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化「保护的责任」
作者: Jess Gifkins, 悉尼科技大学国际关系高级讲师;Dean Cooper-Cunningham, 哥本哈根大学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
来源: Jess Gifkins, Dean Cooper-Cunningham, 「Que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99, No. 5, 2023, pp. 2057–2078.
导读
本文在现有批判理论对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的批评上添加了酷儿视角,这不仅意味着在现有的R2P研究和实践中添加对酷儿经历的研究,更意味着采取一种酷儿政治和伦理,以不断探求我们所默认采取的认识论如何在政策制定中接纳或排斥特定群体。
在全世界范围内,针对酷儿群体权利的反弹在普遍发生。作者通过对匈牙利和英国两个北方国家的案例研究,不仅打破了北方国家所持的例外主义叙事,即认为对酷儿权利的迫害发生在南方国家,也通过横向对比揭示了对酷儿权利的损害在国家及次国家层面如何发生。作者呼吁重视R2P的预防机制,并摆脱现有的对R2P支柱三的过分重视,强调在国家和国际层面都应在保护酷儿群体层面作出努力。
译介本文的目的也如作者所言,在于打破沉默。学界有义务提起对酷儿群体所遭遇的经历的重视,这为预防和保护针对酷儿的暴力行为提供前提。
20多年以来,有关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的研究已经转向交叉性的领域,本文对R2P进行酷儿化分析,不仅关注酷儿群体在大规模暴行中的经历,还采用一种酷儿政治和伦理,这种政治和伦理不断质疑所有权力关系,致力于持续重构权力结构,并拒绝根植于性耻辱和污名化实践的性道德。本文论证,对非规范性(non-normative)性取向和/或性别的迫害在R2P研究和应用中是一个盲点,这种盲点源于根植于国际和平、安全和人权议程的顺性别异性恋规范(cisheteronormative)的认识论。
顺性别异性恋盲点(cisheteronormative blindfold)——即社会对将顺性别和异性恋身份作为默认规范的无意识或不承认——一直困扰着R2P的研究和实践,导致我们未能重视非顺性别异性恋个体的经历和需求。尽管对(被怀疑的)酷儿群体的迫害是冲突和暴行的一部分,但很少有人将非规范性性取向/性别视为一个关键因素。2017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的缅甸独立国际事实调查团确定,对顺性别女性的性暴力构成种族灭绝行为,而对男性和跨性别女性实施的性暴力被确定为反人类罪,而不是种族灭绝罪。
酷儿群体在面临暴力犯罪和煽动的独特脆弱性需要在R2P文献和实践中被认真对待。一个酷儿化的R2P框架必须认识到政治化恐同(homophobia)和恐跨(transphobia)带来的风险,这个框架也需要加入对被视为性或性别「异常」者的犯罪升级的早期预警和预防。
R2P文献和实践中视而不见的酷儿迫害
酷儿群体一直存在。然而,大多数人并未将他们的存在或经历视为我们理解大规模暴行、战争罪、反人类罪和种族清洗的重要组成部分。顺性别异性恋盲点导致学术和实践中对酷儿群体脆弱性的关注,这一盲点也反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失败,因为其没有认真对待性羞耻和污名化政治,或考虑它们如何构建国际政治。
在国家和国际组织实践中也存在关注不足。联合国秘书长直到2021年才在有关R2P的报告中将基于性取向的仇恨言论列为增加暴行犯罪风险的因素之一。在国家实践中,在联大有关R2P的会议上所提及的身份类别中,女性和难民相对常见,而针对LGBTI+群体的提及直到2019年才出现,且当俄罗斯提及时是出于嘲弄乌克兰的「骄傲游行」。
图1: 2009-2021 年各国(包括欧盟)在联大关于保护责任的年度辩论和对话中的发言中提及的身份类别
顺性别异性恋规范R2P政策未能全面理解大规模暴行的复杂性;忽视了围绕恐同/恐跨国家暴力的关键风险和早期警告指标;并未保护(或要求国家保护)那些(被怀疑)不符合顺性别异性恋规范的人群。R2P领域内对酷儿群体的视而不见不是孤例,而是反映了联合国系统对酷儿群体缺乏关注。
