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纪实:「甲骨文高考」黄蛉,被川大破格录取,导师:辞职也不教他

2024-02-04教育

2009年高考结束后,像以往每年一样,也出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

但这次的作文在社会上引起的舆论和关注,显然比之前的要大得多。倒不是这位考生在文章中写出了多么惊世骇俗的言论,而是他使用了甲骨文这种文字形式来代替简体字。

这位考生就是黄蛉 [líng] ,他因为这篇作文被大家称为「古文字达人」。

本以为这篇「神作」会得到伯乐赏识,成为黄蛉鲤鱼跃龙门的助力,没想到高考成绩出来,通篇用甲骨文写成的作文竟然只得了6分!

黄蛉因为高考作文失误,导致语文成绩遭遇滑铁卢,最终高考成绩连本科线都不到,面临无学可上的境遇。

此时一所高校抛出橄榄枝,让这位落榜生顺利获得985高校学籍,还特聘古文字专家为他亲自教学。

可没想到两年后,大家还没等到黄蛉在相关领域做出成就,为中国古文字研究添砖加瓦,学校方面竟然传来消息。

黄蛉的特聘教师竟然向学校递交辞呈,辞职原因令人惊讶,竟然是为了不再教黄蛉。

这两年黄蛉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现在的他又怎么样了呢?

寒门学子

黄蛉的家庭情况十分不乐观,父母都是农民,常年在深圳打工。他的家到底有多穷呢?他的老师说过一句话:「这个孩子特别努力,也特别不容易,家里的房子都塌了。」

所以对黄蛉来说,高考是他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

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个机会,他就只能重复父母的生活,甚至让自己的后代继续吃苦。

可学习就是这样,并不是努力就一定能够得偿所愿。

本身家庭条件不好,导致黄蛉能够接受的教育资源已经比其他考生差了很多。而他本人似乎也不是特别有天赋,不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因此200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他的成绩并不理想。

老师劝他读个二本就行,因为他已经十分努力,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但黄蛉却不这么认为,他想去上海念大学,心目中的象牙塔是复旦。

上就上985、211,要么就不上。

秉持着这个信念,黄蛉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复读。

黄蛉从小就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人,他认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于是父母咬着牙,还是给他交上了复读费,嘱咐黄蛉一定要好好努力。

这一年,也是改变黄蛉的一年。

复读班的语文老师蒲老师是一位古文字爱好者,他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讲解知识时,总会代入一些甲骨文的知识。

黄蛉看着这些曼妙的文字如痴如醉,私下里经常向蒲老师请教,两个人也因为这个兴趣爱好成为莫逆之交。

此时我国能够确定的甲骨文有1000多个,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黄蛉通过自学就认识了八九百个。

他对甲骨文的热爱有多热烈呢?

他的历史笔记全部都是用甲骨文写的,就连毕业时的同学录,也都是用甲骨文写的。

热爱始终只能是热爱,喜欢甲骨文并不是高考的加分项,坐在考场的黄蛉还是回归现实,把握住这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改卷老师的改卷任务非常繁重,像这种看不懂的文章,老师也很难批改。

这就注定了他没办法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只能拿到一个寻常分。

此时黄蛉注意到,作文要求上并没有写明只能使用简体字,于是一个冒险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现实的沉重打击

当高考成绩出来时,黄蛉整个人都傻了,因为他的成绩连本科线都没到,远不如第一年考得好。

这个结果让黄蛉有些意外,因为他明明多学习了一年,为什么还不如去年呢?

在仔细查看了每科的具体成绩后,他发现语文成绩拖了后腿,而他的作文只得了6分。

与此同时,关于这篇用甲骨文写成的高考作文最终只得了6分的消息,瞬间登上了热搜,人们纷纷好奇这篇「神作」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不少人也觉得,现在认识甲骨文的人越来越少,能够出现这样一个人才,大家应该保护、重点培养,而不应该打压。

一时间众说纷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人不仅仅是黄蛉,还有高考语文阅卷组的老师们。

为什么黄蛉的这篇作文会得一个这么低的分数呢?

