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古蜀的璀璨宝藏】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玉器篇,揭秘千年玉韵

2024-06-06收藏

深藏于成都市区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古蜀文明辉煌历史的宝库。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件器物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和倾听。

金沙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古城址,更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至2600年,这一时期正是古蜀文明发展的高峰。博物馆内,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居住址等遗迹,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古蜀生活画卷。

前言:

1.金器篇

商周四节玉琮

长10.6,孔径6.8,高16.6(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质地温润,灰白色,半透明。整体呈方柱体,外方内圆,中空,柱体四面外壁中间开出竖槽,将每面一分为二,使四角形呈方形凸面。凸面开横槽分节,共有四节,每节凸面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三道一组,线纹平直规整。中孔两面对钻而成,孔壁光洁,平整、光滑。制作规整,打磨光洁,圆润光滑。该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矛

长24.6,宽4.65,厚0.68(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牙白色,透明。整体略呈细长柳叶形,窄体,尖锋,直面,器身与边刃交界起脊斜收至刃,断面呈横六边形,小六边形平顶,器表通体打磨抛光,制作极其规整。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长援直内玉戈

长36.6,宽7.39,厚0.78,(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牙白色,夹红褐色沁斑,色彩鲜艳。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尖锋,长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齿突,刃缘斜磨,起弧形脊,单阑,出上下齿,下齿残,近长方形内,内中部有单向圆穿。内上下缘、端部斜磨,半透明。器两面的援本部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刻划交叉菱形纹。制作细致讲究。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有领玉璧(残)

直径12.76,孔径 6.25,高 3.57,壁厚 0.35,领厚 0.5(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不透明。红褐色、米黄色、黄褐色与青灰色相间。整体平面形状呈圆环形,器体大型。中间孔径较小。孔壁凸起成领。领部窄缘,方唇,直口,直壁。环面平整,较宽,环缘平直。环面有七组清晰的同心圆圈弦纹,每组弦纹由疏密相间的极细的等距阴线纹组成,应系由快速转动的圆盘形砣具踩踏带动轮盘转动留下的痕迹。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该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矛

长4.83,宽2.84,厚0.53(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质温润。白色,半透明。整体呈弧边三角形,形体较小,尖锋,边刃呈弧形,直面,刃部与面交界处起脊,斜直顶,素面,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贝

长3.23,宽2.7,厚0.63(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无杂质,器背部粘附少量铜锈。为海贝形圆雕作品。器身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两侧边圆滑,并各在中段有四个较浅的齿状突起,器中部有一纵向沟槽,沟槽两侧又精琢出对称排列的十四道浅凹槽,沟槽顶端有一穿系挂绳用的小孔。整器光润,通体磨光。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牌

长5.54,宽5.3,厚0.55(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灰白,不透明。器略呈圆角方梯形,受埋藏环境影响,器内外有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器一面以阳线技法雕刻出一变形昆虫类动物纹样,刻纹线条极其流畅,加工工艺十分精湛。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璋

长38.6,宽7.43,厚0.68(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黄褐色、黑褐色沁斑,色彩亮丽。整体略呈长条形,扁平。尖锋,一尖高一尖低,刃部内凹较深,呈"V"字形。器身前端近刃部薄,后端厚,直面。阑部分主阑、附阑和阑间饰,阑部中间有一单面穿孔。长方形柄部。装饰较为复杂,主要集中在刃部、身部和阑部。刃部中部溜掉一动物,动物呈奔跑状。器身两面分别阴刻对称的两组人面纹。主阑残缺,装饰不清楚,附阑为两齿阔嘴的兽头,阑间有等距分布的几道凹弦纹,弦纹上残存有少许朱砂。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圭

长15.86,宽4.09,厚 0.5,(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墨绿色,夹白色条状沁斑,半透明。长方形,较长,平顶,直腰,直面,平刃。阑部有五组齿状饰,上下两组各有4道平行直线纹,中间三组各有3道平行直线纹,每道线纹均由二条平行直线纹组成。整器制作规整,打磨光滑。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

长24.5,宽6.0,厚1.2(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灰白色,泛红,不透明。器表粘附大量黑色沁斑。平行四边形,扁平,直面,周缘直立。两面刻有两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向右侧跪坐的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直线纹组成。折曲纹在直线纹上下。人像高冠高鼻,方耳方颐,椭圆形眼,身著长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上扛有一物,此物前尖后宽,呈柱状形,似一根完整的象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凹刃玉凿

