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对顶级教育「祛魅」了:原来人人羡慕的芬兰教育,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

2024-03-24教育

堂主与女侠

行走世界120+国

与「少年通识」创建心路

女侠与堂主

一说起芬兰教育,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可能大多是:

全球第一、教育领跑

等等字眼,加上北欧国家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给人一种只要孩子在这里读书,就会很幸福的感觉。

之前我在看【他乡的童年】时,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周轶君在看到芬兰教育后被感动到热泪盈眶,因为她在采访后发现

在芬兰,孩子会得到真正的尊重

,相比起国内的教育,孩子总是被说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

差别实在太大

这种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引发了无数观众的感概,很多网友都评论说:

(评论来自B站网友评论)

但最近一篇文章,打破了芬兰教育的滤镜,文章名叫

【我的社牛孩子,在芬兰小学被霸凌之后】

,作者是一位妈妈,

她讲述了移民芬兰之后,孩子真实的校园生活,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幸福」。

1

我们眼中的芬兰教育:

「乌托邦」的代名词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我们看到的芬兰教育可以说是

教育的范本

。他们有着

「全球最严苛的教育选拔制度」

,连幼儿园的老师都要硕士学历起步,这

给孩子们的基础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片来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更像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这里

没有考试,因为芬兰教育不主张竞争,甚至避免竞争

。这是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生活?

(图片来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不仅如此,

老师的教学水平高,授课内容有趣,又和蔼可亲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习已经不再是充满压力和痛苦的,反而让孩子们更有积极性。老师也是同样,

稳定的收入和课程内容的自由度,让老师们有时间「充电」,学习自己想学的任何知识

,再传递给学生。

(图片来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芬兰的家长们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们说

和孩子成为朋友这件事也需要树立规矩和边界

,并不是和孩子打成一片就是最好的。

(图片来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和孩子的日常相处当中,他们会

引导孩子去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提出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社会也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压力,不会去攀比,甚至大街上是没有奢侈品商店的,也不会用贫富来划分学校的层级,这里的一切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图片来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2

真实的芬兰教育:

像长了虱子的华丽长袍

这是我们通过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看到的芬兰教育,但是真实的芬兰教育和生活,却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近乎「完美」的那一面,

它仍然有瑕疵、有教育的问题

01

过度的宽容和自由

让孩子更加肆无忌惮

因为芬兰崇尚尊重孩子的「快乐教育」,这也意味着

老师不能对孩子太严厉

,但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老师管不住学生,这也会间接提供学校霸凌的土壤

这位妈妈的孩子今年就遭遇了校园霸凌,原因是孩子的音乐成绩好,以至于每天放学的时候,都会「收获」男同学扔过来的东西,其中甚至包括衣服、鞋子之类的物品。

孩子拿着照片和视频向老师反映,却没有收到学校的任何反馈。家长给学校发邮件,得到的回复却是:学校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没办法确定这是真的。

试想当我们作为家长得到这样的答复时,是怎样无奈又无助的心情?

所以在芬兰,即便确认是霸凌,老师也没有办法对学生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举措,只能交给学生的家长,

如果家长不对孩子加以约束,那么老师也没有任何办法。

同样严重的还有

学生手机泛滥

的问题,虽然课堂上是不允许玩手机,但是学校只要允许孩子带手机到学校,孩子就永远可以找到机会偷偷摸摸玩。这些都是

非常考验孩子的自控力和家长引导能力

的地方。

02

「快乐教育」

对家长的要求更高

即便是在芬兰,也同样躲不掉家长群带来的压力。如果孩子在学校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老师又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

那么老师就会要求家长监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家长也是一种「压力」。

这位妈妈说,因为孩子的芬兰语是0基础,在那边语言班读得很困难,语言老师前后和她开了多次家长会沟通这个问题,后来好不容易帮孩子找到一个背单词的app,

让孩子的芬兰语正确率提高到了80%,老师依然说孩子还需要努力

她说,原来在国内的时候,因为时常加班到很晚,所以孩子的学习是托管班来接手,但去了芬兰之后她才发现,

在这里下班后父母必须负担起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因为老师只管孩子的学校表现,

如果家长不施以援手,那么孩子错的题就会一直在那。所以这些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父母来引导。

03

「快乐教育」并不意味着躺平

当我们都对芬兰没有考试羡慕不已的时候,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事实上,

芬兰的小学同样有考试,而且频率并不比国内低

,每个科目学完4-5个单元,就会举行测试。期末前半个月到1个月的时间内,每周都会有一次考试。

只不过他们的学习和考试,看重的是另一个维度

。比如说,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气候、气流和电路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焊接电路、组装小电灯。还有我们之前在视频和直播中聊过的——PBL(现象式教育,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就是以「孩子的认知」,而非「知识」为教育核心,

从一个现象开始,向下探寻问题的本质,这个过程可能跨越很多学科,所以对老师和孩子的跨学科素养要求都非常高。

这位妈妈说,因为孩子两门考试不理想,加上语言问题,

差点被老师劝退学

所以严格来说,芬兰的这种「快乐教育」其实仍然是在筛选,

他们筛选的是那些真正对学习有渴望和兴趣的孩子

,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老师也不会多作要求,毕竟在芬兰,哪怕做一个蓝领生活也不会太贫穷,一个水电工的时薪都能有100欧,生存是没有问题的。

3

好的教育

也许不在别处

无论是【他乡的童年】,还是真实的芬兰教育,都只是给我们呈现了这个世界的一面而已。

回归到学习的本质上来说,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同时学习本身也需要检验,来了解孩子学到了多少

,所以考试是一种必要的方式,当然,它可以有不同的考察形式。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反感考试,而是反感我们用考试来给孩子下定义

,成绩好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差就是「没努力、不认真」。

成绩本身是孩子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反映,并不足以说明孩子的本质。

而对于家长来说,寻找好的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伪命题,

教育本身也是成长,一味地寻找「好的教育」本质上还是传统观念里的「等、靠、要」

,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我们都需要通过持续地成长,来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拓宽自己的视角,

所以不只是孩子要学习,身为父母的我们依然要学习

这篇文章或许让我们对芬兰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芬兰教育的不同侧面,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

对于事实保持理性的思考

,人生路长,

教育不只是学生的必需品,也是家长的必修课。

就像我们为孩子精心打造的通识启蒙课——「少年通识」,它向孩子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原来知识的框架,不是基于学科的边界建立起来的。

孩子可以在空间和时间的合纵连横间,了解

自然科学的演进

,理解

社会科学的架构

,欣赏

人文艺术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社会和人文的底层逻辑之上,形成判断和思辨的能力。

少年通识 · 体验课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女侠与堂主的

「少年通识 · 家庭成长营」

,我们从整个课程体系中遴选出部分章节,打造了

「少年通识 · 体验课」

,其中包括:

3期精品视频课

1期专题加餐课

1期拓展直播课

2则「少年通识」社区答疑

2则特邀嘉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