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语文学习有套路?上中特级教师樊新强提醒:别把学语文的路「走窄了」!

2024-02-08教育

每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总能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最近有个流行的论调是:「幸好我生得早!」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且看现在的高考语文的命题思路,已经从知识的记忆转向了运用,而且加大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少人直呼:「现在的作文题根本看不懂!」

这位网友的「吐槽」很有代表性(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于是乎,很多人觉得语文变难了,甚至有人说语文是一门「玄学」:靠死记硬背地学已经行不通了,而且学语文又不像学数理化那样有公式、定理可循……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第一教育近日专访了 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樊新强 ,请樊老师为大家支支招。

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第一教育:这几年,高考语文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有人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

樊新强:

说到「大语文」,我认为可以从 横向与纵向 两个维度来理解。

放眼历史, 语文学习从来都是综合性的学习 。古代的经典教育是综合的——文史哲不分家,甚至古代科学技术的教育,也是融入在经典教育中的。 语文不只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思想性。

一直到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后,语文才独立设科。现在, 很多人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有些「窄化」了。 或许我们应该回看古代经典教育的一些做法。在教学中,我的体会是 一些经典篇目的教学必然是和其它学科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我们一方面会让学生从文章学的角度进行鉴赏和评论,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鉴赏和评论必然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

比如,我们让学生比较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哪篇的立论更有道理?学生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政治、人口、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这就 需要学生调动起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所以, 语文学习不能「降格」为单纯对字词句篇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既是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也在提升思维能力、境界修养等等。

除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语文学习还要注重跟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生如果没有阅历的积累,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也是难以提升的。

中国古代教育没有现代学制严格的「分段」,如现代的「小学」「初中」「高中」等,不过基本能遵循学生的接受规律来实施教学。

在现代学制之下,我们仍要注意: 高考语文考查的绝不仅仅是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更是学生在十二年学习生涯中的积累,甚至是从出生起每时每刻形成的能力和素养。并且, 这种储备一定是综合的、跨学科的。

第一教育: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的。在您看来,

樊新强: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解决的是 「基本的阅读」 「简单的表达」 这两个任务,也就是打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能识字、能写字、能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

现在,有些小学生的家长会让孩子做很多阅读理解题,对孩子作文的要求也很高。但我认为,小学的孩子没必要做很多题, 在语文学习上以「输入」为主,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情节性强,比较简易的现代汉语作品让孩子读 ;「输出」则可以略微简单些,孩子能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记清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初中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在这个阶段, 让孩子适当做一点题目是必要的,但这不等同于反复的操练、刷题,而是让学生尝试综合性地调动积累去解决问题 ,涉及到概括、理解、分析、综合判断、评价鉴赏等一些高阶思维的养成。

阅读 上,初中学生可以多阅读名著的选段、选篇,比如【史记】中比较简单的篇目,还可以挑选一些相对简易的文学作品进行整本书阅读;在 写作 上,学生需要能够记叙一些复杂的事情,也许是几条线并进的事情,并有一定的思考。

高中的语文学习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等等多个方面。我们会发现, 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广阔了,实用性也更强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在阅读上,高中生要 进行整本地、系统地,甚至带有研究型意味的阅读 。语文的课堂学习就像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如果学生读了某一篇课文觉得很有兴味的话,可以在课后找原文原著去读。在阅读方法上,要能够 前后联系地读、结合自己生活阅历去读 等等。

高中阶段的语文写作对学生 思维能力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平常要多训练 提升看问 题的深度、表达的层次 等等。

第一教育: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

樊新强:

学生需要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阅读获得的是间接经验,生活带来的是直接经验,要让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交织在一起。 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其实能够调动起语文素养的培育。

比如,家长带小朋友出去玩,不一定非得让孩子回来写一篇游记,功利性和目的性太强会削弱学生对游玩和语文的兴趣。倒不如让孩子事先查查资料、做做攻略,或是在游玩时帮忙问问路,这都涉及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一教育:

樊新强: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出来之后,要求背诵的篇目变多了,一些孩子感到有压力。但其实,如果和和古代读书人相比较,现在学生的背诵量是非常小的。我认为 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少做一点题、多背一点,对语文积累更有益。

人们对古诗文的背诵往往有这样几个误区:

其实,古诗文在音韵有特色,朗朗上口,容易记诵;古文的形式上往往整散结合,很多篇目有一种建筑的美,也是有助于孩子记忆的。

对于低学段的孩子来说, 读和背是让学生「进入」古诗文的很好方式。

当然,家长或老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比较创新的方法,比如让孩子自己写一写、给诗词配配图等等,让孩子愿意亲近古诗词、亲近传统文化。

也许孩子当时不能理解,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会慢慢消化这些经典,在心中、脑中「反刍」,真正地理解经典的内容。

「查」出来的东西和自己「有」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前者只是工具,后者是融于自己血肉中的东西, 一来可以随时「调用」,二来可以潜移默化地引起一些感发 ,在面对自然或接触社会时,形成共鸣、激发灵感、带来美的感受等等,成为自己思想的源泉,如此一来思维才会开阔、多元、丰富。

我也注意到一些家长甚至老师将语文学习演变为寻求所谓套路或模板的反复操练,但是对学科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触及,到了高中阶段恐怕难以适应学习的要求。

现在的高考语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题目形式越来越灵活, 套路化的答题和写作是行不通的。

如今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能够表达对社会、人生中一些复杂问题的思考,思辨性很强,涉及的面很广,考查学生整体的素养, 涉及学生对历史、政治、哲学、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积累和思考。

近年来,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准备高考作文时,会准备一些西方社会学原理、西方哲学理论等「套」进作文,但最后效果很一般,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消化。

要写好一篇高考作文,需要方方面面的积淀, 这里的积淀指的是学生真正去把名著一本一本地读下来,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正体悟,而不是生搬硬套。

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很重要: 一是书本的阅读 ,阅读大量的经典; 二是打开视野 ,不仅要关注文学方面的东西,还要关注其它学科知识的积累,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自身的阅历支撑阅读理解和写作。

第一教育:有的学生说自己

樊新强:

会读书不等同于会做题、会写作。 我常常讲,一些学生读书十二年来积累了很多素材、很多思想、很多方法,但这些素材、思想、方法就像散乱在兵器库里的武器,没有经过归类、整理、调试,就无法成为真的能为己所用的有效武器。

出现这种问题,有几个原因:

一是内化得不够 ,通过阅读积累的东西一定要进行内化,包括梳理、分类、归纳、「试用」,否则无法形成真正的能力和素养;

是训练得不够 ,我曾告诉学生,你积累的作文素材,一定要在自己的习作中去运用,在实践中去表达,用多了就知道合不合适、怎么用。 写作是需要一定量的训练的,虽然训练不能降格为反复的操练,但训练本身是有意义的。

第一教育:

寒假是阅读的好时机。您能给学生们推荐一些值得精读的好书吗?

樊新强:

教育部分段分级推荐的阅读书目,以及上海【寒假生活】给小学和初中生们推荐的书目,都是非常经得起考验的。而我个人一般不给学生推荐具体的书,一来每个人的阅读口味是不一样的;二来对孩子来说,能够 找到自己的「阅读图谱」是很重要的

各个领域的书,学生都可以去读一读,读了感觉对哪一方面比较感兴趣,就可以继续读下去。 我认为没有所谓的「中国人必读书单」,没必要局限学生一定要读哪一本名著或者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学生广泛涉猎总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也是学生丰富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