长25.56,宽6.48,厚1.79(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白色,不透明,夹红褐、黄、黑、淡黄色云状、条状、丝状沁斑等多色斑纹,色彩炫丽斑斓,就像一幅天然的图画。器呈长条梯形,平顶,器一面平直、一面外弧,平直宽面刃面近刃处内凹,内凹刃面与平直宽面结合处突起两条婉转流畅的弧转脊线,刃沿外弧,偏锋,器身上清晰保留由上而下的打磨抛光痕迹。此器制作精细,通体打磨光洁莹润。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V」锋长援直内玉戈

长 27.60,宽 5.65,厚 0.77(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质地温润。白色,半透明,夹杂大量黄褐色、青灰色沁斑,色彩丰富艳丽。整体平面形状呈长条状,宽体。锋尖分出极小叉口,援身较长,上下边刃较直,向前锋处缓收,器身中部较厚,边刃较薄,阑部分主阑、附阑、阑间饰三部分,中间有单面钻圆形穿孔。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较为复杂,主阑两侧分别饰有三兽首形齿饰,突出器外,附阑两齿,较主阑稍宽,阑间两侧各饰有二组台阶状齿饰,较主、附阑窄,每组两枚齿饰,整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洁。该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兽首饰玉璋

长43.0,宽9.15,厚0.56,(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细腻。墨绿色,色彩纯净。整器呈长条形,扁薄。刃部呈斜内弧形,器身中部微束腰,直面,双阑,长方形柄,柄部近主阑处有一双面钻圆孔。阑部装饰较为复杂,主阑为一兽首饰,附阑为单齿突起,阑间两侧各有四个齿突,分两组,每枚齿突上分别有两根弦纹组成。该器制作精细,器表打磨极为光滑,复杂的阑部装饰显示出古蜀时期极高的玉器制作工艺。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锛

长12.9,宽3.8,厚0.5(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不透明。白色,器表有黄色、褐色和黑色沁斑。整体呈狭长梯形,器身扁薄,平顶,顶端和侧边打磨规整,单面弧形刃,器身近下端处有一单面钻穿孔。

商周玉璋

长42.35,宽8.32,厚0.79(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墨绿色,不透明,夹白色线条状沁斑。呈圭形,扁平。平刃,直面,直腰。阑部装饰较为复杂。阑部分两段,中间以一对齿突相隔,呈"山"字形。每段各有两组对称的小齿突组成,每组齿突又分两个。齿突之间无装饰。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椭圆形玉饰

长14.8,宽6.07,厚1(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一些黄褐色、绿、黑褐色沁斑,色彩丰富。平面近椭圆形,形似眼睛。扁平,两端各有一个向外的尖突。正面中间略凸起,周边近缘处较中间低,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此器为国内首次出土,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兽面纹玉钺

长22.5,宽11.48,厚1.72(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灰白色,不透明,夹杂有酱黄色、灰黑色、深褐色、暗褐色等多色沁斑,色彩艳丽。该器造型如一件梯形石斧,顶部略呈三角形,器物的两面均有对称的纹样。在顶部用减地和阴刻线纹技法构成一浅浮雕连体兽面纹,连体兽面纹之下有两条平行直弦纹,使顶部的纹样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器身的上部和两侧边分别饰有两组由两根阴刻的平行线纹构成一"冂"形,在"冂"形的两边内侧还分别阴刻有五组对称的卷云纹。该器制作精细,通体打磨光洁。其上的纹样,不论是浮雕法的兽面纹、夔纹,还是阴刻的卷云纹均留下相当多的划痕,这表明其上的纹样是用刃部尖锐的工具雕刻而成。该件器物的玉材来自四川盆地西部山区,应为本地制作。但其上的兽面纹确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容器上的典型纹饰,很明显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牙璧

直径3.8,孔径0.2,厚0.2.(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墨绿色,器身 布满少量白色条状沁斑,不透明。整体略呈圆形,小型,扁平,孔径极小,环面较宽。外缘等距分布有四组凸起的牙饰,呈顺时针旋转,每一个牙上有三个齿状凸起。整器制作规整,打磨精细。

商周玉神人面像

长3.20,宽2.06,厚0.27(单位:厘米)

玉质为含水磷酸盐、碳酸盐的多金属混合矿物料。墨绿色,粘接铜锈。人面像两面对称,人像为侧面造型,长眉,大眼,钩鼻,阔口,口内三齿,方颐,大尖耳,头戴冠饰。颈部一下残缺,功能不明。此器为国内首次出土,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环

直径3.98,孔径3.29,高 0.22(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青玉,透明。整体呈圆形,窄环,扁平轻薄,环面平整,内壁平直,外壁略弧,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璋