官方给出的答案是文章严重偏题。

这个结果显然不能服众,尤其是黄蛉本人更是连连叫屈,认为已经是阅卷组故意打压甲骨文作文。

这起事件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舆论发酵,黄蛉这个名字也成功进入不少高校招生办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一些三本院校还向黄蛉破格抛出橄榄枝。

遗憾的是,邀请他就读的专业却和甲骨文文字研究没有关系,而是其他专业。

黄蛉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只说会考虑。

而与此同时,他则带着卷子来到了上海。

其实他之所以敢这么冒险用甲骨文来写高考作文,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拜师到某位老师名下。

这个人就是复旦大学的 刘兴钊 教授,也正是因为这位老师,黄蛉才会对复旦大学有这么深的执念。

那么这位 刘兴钊 教授又是怎样看待黄蛉的呢?

其实在高考结束后, 刘兴钊 教授对黄蛉的名字早有耳闻,也非常希望他能够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做出一定成就。

此次上海之行,黄蛉专程拜访 刘兴钊 教授。

刘兴钊 教授出名是因为他曾经破格录取一名学生,这个学生没有什么文化,但却对甲骨文非常有兴趣。刘赵教授发现他时,他正坐在三轮车上研究甲骨文。

所以说,黄蛉的这次上海之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刘赵教授的青睐,让自己坐上进入复旦大学的直通车。

然而 刘兴钊 教授在看完黄蛉誊写的古文字作文后表示,黄蛉是一位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这一点也是他非常欣赏的。

不过,他对这些文字的认知都是偏基础的,其中还有一些是错字。也正是这趟上海之行,他知道了自己高考作文得分低的原因。

当阅卷老师发现这篇与众不同的作文时,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特别将考卷送到四川大学,请来专门的古文字研究专家,并且将其翻译成简体字。

此时大家才知道,在这篇作文里使用的文字,有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书写标准,字体工整。

但阅卷老师不是来研究古文字的,而是批改作文,并且根据文章内容给出相应的合理分数。

遗憾的是,虽然写出这篇文章的考生或许在古文字方面确实有天赋,但高考作文考的不是古文字研究,而是文章的写作能力。

因为内容严重跑题,华而不实,才最终给出了6分的超低分。

黄蛉觉得不服气,但教授的一番话让他哑口无言。

他当着黄蛉的面指出作文中的几处明显错误,并且纠正了正确的写法,而这些也足以证明黄蛉在古文字学习方面还很欠缺。

结果可想而知,黄蛉根本达不到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标准。

从上海返回四川的黄蛉心情沉重,因为他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如果他能够正常发挥,最起码还能拿到二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可如今兵行险招,作文仅仅得到六分,严重拉低总体考试成绩,让他和本科院校失之交臂。

接下来怎么办?

复读的压力肯定更大,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黄蛉会如何选择?是否有高校愿意破格录取呢?

三级跳跃

正当黄蛉迷茫之际,四川大学锦川学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学校方面为表示对人才重视, 特别返聘当时已经64岁的教授。退休之前,何崝一直在四川大学教授古文字,也是这方面的专家。

此次返聘,学校给他的重任就是做黄蛉的指导教师。

入学后的黄蛉一直没有淡出媒体视线,关于他的采访频频爆出。2011年时,更有媒体爆料,四川大学已经将黄蛉的学籍并入本校,不再属于锦川学院。

换句话说,一直就读于三本院校的黄蛉,在大三这一年成功实现三级跳跃,拿到了梦寐以求的985高校学籍。

这个消息出来,将黄蛉再次推到了舆论中心。

有人认为,学校这样做能够培养更多人才,也可以给更多怪才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也有人认为,考上了什么学校就是什么学校,这样做是在占用教育资源,对其他考生而言并不公平。

就在大家对黄蛉的学籍问题议论纷纷时,他的指导老师何崝做了一件事,舆论彻底哗然。

何崝到底做了什么?这件事又给黄蛉造成什么后果呢?

指导老师辞职

何崝返聘回到学校后,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辅导黄蛉。实话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何崝确实对这个学生寄予厚望。

如今的人心太浮躁,考生们也明白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许将成为一个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所以现在的人学生,能够真正沉下心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

当他发现黄蛉这个学生时,其实内心非常欢喜,希望这个学生以后可以成为自己的得意门生,最好能够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有所建树,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真正接触下来,何崝发现黄蛉和自己想象中有些不太一样。

这个学生没有做研究的人应有的沉稳,做事浮躁、虚荣,这让何崝一度犹豫,究竟要不要继续坚持。

而一件事的发生,让何崝最终做了决定,放弃这个学生,宁肯辞去自己的职位,也不愿意再教黄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上世纪80年代,四川大学曾经破格录取过一名社会青年。之所以会给这样一个机会,是因为这名青年虽然学历不高,但对古文字研究非常有兴趣,而且有一定的基础。