保护的责任与酷儿迫害的相关性
在R2P规定的四种罪行中,种族灭绝罪的定义可以涵盖针对酷儿群体的暴力,与身份有关的偏见也使得酷儿群体可能成为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的目标。对种族清洗罪的定义与性别/性取向无关,然而酷儿群体可能因为有偏见和酷儿不敏感的人道主义援助,而在流离失所中面临更大的脆弱性。
R2P的核心特征在于它不仅适用于上述罪行的实施,还适用于其预防。仇恨言论是这些罪行的风险要素之一。后结构主义认为话语建立了我们解释世界的倾向,也框定了我们行动的可能性条件。当酷儿人群缺席于R2P等关键框架时, 当学者和实践社区在针对酷儿群体问题上保持沉默或无知时,我们不仅忽视了他们被迫害的现实,还抹除了保护和预防针对酷儿群体暴行的可能性 。煽动性仇恨言论创造并维持了恐惧的氛围,为政治性的恐同和恐跨以及针对酷儿群体的暴力创造了必要条件。
政治化的恐跨和恐同是一种性耻辱和污名化的政治,通常被形容为一种「拾荒者式意识形态」(scavenger ideology),这意味着恐同常常与各种意识形态相结合,试图边缘化反对者,推进政治议程,转移对社会问题的注意力,且常常作为国家未来的存在焦虑的一部分,用来妖魔化个人和整个集体,视其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威胁。酷儿的存在被视为扰乱了国家身份建立所依赖的「顺性别异性恋规范话语基础」,从而引发了国家的性别本体论错位和存在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恐同仇恨言论与大规模暴力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虽然不是所有的大规模暴行都始于对酷儿的迫害,但这种迫害常常先于暴行增多和民主的衰退。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必须考虑在暴行预防中的顺性别异性恋盲点。通过识别政治恐同和恐跨的预警信号,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或至少减少大规模暴行和战争的严重程度。
我们将酷儿政治与酷儿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拒绝将非规范性性取向和性别简化为诸如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双性人等身份类别。通过命名,固化和将性行为或性别表达转变为身份的过程,强加了一种特定的、限制性的酷儿概念和理解。对R2P及更广泛的和平与安全进行酷儿化的目标是打破顺性别异性恋规范及其所创造的排斥、盲点和污名化的合法性。此外,诸如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性别和性取向身份并不总是全球通用。因此,我们鼓励对(被怀疑的)酷儿人群或具有「非规范性性取向和/或性别」的人的迫害进行情境化(context-sensitive)调查,因为性少数群体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暴力和污名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案例分析:
1.匈牙利
在维克多·欧尔班的领导下,匈牙利政府越来越多地针对酷儿群体和所谓的「性别意识形态」。欧尔班修改宪法,取消了法律上的性别认同;将婚姻定义为男女之间的结合;禁止酷儿群体收养孩子;禁止对18岁以下的青少年「正面宣传非传统性行为或性别表达」。匈牙利以「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为由,污名化并阻止性别焦虑的人接受治疗。2020年,匈牙利与其他国家共同发起了【日内瓦共识宣言】。该公约表面上关于保护妇女权利、确保平等和重申普遍人权,但实际上根植于父权制、厌女症和顺性别异性恋规范意识形态。匈牙利酷儿群体权利被侵蚀与欧尔班对传统价值观的支持密不可分,反酷儿政治正在欧洲变得普遍。