长30.30,宽8.78,厚0.87(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褐色和黄色沁斑。整体为长条形,扁平,器形较大型。"V"字形刃部制作最为精细,两面"V"字形中部都磨出浅槽,边缘起脊,外刃缘修薄。器身前段宽,后端窄,中部微束。器身中间微凹,两侧凸起。横长方形阑部,阑部中间有个单面穿孔。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比较简单,在边缘刻出几道浅槽,未见齿突。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色彩亮丽,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璧

直径10.7,孔径5.9,厚0.6(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紫红色,不透明,表面有黑白色沁斑,局部有风化现象,色彩斑斓艳丽。整器呈圆环形,孔径较大,环面较窄,平直,近孔缘处微凸起一周成矮领,整器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

上端长6.94,下端长6.3,上孔径5.55,下孔径5.14,高 22.2(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青色,质地温润,透明。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现象,白化的纹理多沿玉石矿料原有自然裂纹扩散。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状沁斑。该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器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为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分别表示眼睛和眼珠。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仿佛正在舞蹈。孔内壁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器内外打磨抛光,玉质平滑光润,制作十分规整。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风」字形玉钺

长15.73,宽9.88,高0.55(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质地温润,半透明。绿色,透明。整体略呈梯形,扁平,平顶,直面,中部腰身微束,剖面呈窄长方形。侧面近刃部外撇,直刃,器身上端正中有一个圆穿,一侧边近顶端有一个单面钻小圆穿。器身两侧上端各有对称突起的阶梯状齿状装饰。器身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该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连弧刃玉戈

长16.16,宽4.84,厚0.55(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质地温润。灰白色,不透明。玉质白中泛青,正面有绿色铜沁及少量黄褐色、黑色点状沁斑。反面有黄褐色片状、白色细纹状沁斑。整体呈长条形,扁平,分援、柄两部分。援呈三角形,器物厚度从下至上渐变薄。边刃呈连弧状,穿孔为单面钻,呈喇叭形,上大下小,长方形柄部。该器整体线条舒展流畅,加工细致,器表有抛光。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有领玉牙璧

直径28.4,孔径5.3,高2.3(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灰白色,不透明,表面有褐色、黄色、黑色沁斑,色彩斑斓。整体呈圆环形,孔径较小,孔壁凸起成领,方唇,直口,直缘。环面较宽,平直,环缘等距分布四组齿状突起,每组齿状突起五个,整器制作规整,靠近环缘有一个小圆孔,推测系悬挂之用。器身打磨精细。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琮

长6.9,宽7,高8.23,孔径4.54,壁厚1.3(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不透明。灰白色,器表色泽丰富,夹杂大量黑、褐、黄色沁斑。整体呈方柱体,器形矮小,外圆内方,中间贯穿一圆孔,孔一边大一边小,为单面钻孔而成,孔壁直立,较厚。上下均出八角形射,射口极低。外壁直立。无节。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该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有领玉璧

直径24.25,孔径6.46,高1.94,壁厚 0.52(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向上的阳面呈紫蓝色,其上布满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向下的阴面则呈浅白色,其上分布褐色条状沁斑及大量黑色点状沁斑。由于受埋藏环境及土壤影响,出土时器表出现阴阳两面不同的色泽效果。整体呈圆环状,大型,中间圆孔较小,方唇,直口,直壁,壁上残留对钻痕迹。环面较宽,器面光洁,边缘规整。制作极其规整,通体打磨抛光,工艺精细,光洁莹润。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连弧刃玉钺

长13.45,宽13.06,厚0.6(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墨绿色,不透明。器表上残存有青铜锈斑、少量黑色条状斑、深红褐斑、牙黄色点状沁斑。柄部上端残存大块黑色胶状物质及一点红色的朱砂。可能是横向安柄时使用的粘接物。该器扁平似璧形,中部有大圆孔,孔壁光滑。顶端呈圜形。两侧各有两组锯齿状突起,每组两齿,共有四齿。刃部分四段磨成连弧形双面刃。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素面玉琮

长6.03,宽5.8,高2.6,孔径4.3,壁厚 0.7(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灰白色,半透明,有褐、黑色沁斑。器呈方柱体,器体扁矮,素面,圆形射口极低,孔大。器内外有打磨。此器形制简单,制作粗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斧

长8.73,宽3.51,厚1.74(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白色,透明,夹杂黄褐色沁斑。整体呈长条状,扁平。尖顶,弧腰,弧面,近侧面多处起脊,磨平。弧刃。侧面交于刃部呈"V"字形。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镯

直径7.41,孔径6.38,高0.82(单位:厘米)

透闪石玉,玉质温润。青玉,半透明,夹杂褐色沁斑。整体呈圆形,窄环,方唇,平底,壁稍高,内壁平直,外壁略弧,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和文字均参考网络,如有侵权或者内容不实,请告知删除或者修改