学校准备大力培养该青年,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尽量给她最好的。没想到,这位青年因为破格录取进入川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经常有媒体记者前来采访。一来二去,这位青年经常听到别人吹捧自己的话,变得有些飘飘然。不仅做研究时无法沉下心,平常说话做事也变得狂傲,最终这名青年因为作茧自缚被川大开除学籍。

有了这次的前车之鉴,何崝平常对黄蛉管理也非常严格,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步这名青年的后尘。

但黄蛉也算是小有名气,所以前来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黄蛉也因为被捧得太高,渐渐忘了本,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后来连何崝苦口婆心的劝诫都不在放在心上。

两年的接触让何崝明白,黄蛉未来的结果究竟为怎样,但无论他怎么劝诫,黄蛉根本都不放在心上,依旧乐此不疲地接受各种采访。

直到有一次采访,黄蛉对记者说自己会读【文心雕龙】,正是这句话让何崝对黄蛉彻底失望,才宁愿辞职也不愿意再教黄蛉。

何崝表示,他之所以会这么选择完全是因为失望。当初黄蛉刚入学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他,学校特别为他量身制定了学习方案。正是觉得黄蛉未来或将前途无量,他才愿意回到学校教学。

如今的他满是失望,只想回家当个退休的闲散人,宁肯不再任职也不肯教黄蛉了。

看得出来,黄蛉给自己选了一条不归路,这条死胡同的终点,大概就是被退学。

可为什么黄蛉提了一句【文心雕龙】,就会让何崝这么失望,而这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其实何崝并不是反对黄蛉阅读【文心雕龙】,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拜读能够带给人诸多感悟。可这部作品相对比较深奥,黄蛉却说自己会读,显然是吹捧自己。

一个狂傲的人,无心将心思全部放在学术研究上,一点点小成绩就自吹自擂,这样的人很难做出大成就。因为学术研究是苦的,势必要在这个过程中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才能学有所成。

在这一点上,黄蛉显然不合格。

还有一点,何崝教授黄蛉的课业是先秦文献以及古文字方面,而【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刘勰(xie)的作品,跟古文字研究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

黄蛉的这句话让何崝成为同行的笑料,让人误会何崝平常就是教黄蛉读这本书。

不仅如此,经过两年的努力培养,黄蛉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水平并不如意。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也仅限于基础学习,他没有这方面研究的天赋,加上他心浮气躁,所以未来也不太可能为古文字研究做出实质性的帮助。

失望、羞辱、悲愤......

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何崝最终还是无奈写下辞呈,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学校。

而这个曾经站在舆论中心的黄蛉,最终还是成了仲永,泯然众人矣。

后记

黄蛉的老师宁愿辞职也不再教授他知识,这个结果令大家完全没有想到。可通过很多事情来看,一切似乎又有迹可循。

一般来说,学生在参加高考时,都会提前准备很多。

黄蛉说他是写高考作文时临时起意,想用甲骨文的方式博取老师关注,从而让老师认真读完他的文章。

但这一点经不起细细推敲。

他再怎么热爱古文字,也不可能无端就用古文字写上近千字的作文。就比如我们的英语作文,就算你平常经常说,经常见到,也经常写一些小句子。但如果没有日日勤加练习,如何能在高考这么紧张的氛围下,挥笔写出洋洋洒洒一篇全英文的文章?

答案很简答,那就是黄蛉在此之前已经练习过很多次。

他比其他人更清楚考学的重要性,但他也知道自己的成绩一直不如意,想要达到自己的理想还差很多,因此只能另辟蹊径。

虽然黄蛉这么做极有可能蓄谋已久,但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为自己权谋无可厚非,人们之所以对他失望不是因为他玩了心机,而是在他身上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大家对他寄予厚望,同时学校也为他打开了绿色通道,就是希望他能够成材。然而他本就没什么天赋却喜欢自吹自擂,心浮气躁,正是这样不正确的研究心态,才将他自己的路堵死。

当然,有人说他是个怪才,学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怪才的前提是有才,黄蛉顶多只能算是一个有小聪明且有兴趣的学生,何崝辛苦培养两年,黄蛉的古文字学习和研究明明毫无进展,他却对外吹嘘自己。

当一个人开始变得骄傲,那他离失败就不远了,黄蛉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