在恐同和恐跨情绪蔓延并主流化的情况下,R2P的支柱一变得重要。通常这一支柱被西方国家国内保护酷儿责任的自满和例外主义所掩盖。R2P的酷儿化不应仅限于第三支柱的国际责任,各个国家也有责任保护人民免受暴行犯罪的侵害,不存在跨越某个「门槛」后才成为R2P案例的情况。匈牙利的政治化国家恐同是一个警告,这表明在R2P实践中涵盖酷儿视角的必要性:没有酷儿视角,我们将无法预测暴行轨迹,也无法遏制针对少数群体暴力的激增,而这种暴力往往是更大范围暴力升级的前兆。
2.英国
英国针对酷儿群体权利保护的反弹,集中在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non-binary)的权利和身份上。警方记录的基于性取向的仇恨犯罪连年增加,尽管内政部将增加归因于改进后的报警流程,然而根据一份报告,针对LGBTI+人群的仇恨犯罪比基于宗教或种族的仇恨犯罪更少向警方报告。
英国公众对跨性别权利普遍接受,但少数高度声势浩大的群体正在妖魔化跨性别者,特别是跨性别女性。当前英国在跨性别者的身份认定上采用复杂的行政程序,不基于自我认同、基于性别二元论、且性别认同证书仅适用于18岁以上的英国人。该程序受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谴责。民调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支持跨性别者自我认定性别,然而英国政府决定不做这些改变。保守党政府提出的禁止转化疗法的草案排除了对跨性别者和非二元性别者的保护。
英国对跨性别者的文化战争与R2P规定的暴行之间看似存在巨大鸿沟,却使对跨性别者的排他化和非人化成为可能。比如BBC发表的文章将跨性别女性描述为掠食者,引起广泛抗议。在2021年LGB联盟会议上,「跨性别者不存在」的说法得到了观众的掌声。英国目前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当前针对跨性别者的反弹已经蔓延到其他酷儿群体的反弹。如果我们知道对酷儿群体的迫害往往预示着对其他少数群体的迫害,并且可能是大规模暴行的前兆,那么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结语
文章通过对R2P的重新解读,旨在呼吁R2P的研究和从业者移除顺性别异性恋规范的盲点,从仇恨言论到早期预警,从国家的保护责任到国际社会的责任,酷儿视角为理解R2P增加新的维度。R2P的从业者和学者需要在分析和政策的制定中采用伦理反思,关注谁被包括/排除。这也意味着要询问哪些问题成为焦点,以及我们的认识论倾向如何限制我们保护和提供所有人安全的能力。
本文提出以下六个研究领域:第一是开展案例研究分析,探讨酷儿群体如何以及何时成为暴行的目标,这可以为酷儿受迫害程度升级指标的研究提供证据,而这些指标可以被整合到现有的早期预警和分析机制中;第二是研究恐同和异性恋规范的国际主义如何为反酷儿活动提供合法性,这可以为R2P框架下的外交介入提供信息;第三是研究R2P的每个支柱,将酷儿视角和经历整合在国家和国际责任中的应用;第四是研究酷儿化的R2P如何与其他联合国议程交叉,如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保护平民和人权优先倡议;第五是发展和应用酷儿研究方法研究酷儿(不)安全问题;最后是进行更广泛的思考,探讨安全、人权和顺性别异性恋规范之间的交织关系。
顺性别异性恋规范盲点不仅使国际社会无法应对被迫害或面临国家暴力威胁的酷儿群体的安全需求,而且无法迅速应对民主倒退、大规模暴行以及身份暴力的预警。酷儿化的R2P应当贯穿三大支柱,需要联合的方式确保酷儿得到保护,并且在国内义务被忽视时,存在适当的机制确保国际责任去保护(被怀疑的)酷儿群体。
词汇积累
Cisheteronormative
顺性别异性恋规范
Homophobia
同性恋恐惧症/恐同
Transphobia
跨性别恐惧症/恐跨
scavenger ideology
拾荒者式意识形态
non-binary
非二元性别
译者: 张泽宇,国政学人编译员,巴塞罗那国际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兴趣为性别与国际关系。
校对 | 赵逸然 孙溶锴
审核 | 施榕
排版 | 吕佳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