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我指出蔡教授的逻辑错误,他不肯完全承认,我进一步解释

2024-02-13教育

很高兴看到,蔡伟教授写了篇反驳我的文章,不像上一篇那样,开头污言秽语,但是这一篇开头拉拉杂杂,婆婆妈妈的。看到他说「下面是对批驳的再批驳」,既然有「再批驳」,当然应当有一批驳了,看他的公众号,实在找不到一批驳,那我就他的「再批驳」主要从逻辑方面作出必要的回应。

第一,关于抄袭问题。我在文章开头就说,从逻辑方面指出蔡教授的逻辑错误,其他话题我不涉及,我的目的是捍卫汉语教育的尊严。蔡教授说李镇西抄袭,李镇西是否抄袭,与我写文章的角度、目的没有关系,并且,是否抄袭是他李镇西的问题,我完全可以无视,你们俩打口水仗吧。蔡教授也是「老夫」了,理应懂得人情;蔡教授是语文教授,理应懂得文法,却居然问我「这个写作态度是不是有点不端正啊」,难道我丢下专业知识和专业目标,凭空说李镇西抄袭,我就态度端正了?

李镇西的文章和事实是你写文章的基石,我从逻辑的角度指出你文章中的逻辑错误,只需要看你的文章,说明你思维形式的错误,你如果真懂逻辑学,知道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你不会指责我「这写作的基石就不稳固」。

第二,傣族少女裸体壁画能否影响民族团结。我原以为,逻辑学方面的文章,受众面小,主要是写给教授看的,语言要简洁,引用刘海粟开设人体写生课,所包含的全部意思,蔡伟教授运用逻辑推理,完全可以明白。但是,蔡教授问我:傣族少女裸体壁画与刘海粟开设人体写生课有何关系?现在,我就解释一下这种关系:刘海粟开设人体写作课遭到强烈反对,几十年后,人们接受了这门课程;几十年之后的傣族少女裸体壁画,大多数人反对,若干年后,大多数人也会接受的。蔡教授还啰里啰嗦地举到张竞生的【性史】,你不缺知识,缺乏的是逻辑思维能力!

蔡教授说:「人们担心的是傣族姐妹们看到这种裸体画会有不适感,从而影响民族团结。」他解释说,「这里提到的是‘担心’、是‘可能’,这能与‘必要条件’挂钩吗?」(这里顺便给你纠正一个字,是挂钩,不是挂勾!)充分条件表达的是前件与后件之间的必然关系,这种推理的前提是对前件和后件及其关系有确切、真实的认识。「可能」表达的是或然判断,判定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可能关系。既然是一种可能关系,而不是必然关系,说明蔡教授对主项和谓项并没有充分的了解,不能确定主项和谓项的关系。蔡教授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科学的态度是扎扎实实地去研究,在掌握充分的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确定的结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模棱两可,这种话术运用最多的人是骗子。我是在拯救你,对教授而言,要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以免从教授成为骗子。

第三,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问题。

我指出,蔡教授前面用「都」,把所有的子项包括进来了,即所有的子项具有某种属性;他后面又用「有时候」,即有时候不具有某种属性。这样说话,前后矛盾。蔡教授批驳我:是作者食古不化,是比较机械的。他的这个评判一方面承认了我是严格按照逻辑陈述他的逻辑错误,另一方面,要我超越逻辑学,不能死守着逻辑规则。我想提醒文科的教授,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不遵循逻辑规则的话,一定是错话、谎话。你是教授,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要求别人遵守逻辑,但是,当我指出你的逻辑错误了,你就骂我食古不化、机械。刑不上教授,恐怕就不是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了。

蔡教授说:「泼水节及其他各种民俗的变异,都是借口艺术、审美、创新之类的理由堂而皇之上演的。如果借口‘为美而美’未必带来社会问题而认同‘为美而美’,那社会就乱套了。」蔡教授偷换主语,泼水节及其他各种民俗的变异,都是借口艺术、审美、创新之类的理由堂而皇之上演的,而不是艺术、审美、创新之类本身带来的。原来,蔡教授是批判菜刀,而不是谴责凶手。蔡教授这种思维的混乱才会带来社会的乱套!

艺术、审美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在这个领域,有很多专门的研究者,有很丰富的理论,中文系开设了一门课程叫「文学理论」或「文艺学理论」,这门课程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也讲了文艺创作和鉴赏的目的和方法。艺术、审美等与民俗的变异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蔡教授应该用专业理论来证明。非常遗憾,蔡教授的证明过程没有一丁点儿的文艺理论的知识。

泼水节中,扯落女子的雨衣,专泼女生隐私部位,等等,这样的民俗变异属于社会现象,这种民俗变异的社会现象与艺术、审美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用社会学理论来说明,甚至可以用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来说明。蔡教授的观点没有相关的学理支持,那么,作为教授,你可以进行实证研究,用你的科学理论证明其间的因果关系。在缺乏学理支撑和实证研究的情况下,你妄下结论,这不是信口雌黄,还有什么叫信口雌黄呢?

第四,类比;概念与事实的区别。

黑格尔在【小逻辑】的「本质论」中,讲到差异性与同一性的问题,大致这样说:骆驼与铅笔的差异,傻子都看得出来,在差异中找出同一性,就需要思维了。蔡教授看到,日本军旗与鸭蛋是不同类的,看到差别。很显然,李镇西还看到了,二者都有圆形的、红色的形状。从不同的认知层次来说,蔡教授说李镇西胡乱类比,很荒唐,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说,「概念(事物)」,蔡教授在「概念」后面用()把「事物」括起来,这是不懂得概念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蔡教授辩解说:「作者对括号的作用也是一知半解,括号有注释说明的作用,这种注释很复杂,有时具有等同关系,有时表示可以替换,有时表示或者,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点符号用法】称()为圆括号,其作用有五种,像蔡教授说的「有时具有等同关系,有时表示可以替换,有时表示或者,等等」在国家标准中是完全不存在的。

本来,我说蔡教授不懂得概念与事物的关系,蔡教授勇敢承认,表现出教授应有的品质。然而,蔡教授强以为知,为掩盖错误,生编硬造出圆括号的用法,岂不贻笑大方!

对三甲医院的某个医生说「你不专业」,医生会感觉到奇耻大辱,我在文章中两次说:蔡教授,你是语文教授,你从风俗、宗教、民族等方面批评李镇西,你的专业在哪里?蔡教授怎么回避我的这句话呢?

202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