什么两样。不得已之下, 她只能投奔赵钟荪的姐姐家,和女儿在走廊里睡地铺。 寄人篱下的日子很煎熬,无数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叶嘉莹望着窗外的茫茫黑夜总会心生悲怆, 恰如她在诗中所言: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香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但叶嘉莹的默默隐忍,换不来赵钟荪的体谅和悔悟。 等到第二个女儿降生后, 这种伤害越发变本加厉, 工作上的疲惫和生活里的琐碎一度将叶嘉莹彻底压垮。 最难熬的时候,叶嘉莹甚至萌生过轻生的念头。然而,每当想起王安石的那句诗,叶嘉莹仍会重新擦干眼泪站起来。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不甘向命运低头的韧劲,让叶嘉莹选择从头再来,化伤痛为钻研古典诗词的「助燃剂」。1950年, 叶嘉莹出任台湾大学教授,又在1965年获得了去美国密歇根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 之后,她和丈夫携两个女儿远赴国外, 从此在加拿大温哥华定居下来。

又遭变故 从容而对

初到国外,叶嘉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她希望能通过自己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发扬光大,但在那之前, 语言是叶嘉莹必须克服的一道难关。 国外上课都是全英文教学,叶嘉莹必须保证自己的英文足够流畅,才能更好的向学生讲授诗词。为此, 叶嘉莹可谓做足了功课。

「我每天都要查生字,然后第二天去上课。我就用最笨的英文连比带画地讲给学生。即便是这样,听课的学生从十六七个一下子增长到六七十个。我过了两年一天到晚查生字的生活,英文进步了很多。」

前排右二为叶嘉莹

相比之于适应力较快的叶嘉莹,赵钟荪的运气就差多了。虽然在叶嘉莹朋友的帮助下,他在一所学校得到了份汉语教师的工作, 但还没干满半年,校方就将赵钟荪扫地出门了。如果不是因为叶嘉莹后来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一家老小在国外,怕是真的要喝西北风。

1974年,中国和加拿大宣布建交,得知消息的叶嘉莹万分激动。她早就有归国效力的打算,眼下机会难得,自己决不能错过。经由大使馆批准后, 叶嘉莹乘机回到北京探亲。 这段经历使她深感宽慰,可让叶嘉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 仅过两年,人生的阴霾便再次向她袭来了。

1976年, 52岁的叶嘉莹遭遇了她生命中又一次「死别」。 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夺走了大女儿和女婿的生命, 晚年丧女之痛压得她差点喘不过气来。然而,叶嘉莹最后还是用两年的时间熬过来了。1979年,回国教学的申请书被批准后,她正式成为了南开大学的一名讲师。

回国讲学、不求报酬,这是叶嘉莹后半生自认为最有意义的决定。 四十载漫长岁月,她每年都会坚持利用假期回国讲学, 在各大高校的课堂上为学生们传授古典诗词。不论叶嘉莹走到哪所大学, 她的课堂永远人气火爆。 到了后来,一些电视台甚至也会来邀请叶嘉莹做节目。

从中国到美国,再到加拿大,叶嘉莹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当中不少人后来都在学术领域成为了领军人物。 但作为「幕后功臣」的叶嘉莹却依旧保持低调, 在讲台上继续诗词的传承。桃李遍天下的她, 从来没有为自己在古诗词领域的成就沾沾自喜, 一如既往的优雅从容。

这些年里, 叶嘉莹累计捐款3568万元,还在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 2016年, 94岁的叶嘉莹又将1857万积蓄全部捐出, 用于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于叶嘉莹来说,古典诗词所带来的精神财富,要远比物质上的金钱更纯粹、更真实、更永恒。

人生之于叶嘉莹是不公的,让她在不同阶段经历三次生离死别,婚姻的不如意更是让她数度心如死灰。万幸在这荆棘遍布的逆境之中,叶嘉莹抗住了风雨,在诗词的沃土上绽放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代言人」。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参考资料

【1】澎湃网【中读课 | 叶嘉莹: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学生】;

【2】央视网【感动中国丨叶嘉莹:希望为不懂诗的人开一扇窗】

【3】新华网【新华全媒+丨100岁的叶嘉莹先生,有两个愿望】;

【4】南开大学新闻网【新华社:中国故事|先生,叶嘉莹】;

【5】澎湃网【叶嘉莹:感动中国的,是那一代人的诚挚、朴素与崇高】;

【6】中国纪录片网【掬水月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